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论新常态下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李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当前会展行业出现增长速度趋缓、创新成为增长动力的新常态,而高职会展专业招生规模持续上升,但专业满意度与就业对口率却不高。回应会展新常态,高职会展专业应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理念层面,坚持产教融通,校企合作;路径层面,开发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嵌入政校行企协同项目;保障层面,植根行业需求,合理有度开发课程项目,启动学习成果开发应用体系,将利益相关者凝结为利益共同体。由此促进会展行业持续发展,助推会展人才创新立业。
新常态;会展;创新创业;学习成果
2015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以下简称“15号文”),这是首次以国务院规格出台的关于会展行业发展的指导文件。15号文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当前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不仅提出了会展业新常态下的新举措,同时也为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启示。
会展行业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浪潮中,日益凸显出与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一是增长速度趋缓,从早期的10%甚至20%回落至5%-6%;二是增长动力源由以往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1]。应该说,会展行业新常态对高职会展专业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会展行业增长速度趋缓对比持续上升的会展招生规模,启示会展人才培养需重质量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展览行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展览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境内展览规模与展览单体面积逐年扩大,展览行业覆盖宽广,国际展会占比三成,展会层次提升,UFI认证项目增多[2]。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会展行业已由10%-20%的高速发展期,逐渐回落到5%-6%的增长速度,进入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的新常态阶段。
2015年各大会展年会、论坛以及专家和学者都在检视这一新常态对未来会展业,以及对会展教育所带来的冲击。
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对专业展馆的统计,2014年全国在建专业展馆16个,待建展馆4个,与2013年相比,在建项目面积减少24%,计划待建项目面积减少53%[3]。商务部抽样调查显示,2013年被调查场馆经营收入为163.45亿元,三
项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总额为262.36亿元;2014年经营收入为213.30亿元,三项费用总额为359.20亿元。2013年收入只有三项费用的62.30%;2014年收入只有三项费用的59.38%[4]。可见,展馆经营收入水平明显低于三项费用水平,多数场馆经营状况欠佳,入不敷出。虽然全国已建成展馆室内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第一大会展场馆国家,但供需严重失衡,展馆建设产能过剩,超过会展行业发展实际需要,导致展馆利用率不高,场馆经营效率低下,效益较差。
反观会展教育,近年来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我国会展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陆续出现第一批会展相关专业。根据中国经济研究网发布的《2014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会展招生规模连续12年持续上升。2014年全国招收会展专业新生14293人,较上一年增加10.2%,全国会展专业在校生规模达41822人,创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全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229所,高职共167所,占72.9%;高职招收新生数为11087人,占招生总数的77.6%[5]。
2014年,新华网以《我国会展产业快速发展催生全球最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为题,报道了顺应会展产业大发展的会展专业教育市场的蓬勃兴旺[6]。如是而言,按照教育顺应产业发展的规律,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进入调整期,从重数量、重规模转向重质量、重效益,强调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二)创新成为会展业增长动力,会展人才培养需强化创新创业能力
按照15号文件精神以及会展市场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我国会展行业增长动力源由以往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会展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和高附加值服务型产业转型发展,多业态、全业态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近年来,创新资本发挥强大威力,为会展行业带来了跨越式发展。新科技手段和信息新技术在会展领域大举应用、线上线下展会同期开展、会展APP实现开发与应用、会展企业新三板融资成功、世界首个会展云基地项目在重庆签约、天津会展数码大厦筹建开创会展资本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先河……从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到会展科技资本的融合,都充分体现出“会展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截止2013年底,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几乎全部实现线上与线下展会的结合[7]。网上展会已成为会展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O2O等运营模式已成为会展业常态。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创新作为纽带,有效打通会展产业链,使之得以延伸拓展,促进会展业态融合。2015 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会展业与“会展旅游、商务旅行、产业观光”的紧密联系。推而广之,会展与金融、会展与科技、会展与旅游,会展与地产等等其他产业合作、融合,可以不断创新,拓宽会展产业发展领域,丰富会展行业内涵,实现“会、展、节、赛、演、游”融合发展,重构新常态下“大会展”全业态格局。
反观会展人才培养,从归口来看,会展专业学科归属不明,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导致专业走向边缘化。从出口来看,会展就业满意度与专业对口率双低,影响专业美誉度。
当前,业内专家对会展学科属性争论不休,对会展究竟隶属商业教指委还是旅游管理教指委尚无定论。各大高校会展专业分类不明,归口不一。有的归于旅游管理,有的归于艺术设计,有的归于外语外贸,可谓五花八门,杂乱纷呈。2011年教育部备案的4个会展专业所占比例如下:普通高等教育两个专业,分别是会展经济与管理19.68%,会展艺术与技术2.55%;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专业,分别是会展策划与管理67.67%,广告与会展10.11%[8]。各校因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不同,摸着石头过河,会展人才培养方案东拼西凑,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杂乱,专业日趋边缘化。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全国会展专业就业形势普遍严峻,就业满意度与专业对口率不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专业预警和产业需求2014年度报告》,会展专业被列入红牌警告专业。报告综合各专业分析,根据就业率最低、月收入最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低、就业现状满意度最低的调研结果,和各专业的综合分析,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列为2013届广东省高职院校综合指数低于90%的红牌专业,见表1。
