甄跃辉 焦开山
□青年学者论坛
性别角色与同性恋认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性别差异
甄跃辉焦开山①
本研究利用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及其性别差异。结果显示,新一代的大学生总体上对同性恋的接纳态度较高。与男生相比,女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倾向于中立或者赞同。此外,本研究也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会受到其入学前居住地、所学专业和性观念的影响。最后,本文从性别角色理论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是影响同性恋态度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性别角色认同越低就越可能倾向于接纳同性恋。
大学生;同性恋;性别差异;性别角色
同性恋人群作为社会的一个亚文化群体,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话题。社会公众该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也被热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肯定,社会主流群体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排斥、歧视、否定逐渐转向接纳、认可。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比如,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就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以往研究显示,在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和敌意。但是,以往有关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研究大都集中在西方社会,国内最近几年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样本大都是选择某一个学校,较少有全国性样本,而且还不是很深入,大多只是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较少有研究进行理论解释。考虑到中国和西方在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也考虑到我国近年来同性恋群体规模的日益壮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同性恋的社会态度及其性别差异问题。
考虑到大学生正处在成年初期,对亲密关系和性的需求相对比较旺盛,其性观念和心态正处在一个初步成型的时期,加上大学的文化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和开放,多元思想和多元文化价值相对比较流行,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而且,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群体之一,其对同性恋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主流社会群体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发展方向。据此或可以说,一方面,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当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侧面反映;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又塑造了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因此,研究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有利于了解整个社会对同性恋人群的认知和态度,也有利于我们把握此种态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的目标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进行进一步统计检验和理论分析。本研究将重点考察这种性别差异是否受到其它他因素的调节?比如,男性和女性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在不同的亚群体中是否有显著不同?
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社会对同性恋所持的态度相对是包容的。后来,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同性恋被视作是不洁和有罪的。20世纪以来,虽然同性恋者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群体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压力,但是随着同性恋维权运动的不断开展,社会对他们的接纳态度还是在不断提高。有研究发现,年轻一代对同性恋的容忍度是最高的。①Andersen, R. and T. Fetner. “Cohort differences in tolerance of homosexuality attitudinal change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81-2000.”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8(2): 311-330.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中最年轻的代表,总体上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较为宽容和接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是一个异质性较强的群体,其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是分化的。尤其是,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比男大学生更为积极,女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男生。②③田唤、马绍斌、范存欣:《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中国学校卫生》,2011 (1),第24-26页。
大量的国外研究也证实了异性恋男性要比异性恋女性表现出更多的对同性恋的歧视、偏见和负面态度。④⑤⑥Kite, M. E. and B. Whitley.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 persons, behaviors, and civil rights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4): 336-353.不过,有研究指出对同性恋的态度应划分为三个维度:对同性恋人群的态度、对同性恋行为的态度、对同性恋者公民权利的态度。⑦Kite, M. E. and B. E. Whitley.“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 persons, behaviors, and civil rights a meta-analysi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4): 336-353.在对同性恋人群和同性恋行为的态度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态度,尤其是,男性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消极态度显著高于女性⑧Herek, G. M. “Heterosexuals’ 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Correlat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8 (4): 451-477.,而在对女同性恋群体的态度上,男性和女性却没有明显的差异。⑨Davies, M. “Correlates of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gay men: Sexism, male role norms, and male sexuality.”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04(3): 259-266.在对同性恋享有的公民权利态度上,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①La Mar, L. and M. Kite.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gay men and lesbians: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98(2): 189-196.
