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丽 王军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解剖学调查分析与研究①
舒丽 王军*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该专题通过对湖北文理学院体育系的学生进行的调查统计,采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等原理,找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解剖学分析,达到预防或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为体育专业学生在专业的技能训练中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强有力的帮助。
运动损伤 体育专业学生 技能训练 解剖学
体育运动随着“阳光体育进校园”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技能训练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最主要的必修课程,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由于其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主要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增强体育素养,最终取得优越的专业成绩。因此,专业的技能训练对体育专业学生显得格外的重要,同时,运动损伤也无法避免。
运动损伤,就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是由于运动项目、运动技战术动作、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的运动后的身体上以及心理上的损伤,它是多个因素的“集合体”,对机体造成极大的影响。
体育专业生见惯的运动损伤诸如肌肉、韧带拉伤、擦伤以及少量的关节错位等。该专题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探究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与解剖学原理,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为指导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供参考。
为了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减轻损伤对机体的影响,提高专业体育生训练的效果,追求最佳的科学训练目标,达到更好的训练成绩。使体育专业学生在追求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对机体成分的了解与功能的掌握,注重科学训练法。这有利于学生在大强度负荷技能训练中增强对机体的保护意识,强化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与科学训练的观念,也有利于体育专业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遵循科学训练模式,加强健康理念,并取得优秀的成绩。因此,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
表1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n=97)
3.1 研究对象
以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2013级体育系150人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法
2016年5月,设计问卷对湖北文理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湖北文理学院13级体育系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28份,回收率85.5%,其中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率为75.8%,符合研究要求。
3.2.2 师生交谈法
通过与该院专业体育老师面对面交流,更进一步了解专业体育生的损伤实况,同时,积极听取了体育老师对于该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相关看法及建议。
3.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以及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网络资料等,并对相关资料进分析与综合作为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3.2.4 数据统计法
将收集来的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分类、筛选、总结。
4.1 课程分析
专业技能课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身体必然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此,体育生受到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除了体育生要进行专业的运动技能训练的课程特殊性外,造成体育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具有多维性。
4.2 体育专业学生运动训练的目的
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不仅仅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主要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取得更好的专业成绩。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体育专业学生不重视对机体的保护,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损伤预防措施, 就可能发生各类运动损伤,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带来沉重的损失,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掌握运动损伤预防相关知识,对积极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技能的掌握。
4.3 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解剖学原理简析
4.3.1 思想上不重视
技能动作认识不充分以及忽视安全教育,从解剖学分析来说,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运动系统的功能运作,对运动缺乏专业的解剖学知识的积累,盲目运动而导致损伤。
4.3.2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热身活动不充分,无法使全身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拉伸。从解剖学动作分析来说就是,热身不够或者没有热身活动,运动员自己的体温就无法升高,导致肌肉的粘滞性无法降低,肌肉的伸展性与弹性得不到提升,以致运动兴奋性不高,从而使身体达不到最佳的运动状态,也就达不到预想的运动效果,却增加了运动损伤,尤其是冬季训练。
4.3.3 技术动作错误
违反人体正常的结构功能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在跑步时脚用力蹬地必须是由后脚跟过渡到前脚掌,而非只用前脚掌蹬地。从解剖学动作分析来说,具体为关节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运动形式,长跑关系到脚部、腿部等多个关节的运动,超过了关节所承受的范围和幅度,就很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4.3.4 局部运动负荷过大
运动负荷超过了学生的最大生理负担量,使运动损伤逐渐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最后发生损伤。短跑一节课的训练,缺乏了上肢练习的配合。从解剖学动作分析来讲就是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收缩,用力过猛,时间过长,导致软组织损伤或变形。
4.3.5 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佳
睡眠或休息不好、过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急于求成、胆怯、紧张或犹豫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4.3.6 组织方法不当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教师、场地、器材以及天气的要求;(2)教师或者教练员对学生的反映的观察。
4.3.7 动作粗鲁或忽视规则
训练场上,学生之间的激烈碰撞,不遵守比赛规则及训练中的打打闹闹等。
从表1可知,体育生运动损伤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热身不充分,思想上不重视和动作不规范,合计占全部的66%,致使体育生运动损伤率很高。为了降低损伤,体育专业学生必须重视热身准备活动,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强化动作的准确性,才能提高上课的质量和达到训练目的。
4.4 运动损伤的一般规律
肌肉、韧带、肌腱等各种组织的小伤多,慢性损伤多,像骨折、关节脱节等严重损伤少,急性伤多。这主要体现于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如:田径课上的跨栏练习、背越式跳高和体操动作中的双杠练习等,对动作的技术要求较高,必须充分掌握动作的技巧才能降低运动损伤率,达到运动员的目标效果。同时,运动中遵循运动中的解剖学特点与特殊技术要求相适应非常关键。
4.5 运动损伤的预防
4.5.1 心理方面
学生必须加强安全思想教育,主要是增强防伤观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为辅”的方针,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
4.5.2 身体练习方面
首先,做到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活动密度,坚持运动负荷合理化与运动时间长期性的原则,运动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合理安排教学、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关键,就解剖学角度讲,努力克服自己神经的惰性,提高肌肉的温度,加速血液循环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使自己达到一个较好的运动状态,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充分发挥。
4.5.3 医务监督
学校要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尤其是对专业体育生必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在重大比赛前,必须严格复查。女学生还要遵守月经期体育卫生要求。比赛前要充分对比赛场地、器材、设备等进行严密检查,减少客观因素的影响。
4.6 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原理分析
体育生在运动训练中,90%左右的学生都经历过损伤,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运动中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与训练的关系,在运动前热身不充分。以及,对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关节等不了解,以至于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达不到最佳状态,肌肉就达不到发达的状态,肌力不足。而肌肉越发达,生理横截面积越大,肌的绝对力量才越大,运动员才能速度快,轻松完成动作。在训练中,必须使肌的起点与止点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分离,遵循动静结合与时间效应相结合的练习方法。尽可能活动更多的关节和肌群,动作有控制且保持两边平衡,坚持运动中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和肌肉收缩与拉伸的解剖学原理。对于不同的关节,不同的肌群保持训练方式多样化,合理呼吸在运动中也有着重要意义,长跑中保持呼吸均匀。在训练中,要知道该动作关节在做什么运动,肌肉的工作性质和固定条件等,需要哪些肌肉的参与,动力性与静力性动作是否充分结合、主动肌与拮抗肌是否运动适宜,红肌和白肌在运动中如何运作,怎样达到最佳的肌肉收缩爆发力等,短跑中爆发力是关键,主要是快肌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处理好运动、肌肉、关节之间的主要问题,运动才会变得科学、合理、轻松、愉快。
体育专业学生发生的损伤主要在四肢肌肉及关节上,损伤类型主要是关节韧带扭伤,皮肤擦伤和肌肉拉伤,大部分学生的伤情较轻,伤后采取及时,果断的急救处理措施,很快就能康复。体育生受伤多是由课程特殊性导致的,其原因具有多重性。因此,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学生要遵循人体运动特点与人体解剖学规律,不仅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锻炼,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了解并掌握运动中关节与肌肉等的功能及其工作条件。教练员做到安排训练方式科学合理,既减少运动损伤,又可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探讨可知,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运动损伤无可避免,大家很有必要学习并掌握相关人体运动学与解剖学知识在训练中的运用,以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提高运动效率,增进健康。
[1]徐国栋.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2]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杨健科.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应用于运动实践的行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4]谢贞义.成都市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及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G80-32
A
2095-2813(2016)11(a)-000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009
①王军(1967,10—),男,湖北襄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E-mail:wangjunxf@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