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为人 (浙江省瑞安市东山小学,325200)
非止排难于变切 亦将防患于未然
项为人 (浙江省瑞安市东山小学,325200)
案例1:《技巧: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一课的组合循环练习中有一个项目是前滚翻动作,从现场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在做前滚翻动作时头着垫的部位不正确,还有一位学生做完动作后摸着自己的头顶跟上课教师说自己的头很痛,因此,错误动作的后果可能会造成颈部软组织扭伤(准备活动过程缺乏头部运动)。
建议:前滚翻项目可变换为团身前后滚动或模仿动物爬行,如果不能变换项目,那么在准备活动的模仿动物行走环节可增加头部摇摆或转动的动作。
案例2:《技巧: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一课的另一项练习是学生依次在摆放成各种形状或设置障碍的垫子上做直体向前滚动动作,可能是教师事先没有特别强调要注意秩序与安全,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就进行了练习,最后导致学生在垫子上滚动时常发生受阻和碰撞现象,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安全隐患。
建议: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讲解规则及要求,如:让前一位学生完成练习离开垫子后,下一名学生再开始;或待前一名学生到达某一地点或标志,下一位学生再开始。
案例3:《跑:直线跑的练习方法》这堂课的主教材是利用人手一根的泡沫棒两人一组做面对面直线跑练习,课堂上教师反复提示学生要站在棒的左边,然后两人同时跑向对面扶棒。练习过程看上去很丰富,但隐约给人一种担心会发生碰撞的感觉,因为毕竟还只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知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另外,练习时学生站位的左右间隔距离略小了一些,还可以再拉大点,以增加安全系数。
建议:基于水平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站在棒子的左边并把自己的右手靠近棒子或者扶着棒子,这样更贴切也更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案例4:《跑:直线跑的练习方法》一课的迎面接力跑环节,把两根泡沫棒作为起跑线的标志有待探讨,因为高于地面的标志物容易被学生踩到或踢到,学生在跑的时候还要顾忌地面上的标志物,这样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器材利用要高效但也不能滥用;另一环节“爬过山洞”的教学设计也有待商榷,一是教学对象处在力量发展阶段,还达不到长时间手脚并用支撑成“山洞”的要求;二是在木地板上爬行会伤害到学生的膝盖,而泡沫棒这时已被完全遗弃了。
建议1:在迎面接力跑环节,把泡沫棒作为“奥运火炬”或“枪支弹药”进行“火炬接力”或“运送枪支弹药”的接力跑游戏更好、安全系数更高。
建议2:可以把“爬过山洞”教材替换成原地横向传递棒,即由排头学生开始将手中的棒依次传递下去,直至传递到排尾学生,再由排尾学生将棒依次传递至排头学生,可反复进行。其优点是不需要调动队伍,还是按原来的队形队列站立,同时为课后的收拾器材做好了铺垫。还有滚棒接力和各小组利用棒子在地板上设计拼图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体现了器材使用的高效性,又保障了教学活动的安全性。
案例5:《排球:身体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练习方法》一课呈现了学生每人一球、一垫子而展开各种形式的拍、抛、接、跑等练习,设计意图较好,练习动作由易到难,各个练习环节紧扣。但忽视了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即全体学生同时在场地上连续做拍(击)球、接球时场面较为混乱,有的学生做抛接球的练习,有的学生跑去捡球,有的学生捡球跑回,这样极易发生碰撞或造成互相干扰。
建议:改变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听信号做动作,教师喊“1”或一声哨音表示要求学生完成一次技术动作,“2”或两声哨音表示要求学生完成两次技术动作,练习的次数和间隔教师要灵活掌握,并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做到令行禁止;或者进行分组依次练习和展示,比哪组学生做得最棒、成功率最高。
案例6:《排球:身体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练习方法》一课在计时绕垫跑这一环节上,教师事先应考虑到小垫子放在光滑的地板上,如学生踩踏垫子就会极易滑动,所以,这项练习也存在安全隐患。现场就有个别学生在练习时直接跨越垫子而不是绕过垫子,导致踩到垫子上滑倒的现象出现。
建议:绕垫跑可改为换球跑,即把两张垫子重叠摆放在距起点3~5m左右的位置,垫子上放一个球,学生抱另一个球由起点出发跑去换球,返回后将球交给另一位学生,另一位学生依此进行,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往返次数多的组为胜;也可规定学生跑到垫子前拿起球做几次抛接或拍击后再返回。绕垫跑和换球跑相比较,后者的安全系数比前者高,练习密度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