在同性恋态度上的性别差异,以往研究大都从性别角色理论进行解释。根据传统的性别观念,人们对社会性别的期望往往是两个极端:男性特质就不是女性特质,反之亦然。②Bem, S. L. 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根据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如果一个男人表现出较多的女性特质,就很有可能被判断为男同性恋,同样,如果一个女人表现出较多的男性特质就很有可能被判断为女同性恋。③Deaux, K. and L. L. Lewis . “Structur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components and gender lab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4(5): 991.由此可见,传统性别观念特别强调一个人对自身性别角色的遵守,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自身的性别角色相背离,就有可能面临承担相应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在承担违背性别角色的社会后果方面,男性要比女性严重得多。④Archer, J. “Childhood gender roles: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ist, 1989(9): 367-370.有研究分析指出,男性的性别角色强调异性恋和男人气概,对那些破坏异性恋规范的男人表示拒绝被认为是男性气质的一部分,而且这种观念更有可能得到男性同辈群体的支持,尤其是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阶段。⑤Herek, G. M.“On Heterosexual Masculinity:”“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86(5): 563.如果一个男性接纳或者支持同性恋会被同辈群体认为不像男人,由此就会面临相对较大的社会压力。男性把一个人对同性恋的态度看作是性别认同的一部分。相反,女性较不可能把自己对同性恋的态度整合到自己的性别认同中,其对同性恋表达支持和接纳就不会像男性那样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⑥Herek, G. M.“Heterosexuals’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Correlat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8(4): 451-477.总之,男性对同性恋的态度尤其是对男同性恋的消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传统男性性别角色的遵守,也反映出男性对违背男性性别角色的态度。⑦⑧Herek, G. M. “Gender gaps in public opinion about lesbians and gay me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2(1): 40-66.
综上所述,虽然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了不同性别群体在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所得结论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尤其是以往研究大都集中在西方社会,因此需要把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近几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是国内以往研究的样本大都是选择某一个学校,较少有全国性样本,而且以往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理论解释欠缺。考虑到对同性恋的社会态度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对最年轻的大学生进行考察,新一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大不相同,他们生活在信息社会和移动互联网社会,其对同性恋的了解和认识与前人可能有很大不同。此外,以往研究在解释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是大都采用了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对同性恋的负面的或者敌意的态度来源于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遵守以及对破坏传统性别角色的担忧。如果个体对传统性别角色越坚守和刻板,对同性恋的态度就越消极。考虑到在男性和女性群体内部,不同的人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和遵守的程度有所不同,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在不同的亚群体中也可能是不同的,以往研究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当前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会显著不同于上一代的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传统性别观念对人们的角色约束逐渐下降,但是它仍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新一代的女性逐渐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而男性的传统性别观念与女性相比仍然相对较强。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是:
假设1:在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中,男生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仍然会显著低于女生。
2. 考虑到城镇地区要比农村地区更开放、更多元。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要比来自城镇地区的大学生更认同或者更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会受到其入学前居住地的影响。
此外,考虑到来自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比来自城镇地区女大学生更传统和更保守,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会更高,因此也可能比城镇地区的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更消极。于是,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b:相比较于来自城镇地区的大学生,在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中,不同性别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会缩小。
3. 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也是影响一个人性别观念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课程内容上更有可能涉及与性别和同性恋相关的话题,学此专业的学生要比理工类专业学生对性别角色和同性恋群体相对更加了解。尤其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男性要比理工类专业的男性在传统性别角色方面更弹性一点,这导致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比理工类专业的男性更宽容一点,从而与女性之间的态度差距会缩小。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相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中,不同性别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会缩小。
