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州辑略·艺文门》的文献价值

2016-12-05 07:20严寅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三州艺文碑文

严寅春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三州辑略·艺文门》的文献价值

严寅春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三州辑略》是清嘉庆年间乌鲁木齐都统和瑛编纂的一部关于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等三地的地方志,是清代最重要的新疆地方志之一。在其20门中,专列艺文门,共三卷,收录嘉庆以前西域文学作品148题287篇(首),成为西域文学的渊薮。《艺文门》所收录的文献,具有很高的文献辑佚校勘价值,为整理作家作品提供了帮助;也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展示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和瑛;《三州辑略》;西域文学;文献价值

嘉庆十二年,乌鲁木齐都统和瑛(1741-1820)编纂完成《三州辑略》[1],详细记录了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三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保留了大量详尽、准确的历史资料,成为乾嘉时期乌鲁木齐等三地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三州辑略》分沿革、疆域、山川、官制等20门,其中《艺文门》三卷,收录汉唐以后至清嘉庆十二年以来诗文赋碑等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域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一、《三州辑略·艺文门》是西域文学之渊薮

中国向来有修地方志的传统,尽管因为地域文化、经济等不平衡原因而导致各地地方志数量不均衡,但各地的修志史一直绵延流传。在和瑛《三州辑略》完成之前,新疆地方志已经有了诸如唐代的《西州都督府图经》、明代的《石城哈密纪略》、清代的《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回疆志》《回疆通志》等志书出现。这些较早的新疆志书中,在记录新疆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建置官制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也有其不可替代性。但相对于中原地区地方志,新疆较早志书中,普遍存在没有“艺文志”的缺憾,偶尔收录一点艺文,也大多是“天章”“御制”。如《大清一统志·西域新疆统部》《西域闻见录》没有收录艺文,《西域图志》《回疆志》《回疆通志》等都在卷首收录了一部分相关的御制诗、御制碑文。当然,这些地方志中不收录艺文,既有体例限制的原因,也有文献阙如的原因。松筠主持编纂的《西陲总统事略》,与《三州辑略》差不多同时完成,其最后一卷收录了《汉乌孙释地》《唐西突厥释地》《哈萨克马说》《渥洼马辩》《厄鲁特旧俗纪闻》《回俗纪闻》等4篇学术考证文章和2篇杂记,具有“艺文志”的特点。《三州辑略》在借鉴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专设“艺文门”,厘为三卷,收录历代各体文学作品148题287篇(首),完成了西域文学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艺文门》收录各体作品数量如下:

文体碑碣序记杂记祭文赞赋诗合计篇数20165244106148

从表中可以看出,《艺文门》所收各体作品中,诗最多,其次为碑碣。在20通碑碣中,有汉碑两通,分别是《汉张骞碑》残句和《汉裴岑碑》,唐碑一通即《唐左屯卫将军姜行本勒石碑文》,其余都是清代碑文。17通清碑中,主要集中在巩宁城和迪化城,共12通。因此,虽然号为“三州”,实际上还是以乌鲁木齐为主,哈密、吐鲁番为辅。

《艺文门》中,诗歌分为两卷,收录在卷八、九中,录存14位诗人的106题258首,其中和瑛自己35题,颜检27题,李銮宣18题,收诗最多。在14位诗人中,褚廷璋、王芑孙二人未曾到西域,依据文献材料敷演《西陬牧唱词》和《西域诗十二首》;鄂尔泰亦未曾到西域,只是赋诗为查郎阿送行;沈青崖、丁棻二人则是在巴里坤军营任职;伍米泰、和瑛二人先在伊犁、南疆任职,后调乌鲁木齐任职;洪亮吉、秦承恩谪戍伊犁,图经乌鲁木齐;成林、颜检、李銮宣三人谪戍乌鲁木齐,为和瑛所统属。

《艺文门》所收诗歌同样也不平衡,其具体篇目如下:

作者题数篇数备注王芑孙160《西陬牧唱词》,据《西域图志》所载敷演成章鄂尔泰11《送查大冢宰领大将军出嘉峪关》,查即查郎阿常 钧11乾隆三十二年贬喀喇沙尔办事伍米泰11乾隆二十七年调伊犁,二十八年调乌鲁木齐沈青崖11雍正十一年以西安粮监道管军需库务驻肃州丁 棻11雍正十三年作于巴里坤军营褚廷璋112《西域诗十二首》,参编《西域图志》、《同文志》曹麟开354乾隆四十六年谪戍乌鲁木齐洪亮吉1313嘉庆四年谪戍伊犁秦承恩11嘉庆四年谪戍伊犁和 瑛3550成 林22嘉庆十一年谪戍乌鲁木齐颜 检2734嘉庆十二年谪戍乌鲁木齐李銮宣1827嘉庆十二年谪戍乌鲁木齐合 计106258

