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商贸会展专业校外资源整合共享思路

2016-12-06 06:05陈颖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会展商务协同

陈颖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广东地区商贸会展专业校外资源整合共享思路

陈颖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 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须积极开拓校外协同创新资源,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应从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产学研平台建设、仪器设备等方面着手实现整合共享,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商贸会展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阶段。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指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作为核心城市的广州将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包括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现代旅游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批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

在此经济新形势背景下,高校须不断适应国家及本区域发展需要,通过产学研联动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1]。要走出校门,主动谋求联合与合作,组织协同创新,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和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一、相关政策背景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全省范围内要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须以产能高效化和业态分布高端化为规划发展方向,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为中心任务,全面提升广州的商业要素集聚功能、创业创新及科技服务功能、文化引领功能和民生服务功能。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城市功能区应展现分明的层次及强大的集聚效应,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红利获得释放,进而提升广州城市综合功能。

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商务会展业,无论是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或是在建设城市功能区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实践证明,作为经济增长“加速器”、城市发展“助推器”和劳动就业“吸纳器”,会展业对社会经济均发挥着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拥有优良的产业基础和天然的区位优势,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强大的联动效应,深刻辐射至传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诸多领域,并开始渗透到当下的新兴技术领域。因此,大力推动商务会展业的发展是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层面为广东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把广州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的要务提上日程,并布置了建成面向国内与全球开放服务的国际大都市的艰巨任务[2]。按照《广州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

市发展规划(2013-2020)》提出的会展业发展“两步走战略”,广州将进一步在政策、财政、政务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会展和电商等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品牌专业展会,做强会展公共支撑体系,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提高会展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广州会展全球化营销步伐,推动广州会展业实现“三年品质提升,八年国际一流”,努力将广州打造成为一流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而在教育领域,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为加快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 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他各省教育厅也积极开展省级协同创新平台申报认定工作。

在以上背景下,“校、行、企”共建一批商务会展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群的需求应运而生。从服务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应主动肩负起推动商务会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现代商务会展相关产业链的范围涵盖了会议展览、营销策划、国际贸易、商贸物流、商贸金融等领域。因此,如果单个高校仅从现有专业本位出发,各自“单枪匹马”地培养自己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则难以适应商务会展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因此,协同以上相关专业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整合相关创新资源,才能准确把脉商务会展产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促进商务会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变化的应用型人才。

二、校外资源的整合共享思路

为确保各方战略资源的有效利用,校外核心协同单位应包括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商务会展类协会、拥有学科带头作用的会展本科高校、拥有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的高职高专院校及本地区商务会展类龙头企业等,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主持单位需布局一批分布合理、资源丰富的校外核心协同单位,建立良好的协同创新基础[3]。

(一)人才培养的整合共享思路

1. 校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整合共享

商务会展类高职学院可与专业对口的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深入的协同模式探索,可依托各自的优势学科群开展校间协同合作,共建“3+2”协同育人平台,探索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等基础环节,拟定开发会展模块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提供教学支撑。各校可组织校内跨二级学院/专业的团队,联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选拔办法、导师组制、跨院/校师资互聘制、国际化培养、奖助制度、学位证书等方面资源共享,促进体制互通及综合配套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需探索人才培养系统创新,积极与本地中职学校探索商务会展类专业合作,开展三二分段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至此,可形成“中职-高职-本科”商务会展类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阶梯链条。

2. 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整合共享

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应包括具有行业影响力、感召力的行业协会或组织[4]。行业协会和组织在促进本区域国际会展经济商务区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经贸与合作方面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把广州地区会展类行业组织纳入协同创新发展系统,其功能在于整合会展企业、高校和政府部门资源,开展交流与合作。

结合粤港澳区域商务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校可通过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重点企业、研究院所共建服务技术研究平台和研发基地,促进资源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放,构建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会展产业发展,及区域产业升级。在此过程中,也可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促进高校商务会展学科交叉型、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高校可利用行业协会与相关政府部门在沟通协作上的话语权,开展商务会展从业人员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协同高校可深度参与培训项目开发与服务,将高校优质师资纳入备案培训师人才库及协会专家库。例如,2015年“会议与商务活动能力标准(MBECS)”培训班培训由美国东卡莱罗那大学(ECU)、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琶洲会展经济促进会共同发起,实行双语教学,授予国外名校培训证书,前期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及广州琶洲会展经济促进会联合招生,协同合作促进会展产业人才国际化培养及国际通行标准的推广。

此外,还可邀请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

培养方案评审,就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毕业生实习就业等开展深入的研究与合作。校企双方可共建一批优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明确双方合作方向,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输送、教学研究和集团在资金项目、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协同育人,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推动校企双方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二)实训基地的整合共享思路

要打破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壁垒,解决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高,规模小且实训设备相对落后的现实问题。各合作高校应形成协同关系,跨校共享实训条件。推动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进程,利用行业协会会员单位资源,邀请知名会展龙头企业加入发展成共享型实训基地。