4.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也反映出一个人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可度,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女性往往被期望在性方面要保守,尤其不能在结婚前发生性关系。恰恰相反,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男性往往被期望在性方面主动和开放,在婚前发生性行为不被看作是对性别角色的背离。因此,如果一个女生对婚前性行为持非常接纳的态度,则反映了其性观念是很开放的,即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越不认可,从而其在同性恋的态度上就越有可能表现出宽容和接纳。于是,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相对于那些在性观念上较为保守的大学生,在性观念上较为开放的大学生中,女生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要比男性更大。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在2014年底由本课题组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所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本样本既包括重点大学的学生,也包括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同时,本样本既包括了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也包括了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与以往只是对某个学校或者某个地区的抽样调查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对象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在删除不符合本研究的案例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后,本研究最终使用的样本量为2872人。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通过对大学生是否赞成同性性行为调查而判断的。在调查时,关于对同性性行为的态度有五个选项:(1)总是不对的;(2)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的;(3)说不上对与不对;(4)有时是对的;(5)完全是对的。对于这五个选项的赋值依次为1、2、3、4、5。
本研究中主要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就读大学、就读专业、年级、入学前居住地、是否有异性朋友、性观念开放态度。在性别变量上,男生赋值为0、女生赋值为1。在年级变量,大学一年级赋值为1,大二、大三和大四合并为一类并赋值为0。在入学前居住地变量上,居住在城镇地区赋值为0,居住在农村地区赋值为1。在就读大学变量上,1表示就读重点大学,0表示就读非重点大学。在就读专业上,1表示就读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0表示就读理工类专业。在是否有异性朋友变量上,1表示有异性朋友,0表示没有异性朋友。对性观念开放程度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受访者在婚前性行为的态度,1表示受访者倾向不赞同婚前性行为,即认为其性观念是倾向于保守,2表示受访者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中立的,即认为其性观念是中立的,3表示受访者倾向赞同婚前性行为,即认为其性观念是倾向于开放。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是否受到居住地、所学专业以及性观念开放程度等因素调节,本研究还分别计算了性别变量与居住地的交互项、性别变量与所学专业的交互项、性别变量与性观念开放程度的交互项。
(三)分析方法
由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变量是序次因变量,则本研究采用序次logistic模型(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我们依次建构了五个模型:在模型一中,加入性别这一主要的自变量,这主要是考察性别是否显著影响了对同性恋的态度。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学校层级、专业、年级、居住地、是否有异性朋友、性观念开放程度等变量,这是为了考察在控制一些变量的条件下,性别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是否会发生改变。模型三是在模型儿的基础上加入了性别与居住地的交互项,这是为了考察性别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是否受到了居住地变量的调节。模型四是在模型三的基础上继续加入了性别与专业的交互项,这是为了进一步考察性别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是否受到了学生所学专业的调节。最后的模型五是为了考察性别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是否受到了学生性观念开放程度的调节,为此在模型中加入了性别与性观念开放程度的交互项。在对不同模型进行比较时,我们采取似然比检验方法(likelihood ratio, LR)。
图1①图中数据来源:大学生数据来自2014年全国性大学生抽样调查;一般人群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CGSS2013)。给出了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及其与一般人群的比较。我们看到,与一般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的负面态度要低得多。比如,在一般社会群体中,有80%的人认为同性恋“总是不对”,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却只有20%左右。相反,在一般社会群体中,对同性恋持积极态度(“有时是对的”和“总是对的”)的人只占2%左右,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应的比例却高达18%左右。进一步看,在对同性恋的中立态度上,一般社会群体只有13%左右,而大学生群体却接近50%。此外,我们也看到,在一般社会群体中,男性和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都比较接近,而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的态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具体地说,在男大学生群体中,有接近一半(大约为48.08%)的人倾向于反对同性恋(“总是不对”和“大多数情况下不对”),而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则只有27.92%的人倾向于反对同性恋。另一方面,在男大学生群体中只有13.33%的人倾向于支持同性恋,而女大学生中倾向于支持同性恋的人占了20.78%。此外,女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大约为51.29%)的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中立的,而男大学生中只有38.59%的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中立的。总之,图1表明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比一般社会人群更积极,尤其是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接纳或者不反对同性恋。
图1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与一般人群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考察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我们拟合了序次logistic 回归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的模型一只加入了性别变量,我们看到,女大学生更倾向于接纳同性恋,女大学生接纳同性恋的发生比是男大学生的2.194倍 。模型二是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控制变量,结果发现性别变量的回归系数有所增加,从模型一的0.786增加到了1.023,这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性别因素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有所增加。根据模型二,我们看到重点大学的学生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要显著高于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前者对同性恋倾向于接纳的发生比是后者的1.373倍。
此外,表1的模型二也显示就读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要比理工类专业学生更倾向于接纳同性恋,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也更倾向于接纳同性恋。同时,我们也看到入学前的居住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入学前居住在农村的大学生比居住在城镇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不接纳或者不支持同性恋,前者倾向于接纳同性恋的发生比只是后者的61.8%。此外,我们看到如果大学生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会显著下降。与没有异性朋友的大学生相比,有异性朋友的大学生倾向于接纳同性恋的发生比会下降21%。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学生性爱观的开放程度也显著影响了对同性恋的态度。随着性爱观开放程度的增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显著提高。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性爱观的开放程度。与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大学生相比,对婚前性行为持中立或者赞成态度的大学生接纳同性恋的倾向性要高得多。
