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李萍
【摘要】目前我国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解决了目前我国的高中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课堂枯燥无味,老师授课没活力,学生听课兴趣缺乏,而语文课相比于其他课程来说对于学生更索然无趣。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下面我将对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有效策略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加强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让学生去主动吸收知识。我们需要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传统,并对其进行改革创新。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有效策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建设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新型课堂。
一、使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将学生引入情境。
学生在高中阶段每一天都课程繁重,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麻木感以及厌恶心理,而语文本身便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故怎么将学生引入课堂是语文教师最先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语文课中大多是一些描述作者感情、描述事物,叙述事件或者古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这些课文的步骤往往是让学生先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在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最好教师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讲解。学生日复一日处于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语文这一门课程会失去新鲜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合理运用抛锚式策略,创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每节课利用不一样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课堂中,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个几分钟的小情景剧,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提前进行了预习,同时也让班上的同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课堂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
二、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相联
语文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无论是故人的诗词歌赋,还是当今时代的各类散文,或者广受青少年喜爱的各种小说。所有作者的灵感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各类文章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一些历史事件中寻找到根据。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的青少年喜欢阅读篇幅冗长的各类小说,却不喜欢听教师讲授篇幅短小的语文课文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小说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而语文课本中那些散文,经典名著,学生在其中找不到与之共鸣的点。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讲授文章时,要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点。例如在讲述鲁迅先生的《祥林嫂》时,也许大部分学生对鲁迅这个人,对鲁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祥林嫂的生活经历都不怎么了解,那么教师可以先通过观看一些与鲁迅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写下这《祥林嫂》的时代背景。并且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即帮助学生了解了祥林嫂,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单纯的要听教师讲,理解文章的立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更好,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忽略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故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摒弃传统教学的这个缺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课程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模式,而是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作者的中心思想。许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寻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对语文的学习上形成了一套自主学习体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进行探究时,也不再局限于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和各行各业的人进行讨论。并且学生如果再探究时缺少了教学资源,也不用大老远地跑去学校图书馆,寻找资料,而是可以通过网上的电子图书馆,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缺的,绝大部分学生需要一个相对安静、轻松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教,只负责把知识灌进学生的思维中却根本没想过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想接受。经过教师一系列的有效策略,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建设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可以不用约束自己,随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看法,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四种有效策略的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应运各种有效策略,在不断的教学中,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缺点,融合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优点,设计出一套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及对语文课探究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这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08(9).
[2] 吴亮奎.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与钟启泉教授商榷[J].教育科学研究,2008(5).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