(三)产学研平台的整合共享思路

高校具有学术科技资源优势,应面向广东商务会展产业需求,紧跟产业学术前沿,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构建如商务会展产业发展创新平台、物流金融创新平台、应急交通与应急物流创新平台等的多个协同创新平台,汇聚优势科研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和市场导向的横向项目,突破制约广东商务会展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产生一批广东首创、国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广东商务会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建成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商务会展产业创新基地[5]。

具体操作上,高校可发挥科研优势,通过联合申报各级项目争取科研经费,服务于平台建设及队伍培养。平台组织本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成员开展相关领域各类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企业与高校强强联手自主研发高新技术,推广运用科研成果,诊断现存问题及提出改良方案。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关于会展经济改革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研究课题,每年进行研究成果的推荐评审,邀请平台的校企成员单位共同实施第三方评估、项目咨询及企业培训。

此外,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还应增设相应的协同创新服务基地[6]。例如,可充分利用会展类行业协会力量,共同创建“商务会展服务中心”。中心可下设多个会展服务基地,为商务会展企业提供系列服务,如表1。“商务会展服务中心”是本区域的会展产业孵化基地,在园区经济发展、人才培训、服务外包等方面可提供实现协同创新的机会及条件。

表1 广州地区商务会展服务中心下设会展服务基地的组织结构

(四)仪器设备的整合共享思路

各大协同高校应自由互通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优势。企业可共享各类功能完备、开发成熟的软硬件,联合行业协会打造会展产业孵化基地,建立大型机械及仪器共享平台,日后可设立大型仪器开放基金,用于仪器共享补贴。

三、构建校企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校外协同单位涵盖商务会展相关的行业、企业、高校,参与单位区域分布面广,需通过外部资源协作破解约束高校自主创新的内部体制缺陷,打破校内外创新主体间的制度壁垒;协同创新强调以人才作为核心要素,以人为本,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潜能,打造强强联盟、协同创新的高效平台。可形成的长效机制如下: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校外协同创新平台工作委员会”,组成由商务会展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引领、联合校内其他相关专业群/学院、校外“行、企、校”等协同单位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共同协商与决策重大事务,制订产学研联盟的规划方案,明确各方权责归属,实现开放共享、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可探索建立项目导向型人事管理制度,以项目需求推动校外人员的聘请与组织,增强对能工巧匠的吸引力,加强内外部优秀团队的凝聚力,培养系统创新的带头人及骨干成员。要盘活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的人才,使之呈现多线性流动,优化升级协同创新团队结构。

(二)健全以研促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科研创新为动力,通过会议展览、营销策划、国际贸易、商贸物流、商贸金融等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进校企紧密合作,以高水平产学研效应促进高质量拔尖人才的培养。

(三)形成以创新实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要改变传统科教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鼓励取得解决区域重大需求实际成效的原创成果,让校外协同单位(特别是非院校、非科研机构类单位)也能参与公平评价,享受协同创新成果;建立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制度,鼓励合作与竞争互相促进、蓬勃发展。

(四)推动跨界及国际化的合作模式

可跨校、跨组织、跨区域重组科研团队,打破原有封闭格局,根据协同创新中不断变化的重大问题和承接的科研项目,动态灵活地调整科研队伍,形成各具所长、良性互动的科研组织模式[7]。

此外,还可以招徕国际创新团队和优质资源,邀请环球顶级专家学者为协同创新出谋划策,共同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积极与国际顶尖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的示范试点。接轨国际化标准,构建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可让“校、行、企”等主体真正发挥创新的积极性,使中心在商务会展产业的转型研究、行业发展前景分析、行业新业务的开发及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等领域引领广东现代商务会展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该领域创新基地、优秀专业人才汇聚地、高技能人才培育摇篮,为广东商务会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推动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别敦荣, 胡颖. 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4-8.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Z]. 2008.

[3]陈颖. 创新高职会展人才培养刍议——以广东省会展行业发展为依托[J].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1,(02):35-38.

[4]李祖超,梁春晓.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7):81-84.

[5]张钦朋.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引导机制研究[EB/OL]. 科技进步与对策,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224. G3.20140320.1510.043.html,2014-03-20.

[6]李张珍.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研用对接机制探析——基于美国北卡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发展实践的考察[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1):34-38.

[7]毕颖,杨连生. 基于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研究——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造福社会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90-95.

(责任编辑: 微风)

The External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Sharing Strategies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CHEN Ying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650)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fers to the cooperative behaviors which combine mutual interaction, complement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multi-subjects and multi-elements aiming for innovation.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mechanis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re in great need to explore extern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serve th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has taken the business and exhibition schools in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feasible solutions for colleges to integrate and share industrial resources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business and exhibition

G124-4

A

2095-932x(2016)03-0088-04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CDIO视野下高职会展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13JK188);2015年度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微课堂’开发的高职会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2015LX024)。

2016-04-08

陈颖(1985-),女,广东广州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会展商务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商务休闲
商务达人数码大变身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我的商务秘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