为了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在不同的大学生亚群体中是否有所不同,我们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加入性别与居住地的交互项设计为模型三,在此基础上又加入性别与专业的交互项设计成为模型四,最后加入性别与性观念的交互项成为模型五。通过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模型三优于模型二,模型四优于模型三,模型五优于模型四,这说明模型五是相对较优的模型。
表1 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结果(非标准化回归系数)
图2 不同居住地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倾向性
根据表1模型五的估计结果,我们发现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受到学生入学前居住地的调节。比如,性别与居住地的交互项系数估计为-0.276且统计上显著(P<0.1),这说明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在不同居住地的学生群体中有显著不同,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要显著小于来自城镇地区学生中相应差异。由此可见,不管是来自农村地区还是来自城镇地区,女生倾向于接纳同性恋的可能性都显著高于男生,但是这种性别差异在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中相对要更小一些。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居住地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倾向性,我们根据模型五计算了相应群体的预测概率。通过图2我们看到,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对同性恋接纳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其次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再次是来自城镇地区的男大学生,而来自农村地区的男大学生是最低的。反过来可以说,来自农村地区的男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的可能性是最高的,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城镇地区的男大学生,而来自城镇地区的女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图3 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倾向性
图4 不同性爱观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倾向性
在表1的模型五中,性别与专业的交互项系数估计为-0.445且统计上非常显著(P<0.01),这说明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在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中有显著不同,在文科类专业学生中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要显著小于理工类专业学生中相应差异。由此可见,不管是在理工类专业还是在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中,女生倾向于接纳同性恋的可能性都显著高于男生,但是这种性别差异在学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群体中相对要更小一些。图3给出了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倾向性。通过图3我们看到,文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对同性恋接纳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其次是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再次是文科专业的男大学生,而来理工科专业的男大学生是最低的。反过来可以说,理工科专业的男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的可能性是最高的,紧随其后的是文科专业的男大学生,而文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此外,从表1的模型五,我们发现性别与性观念的交互项系数估计分别为0.161(统计上不显著)和0.675(统计上显著P<0.01),这说明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在性观念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在性观念保守和性观念开放的两个学生群体中有显著不同。在性观念较为开放的学生中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要显著高于性观念较为保守的学生中相应差异。由此可见,不管学生的性观念开放程度如何,女生倾向于接纳同性恋的可能性都显著高于男生,但是这种性别差异在性观念较为开放的学生群体中相对要更大一些。图4给出了不同性观念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倾向性。通过图4我们看到,性观念较为开放的女大学生对同性恋接纳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其次是性观念比较保守的女大学生,再次是性观念较为开放的男大学生,而性观念保守的男大学生是最低的。反过来可以说,性观念保守的男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的可能性是最高的,紧随其后的是性观念开放的男大学生,而性观念开放的女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与以往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都采用某个学校或者某个地区的调查数据相比,本研究利用了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及其性别差异,因此本研究的结论更具普遍性。此外,本研究还具体考察了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的不同表现形式,即在模型中分别加入性别与居住地、所学专业和性观念等变量的交互项,以考察在来自不同居住地、不同专业背景以及在性观念开放程度不同的学生中,男性和女性在对待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是否会有所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对同性恋的接纳的态度是比较高的,与一般成人群体相比,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负面、消极态度要少得多,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论基本一致。①Andersen, R. and T. Fetner. “Cohort differences in tolerance of homosexuality attitudinal change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81-2000.”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8(2): 311-330.由此可见,年轻的一代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最宽容和接纳的,也反映出年轻一代在社会价值观念和性观念上与老一代有显著不同。传统社会价值观尤其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年轻人的约束力在不断衰弱,未来同性恋群体将面临一个相对更宽容和更接纳的社会文化环境。
本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深入考察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性别是影响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与男生相比,女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倾向于中立或者赞同,这与以往的国内外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对于同性恋态度上的性别差异,以往研究大都根据性别角色理论进行解释。根据性别角色理论,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是影响对同性恋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在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中,男性群体是占优势地位的一方面,认同和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对于维持一个男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是很重要的,因此男性比女性在性别角色方面显得更加刻板,对于破坏性别角色的人或者行为显得更加不能容忍。同性恋者,尤其是男同性恋严重背离了传统的男性性别角色,男同性恋也往往被异性恋男性看作是“女人”,因此对传统男性性别角色越认同和遵守的人,就会对男同性恋越排斥,就越会表现出更消极的态度。相反,虽然女同性恋也严重背离了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但是由于女性群体对性别角色显得相对比较弹性和开放,对女同性恋的态度也会相对比较宽容一点,而男性对女同性恋态度也会显得比对男同性恋更积极一些。