所谓红牌专业,报告将之定义为专业综合指数偏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建议教育部门应予以重点关注,进行适度调控。
在上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也因就业对口率偏低,成为市教委公布的18 个“预警专业”之一。
由此,从会展行业发展态势来看,若会展专业教育不及时顺应创新潮流,针对当前就业困境,积极锻造高职会展人才,提高其就业能力,此专业将面临停招危险。
会展行业新常态下,行业增长速度趋缓,创新成为增长动力,引领行业发展。因此,对于高职会展专业来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
表1 2013届广东省高职院校红牌专业的指标排名
(一)理念:产教融通,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会展新常态下业界交融,要求高职会展专业应坚持产教融通、校企合作原则,打通常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渠道,改变传统单一的岗位技能训练,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融合。通过各种途径,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结合,第一、第二多课堂贯通,构建完整的能力培养链,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助推高职会展人才达至创新立业、自学求知的新高度,使之能较快适应会展产业升级转型以及职业调整,最大效率服务社会。
当前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处于与传统专业能力培养隔离的状态。现多采用“嵌入式”的方法,在教学计划中以选修课方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由于专业壁垒的关系,存在“两张皮”弊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脱离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忽视创新创业能力。从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师多来自辅导员队伍,对专业了解不多,对症下药不易。从事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师多来自专业教师队伍,对创新创业能力不甚了解,漠不关心,嵌入渗透困难。加之保障体系缺乏,师资建设滞后,支撑力度不够,致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孤立化,重技巧轻内涵,未能贯通一二课堂,无法发挥多方协同效应,学生漠视,效果欠佳。新常态下,唯有打破校内、校外壁垒,实现校内外资源相互开放、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促成多方面教学环节的协作相长,促使政校行企多头并进,方可促进会展专业师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途径:开发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嵌入政校行企协同项目
借鉴国际工程教育CDIO经验(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以学习产出为观测点,锚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常规专业技能融通创新创业能力,由此导入政校行企一体化协同项目,深度涵养学生职业素养。
具体实施路径为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发以《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为抓手的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实践大会展视野下“一展一会一节一赛一演一游”政校行企协同项目,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优质资源课程对外开放,教育环境职场化,实现项目真题真做,实战演练,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
1. 以《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绝非单一课程、一段时间所及,需建立与发展课程之间的关联,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系统设计集成化课程体系。
会展新常态下,高职会展专业可先行建设《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构建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第一维度为1门“集训型”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第二维度为贯穿通用能力指标要求的各门“植入型”常规课程;第三维度为第二课堂、社团、社会实践等“渗透型”隐性课程,从而多层面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图1所示。
2. “一展一会一节一赛一演一游”协同项目
基于CDIO理念,应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职业活动进行分析和归纳,重构以实操项目为中心的学习领域,实践大会展视野下“一展一会一节一赛一演一游”政校行企协同项目。
图1 三维一体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会展新常态下,为适应大会展全业态布局,可通过覆盖会展业态的项目活动方式,将该活动所需要的各门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在过程性的学习和团队活动学习中,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大会展视野下职业核心能力协同项目设计
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以及《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23号)等文件,提出各类举措保障就业优先,推进创业,旨在以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
对高职会展专业而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表面化的困境,如同袁贵仁部长所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难以有机融合。问题症结乃产教分离、校企对立。产业与教育难对话,学校与企业难沟通。这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谋求“快、准、狠”,而学校培养人才无过多“功利性”价值诉求,追求长远效益不无关系。单一学校主体无法回应行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变化,单一企业主体亦无法长期承担育人重担,唯有校企合作,各取所长,方能达成资源的最佳配置。
为此,如何保障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力量源泉来自于会展利益相关者能否集结力量,凝聚为利益共同体,达成共识,统一行动。此乃新常态下会展行业、会展专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最为牢固的保障体系根基所在。
(一)植根行业需求,勘定能力指标体系,合理有度开发课程与项目
会展专业发展至今已有数年积累,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多年基础,易造成僵化停滞,固步自封。会展专业需定期追踪行业前沿,植根行业需求,多方协同,勘定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与验收指标。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逻辑起点设定上,要对利益相关者展开调研,在对产业发展趋势、行业特色属性、企业用人需求等内容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各省会展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切入,明晰高职会展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特别是在与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中专层次的对比中凸显高职会展创新创业型人才特质,以满足企业需求。