综观《艺文门》所收西域艺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收“天章”“御制”。和瑛此前及同时代的新疆地志,大多都收有乾隆等皇帝的御制诗文,且多列于卷首。这样的体例,只是封建时代皇权至上的象征,并非是御制诗文的成就足以列入方志,永垂不朽。和瑛编纂《三州辑略》,不收“天章”“御制”,反而收录大量谪戍西域文人的作品,尤为难能可贵。

二是略古而详今。《艺文门》收录清代以前作品仅《汉张骞碑》残句、《汉裴岑碑》、《西域图记序》和《唐左屯卫将军姜行本勒石碑文》等4篇,其馀都是清代时期作品。收录诗歌106题258首,皆为清代作品,历来推崇有加、传诵不已的唐代西域诗,则一首未收。即便是清代作品,其收录乾隆朝作品数量也远远不及嘉庆朝作品数量。

三是目的性非常明确。和瑛在《艺文门》小序中称:“国朝辟新疆四十馀年,恐有提椠怀铅,吟披啸卷于其间而湮没不传者,爰博采以观乎人文,亦足徵化成天下之盛云。”他是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来编纂《艺文门》的,旨在保存西域文学文献,恐其湮没不传。

二、辑佚、校勘价值

《艺文门》收录作品众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尤其是收录了当时生活在乌鲁木齐等地诗人的大量作品,这对于校勘作家传世刻本,补辑散佚作品都有重要意义。以颜检为例,《艺文门》载录其诗歌27题34首,起嘉庆十一年除夕,至嘉庆十二年立秋。道光年间,颜检之子颜伯焘在闽浙督署刊刻颜检诗集《衍庆堂诗稿》,编颜检诗为10卷,其中《西行草》为其谪戍乌鲁木齐及西行途中所作作品,分为三卷,收录作品数百首,收录较为完备。但翻检《艺文门》,仍然发现《西行草》失收《宿沙泉》、《宿苦水》等两首作品。《宿沙泉》:路上半沙碛,山中宁有泉。水悬车一篓,人憩屋三椽。墙角唤新鸟,几前寒旧氊。天涯不岑寂,展箧理诗篇。[1]p331-332

《宿苦水》:昨日宿沙泉,今日宿苦水。沙泉泉不甘,苦水水非旨。水胡以苦名,事则以实纪。以此例沙泉,纯盗虚声矣。日午闻村鸡,我车适至止。茶炉手自烹,松炭烟徐起。挹彼峡水来,悟彻清泠指。古琴和者稀,独弹有妙理。澹味知者谁,交深莫与比。愔愔证素心,穆然思君子。[1]p332

《衍庆堂诗稿》卷四按颜检行程,依次收录有《宿星星峡》《出星星峡》《由沙泉至苦水》《由苦水过天生墩红山至格子烟墩》等诗[2]p266。沙泉即沙泉驿,也作沙井驿,苦水即苦水驿,都是西行途中的台站。《三州辑略》卷五《台站门》载哈密副将管理的东西两路13个台站中有星星峡、沙井子台、苦水台、天生墩腰台、格子烟墩台等,出星星峡七十里至沙井子台,又七十里至苦水台,再七十里至天生墩腰台。[1]p179林则徐道光二十二年谪戍伊犁,其西行时日记载,九月十八宿星星峡,十九日西行九十里宿沙泉,二十日行八十里至苦水,再行八十里到红山墩,二十一日行六十里到格子烟墩。[3]p425-426与颜检诗中“昨日宿沙泉,今日宿苦水”的描述以及《衍庆堂诗稿》卷四诗歌正相吻合。

李銮宣在成都去世后,继任四川总督蒋攸铦整理其遗稿,“汰其十之三四,总为《坚白石斋集》十有六卷,付之梓”[4]p528。其中《荷戈集》为其谪戍乌鲁木齐及往返途中所作作品,分为卷三卷,收古今体诗256题。与《艺文门》所收李銮宣作品相对堪,《艺文门》所收18题27首中8题17首为《坚白石斋集》所未收,如《塞上曲》:莫翻旧谱谱伊凉,夜气昏昏日影黄。一领羊裘便消夏,边城六月有飞霜。[1]p336

又如《感兴》:亲老儿迁谪,离思触万端。穷愁著书易,明哲保身难。日落寒鸱叫,天高健鹘盘。轮台风飒飒,何处着南冠。[1]p336

和瑛编纂《三州辑略》时,颜检、李銮宣等尚在乌鲁木齐,与之朝夕相处,谈诗论文。《艺文门》中所收录作品,很多都是直接来自于本人手本。而操选者,还很可能便是作者本人,因此《艺文门》所收作品也具有很高校勘价值。如《衍庆堂诗稿》卷四《新正四日由永昌县至水泉驲感怀》“去年白泉住,寺古听泉鸣”句下自注:“去年新正四日,送少海同焘儿赴寺读书。”[2]p262《艺文门》自注则作“去年居易州之白泉,正月四日命焘儿偕汪少海孝廉赴龙山寺读书”。[1]p330《衍庆堂诗稿》删去“居易州之白泉”及“龙山”二字,则地点交代不明。