此外,本研究也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会受到其入学前居住地、所学专业和性观念的影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居住地、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观念的学生在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认同上有所不同。既然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是影响同性恋态度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认同和遵守程度就会影响到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与来自城镇地区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由于从小所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和保守,因此就会更认同或者更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比来自城镇地区女大学生会更传统和更保守,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会更高,由此对同性恋的态度会显得更消极,这最终导致在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中,女生和男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程度会缩小。同样,大学生的性别观念也受到其专业背景的影响。与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由于日常的课程内容中更有可能涉及与性别有关的话题,其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可和遵守方面会更弹性一点,这会导致文科背景的男性比理工类背景的男性在遵守传统性别角色方面更灵活一点,由此导致其对同性恋的态度会更宽容一点,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中,男生和女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也会缩小。最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也明显影响了对同性恋的态度,性观念越开放的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越积极,导致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与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对于女性而言,其性观念越开放,就表示其对传统的性别角色越不认同,从而就越有可能接纳和赞同同性恋。对于男性而言,其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与其传统的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女生中那么强烈,这导致不同性观念的男生在同性恋上的态度差异相对而言并不明显。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在性观念较为开放的女大学生中,其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最积极和最赞同的。
最后,本研究也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限制:(1)本研究对同性恋的类型并没有进行区分,受访者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对所有同性恋的态度,其中包括了男性同性恋、女性同性恋。以往有研究发现人们对男性同性恋和对女性同性恋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男性对同性恋的较多负面态度更多地是体现在对男性同性恋上,也就是说,男性和女性在同性恋上的态度差异更多地是在男同性恋上的态度差异。限于数据的局限,本研究并没有具体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根据本研究的理论解释,我们推测在中国的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在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要显著大于在女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这需要未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2)本研究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调查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态度,包括了同性恋者和同性恋行为,而且更多地是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评价。其实,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以往的研究也提出对同性恋的态度包括情感上的、道德上的、社会接触上的以及公民权利上的。①Kite, M. E. and B. E. Whitley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 persons, behaviors, and civil rights a meta-analysi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4): 336-353.在不同的维度上,社会群体对同性恋的态度可能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可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态度上的显著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居住地、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性观念学生中的变动情况。进而,本研究从性别角色理论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解释。考虑到随着中国政治和文化环境的不断变迁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传统性别角色无论是在男性还是在女性群体中都将会面临很大挑战,随之而来的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我们也需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考察和分析社会群体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发展趋势。
Sex Diff 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in College Student
ZHEN Yue-hui, JIAO Kai-shan
In this study, the national sample survey data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and their gender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are positive, and that girls tend to be more likely to be positive than boy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preschool residence, the professional and sexual attitudes. At last, the paper explai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rom the theory of gender role.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the lower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the more likely to accept homosexuality.
College students; homosexuality; attitude; gender difference; gender role
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校级教改项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科生大数据思维培养模式研究”(XJ-JGLX15469)阶段性成果;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对策研究”(SZ16073)阶段性成果。
甄跃辉,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焦开山,通讯作者,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医学社会学。
(责任编辑:卫小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