在“如何培养人”的具体路径上,课程开发和项目引入应避免大而化之、无专业特色、无层次区分、无实际效应,应竭力促成改革成果转化,发挥产业链联动效益,使之服务于行业人才储备,企业人力资源优化,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和区域产业经济升级。
(二)启动学习成果开发应用体系,激活产教融通,促成校企对话
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体系,应抛弃校内常规考核方式,启动学生学习成果开发应用体系,在实践中检视学生能力。
学生学习成果开发应用体系,主要指学生在校期间,项目运作的成果鉴定与人才输出、市场准入、资格认定、项目孵化、项目落地、专利申请等进行捆绑,由此协调校内与校外价值诉求,创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及产业创新链,加快资源整合力度,助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高职会展专业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体系应突出企业参与,注重社会评价。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参与能力测评与项目验收。要从多维度、多向度、多层次视角,以归因方式比较培养目标与学习成果的差距,对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观照。由此不仅人才培养过程得到动态监控,同时还可最大化激活成果的市场价值,如创意方案落地、策划创意选用、知识成果注册、工作室创业等,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契约型社会问责与学校自律型问责评价相结合,过程监控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学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
会展新常态形势下,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发的创新创业课程既是校内学生必修核心课,又可成为会展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以及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入职晋升培训课程。导入的政校行企协同项目既是校内学生实训实习项目,又是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任务。锻造的师资团队既是校内教学团队,又是企业内训以及会展行业资格认证培训指导师资力量。通过具有开发性的课程、实操性项目和变通性师资,使利益相关者转化为利益共同体,预期成果多方受益,辐射至学生就业、师资建设、企业用人、行业准入、产业升级等各个层面。不但可以有效提高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会展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政校行企联合、产学研用联动”协同育人平台与机制建设,还能为新常态下会展行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储备,有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打造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1] 刘大可.新常态下会展教育的内涵式发展[EB/OL].http:// expo.ce.cn/sy/gd/201504/23/t20150423_5190707.shtml,2015-04-23/2015-12-01.
[2][3][4][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中国展览行业发展报告[EB/OL].http://www.cces2006.org/,2015-12-01/2015-12-01.
[5] 中国经济网.2014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EB/OL].http:// expo.ce.cn/sy/gd/201409/18/t20140918_3559397.shtml,2014-09-18/2015-12-01.
[6] 我国会展产业快速发展催生全球最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1/16/c_1113267933. htm,2014-11-16.
[8] 刘松萍,方忠权等.会展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双向驱动模式的研究及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2.
(责任编辑: 微风)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of MIC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e New Normal
LI Wei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300)
The so-called new norm in the exhibition industryincludes the slowed-down growth rate, innovation becoming the engine of growth,MICE enrollment remaining high and employment quality remaining low. To deal with the issue, the program should strength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with an aim of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n the conceptual level, we must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 the approach level, we must develop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urriculum, focusing more on the collaboration of all relevant sectors.On the supply level, we need to develop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the demands of the industry so as to set up a community comprising of all interest parties. Ultimately we coul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growth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MICE.
newnormal; MI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outcomes
G124-4
A
2095-932x(2016)03-0083-05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CDIO视野下高职会展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13JK188);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度配套项目“广东会展行业发展趋势与高职会展人才职业发展战略”(YQ2014181);广东省高职教育商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度教改项目“新常态下高职会展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研究与实践”(YSYJZW2015YB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教改项目“基于校企协同高职会展人才课程体系研究”(JG201415)、2014年度教育成果培育项目“国际视野下高职会展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应用”(JP201443)阶段成果。
2016-03-11
李薇(1981-),女,四川成都人,博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