《衍庆堂诗稿》卷四《嘉峪关》“天山留雪白,边市映灯红”句下无注[2]p262,《艺文门》句末自注“时正月望日也”。《衍庆堂诗稿》中《嘉峪关》前一首即《上元日由肃州至嘉峪关》,颜检在嘉峪关略事休整后方才启程,删去自注则时间不明。

《衍庆堂诗稿》卷四《出红柳园》“新正晴暖多如愿,旧日襟怀且莫论”句下无注[2]p266,《艺文门》则注“年侄王辛叔同行,每谓予旷怀不殊旧日,故云”[1]p331。王辛叔受父亲的委托,陪侍颜检远赴西域,颜检集中有《赠王辛叔》、《与王辛叔由介休至灵石》等诗。《衍庆堂诗稿》删去自注,使得句意难解,“莫论”二字难以着落。

《衍庆堂诗稿》卷四《出城望红山》“可望不可即,寒光相萦回”句下自注“红山顶即博克达山,俗称囊山,三峰积雪,高插云霄”[2]p274,《艺文门》自注则为“红山顶望博克达山,三峰积雪,高插云霄”[1]p335。《三州辑略》卷一《山川门》载:“博克达山,乌鲁木齐东二百余里,北天山之间,突起三峰,高插云霄,削如太华,丰下而锐上,四时积雪不消……自巩宁城望之在东南。”又“红山,巩宁城东南三里,山高里许,周宽数里,峭壁悬崖,形如蟾蜍昂首……山巅建玉皇庙一座,堆鄂博。东面为望祀博克达山之所……南北两路称乌鲁木齐为红庙子,本此。”[1]p22、23红山为“望祀博克达山”之地,与博克达山相距较远,并非一山。改“望”为“即”,恐是将红山与博克达山混为一谈。

三、展示内地儒家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流融合

清政府在平定准部、回部叛乱后,鉴于新疆北路一带疆域辽阔,“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5]p786,因此迁徙内地人口,到新疆北路等地实边屯耕,恢复和繁荣当地社会。随着军屯、民屯、犯屯、旗屯等多种形式的屯田大肆兴起,伊犁、乌鲁木齐等新疆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由内地迁徙而来的人口日益增加。《三州辑略》卷三《户口门》载和瑛亲询嘉峪关关吏,称“内地民人出关者,岁以万计,而入关者不过十之一二”。[1]p100内地百姓迁徙到乌鲁木齐,不论是屯田还是经商,同时也将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带到了这里,内地儒家文化与边疆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而从《艺文门》所收录的乌鲁木齐碑文,也能很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关羽“生为名将,死为名神”[6]p364,作为忠义的化身,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和下层共同认可,自东汉以来,历代统治者不断对其封侯封王,明万历二十二年进封为帝,与帝王平起平坐,四十二年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顺治九年封为“忠义神武大帝”,雍正三年进一步追赠关羽曾祖、祖父、父亲爵位。与当政者的倡导相呼应,民间关羽信仰也是蔚为大观,尊其为关公、关老爷,关帝庙无所不在,祭祀也是四季不绝。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描绘关公信仰时说:“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7]p757信仰之盛,可见一斑。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后,在乌鲁木齐先后修建了巩宁城、迪化城,以屯兵安民,同时在城内敕建关帝庙,供奉关羽。《艺文门·巩宁城庙宇碑记》载有乌鲁木齐总统索诺木策凌的《关帝庙东亭碑文》和《西亭碑文》,详载在巩宁城建关帝庙的起因,并谓迪化城内“恭建万寿宫、关帝庙如制”[1]p251,而乾隆三十二年建立的《迪化城关帝庙碑文》亦谓“建城之初,即崇庙祀”[1]p257。巩宁城、迪化城,一为满城,一为汉城,但在建城之初即建有关帝庙,可见当政者对关羽信仰的推波助澜之用心。三十五年当地百姓有感于迪化城关帝庙“堂宇促狭”,遂“增修膳厅三大间”,“以见忠义之在人心”。[1]p258增修关帝庙,标榜忠义为人心之共秉,此则见民间信仰关羽之初心,亦可见民间信仰之广泛。

随着内地百姓出关,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关羽信仰和关帝庙,其他诸如城隍、财神、马王等也都一起来到了关外,并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迪化城内建有城隍庙,也称乾州庙,由定居在迪化城的陕西乾州人集资共建,祭祀奉天城隍。王众震嘉庆三年八月撰《城隍庙碑文》谓:“昔唐德宗遭东山朱泚之乱,维时我州城隍大施神力护佑,永成大宝之功,是以唐敕封奉天辅德侯。其灵应昭昭于乾之地者,非一日也。自乾隆二十四年开辟新疆,我州之人云集乌鲁木齐者,不少以为我州奉天城隍,灵应丕昭,可护庇我乾人于东者,亦可护庇我乾人于西,是以乾隆四十二年在汉城西北择地创修。庙宇所占地基与所买园地,共地五十三亩,以备香火养瞻之资。”[1]p259城隍庙最初修建时,永寿、武功二县之人也曾参与,而庙宇所占地亩也经批准,免去地粮。药王庙创建于乾隆三十六年,“王文隆等初发善念,重以邀请此地众商贸及由口内发买药材之客,善信同心,协力募化,捐资以共襄盛事”,乾隆六十年重修时,除本地募化外,又“远赴昌吉、绥来、伊犁等处,在于各同乡善信内告助”。迪化城里还有一官庙,供奉如来、孔子、太上老君、救苦祖师和鲁班,由通街六行、五行以及铁匠、木匠等捐修,财神庙供奉文昌、魁星和财神,马王庙供奉天驷房星、火帝真君、赐福财神。《艺文门》所收《药王庙碑文》、《一官庙碑文》、《财神楼碑文》、《马王庙碑文》等,详细记载了各庙宇的创建修缮、供奉供养等情况,为了解当时乌鲁木齐的民间信仰和百姓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出关的众多百姓当中,晋商尤为引人注目。乾隆三十七年,陕甘总督文绶在巴里坤看到“城关内外,烟户铺面比栉而居,商贾毕集,晋民尤多”[8]p6。纪昀《乌鲁木齐杂记》说:“大贾皆自归化城来,土人谓之北套客,其路乃客贿蒙古人所开,自归化至迪化仅两月程,但须携锅帐。”[9]山西方志中有许多有关晋商在新疆的记载,如临汾田树楷,“父经商在外,因亏欠不能回里,后遂无音信”,稍长,树楷出门寻访,“三载有馀,心不稍懈,竟于肃州旅邸遇其父,奉之以归”[10]卷八;临晋县“王元泰,性慷慨,家贫,贾于新疆迪化州。曲沃张本贯,贩布有积蓄,娶于迪,生子女”[11];稷山“吕清,家贫,父凤仪贸易西口外,累年音问杳然。清因寄母外家,自为卖药人,以寻父焉。历吐鲁番、迪化州、昌吉县、哈喇沙尔等地,皆不遇”[12]卷六。乌鲁木齐是天山北麓的商业贸易中心,也是晋商在新疆的最大集聚地。而随着晋商的集聚,晋商文化也在这里开始传播。乾隆四十一年,晋商动工开建山西会馆,四十四年建成,索诺木策凌撰《创建山西会馆碑文》,嘉庆十年扩建翻修,有《重修庙宇碑文》。清代的山西会馆是晋商文化的集中体现,馆内供奉山西老乡关圣帝君,逢年过节则老乡聚会于此,共同祭祀;平常则是众人交流信息,协调商业活动,解决商业纠纷,资助帮扶老乡的公共场所。因此会馆具有报神恩、联乡情、诚义举的三大功能,所谓“答神功之福照边疆”,“敦桑梓之谊,庚雍睦之休”,“敦信义而昭诚敬也”[1]p264、265。

不论是药王还是财神,不论是官修还是民建,诸多神佛所代表的都是中原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其在乌鲁木齐落地生根,并不断融入当地生活,所折射的正是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的传播,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清〕和瑛.三州辑略[M].中国方志丛书(西部地方第11号)[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清〕颜检.衍庆堂诗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4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中山大学历史系近现代教研组、研究室编.林则徐集·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清〕李銮宣著,刘泽等点校.坚白石斋诗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5]高宗纯皇帝实录[M].清实录(第八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明〕冯梦祯.汉寿亭侯赞[A].〔清〕张镇编纂,宋万忠、武建华标注.解梁关帝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7]〔清〕赵翼.陔馀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清〕文绶.陈嘉峪关外情形疏[A].〔清〕贺长龄等.皇朝经世文编[M].上海:上海中西书局,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9]〔清〕王锡祺.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二帙)[M].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10]〔清〕高塘.(乾隆)临汾县志[M].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11]〔清〕艾绍濂.(光绪)续修临晋县志[M].光绪六年刻本.

[12]〔清〕沈凤翔.(同治)稷山县志[M].同治四年石印本.

2015-10-08

严寅春(1976-),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三州艺文碑文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现状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聚焦“三区三州”决胜脱贫攻坚
农业农村部:研究部署“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工作
小陈老师来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