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和
一、教学背景
语文阅读课越来越难上,教师用时很多,学生所得甚微,是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典型代表。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有二。
一是教师过分强调了“教无定法”,而淡忘了“阅读有方”。优秀教师各具特色当然不假,但是,他们也是各有千秋的,而这些优秀教师的“千秋”也有通用的方法和共同的特征,诸如初读—精读—研读,等等,这就是“元教法”,是“根本大法”之一。
二是教师过分关注学生怎么学,却忘记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了。教师把时间和精力全用在了关注学生有无合作、有无交流、有无发言、有无练习、有无作业等,却对学生到底学习得如何缺少关注。其实,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有三重境界:掌握—巩固—提取与运用。这可以简化为:听懂—记住—会用。
笔者于2016年3月28日下午,借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一(1)班上了一节示范课《拿来主义》,尝试运用两个“三部曲”(初读—精读—研读;听懂—记住—会用)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人入胜
师 上课!
生 (齐答)老师好!
师 今天来借班上一节语文课。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语文”?可以拆开来解释。
生 (自由答)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文章……
师 语言文字认可度高,具体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太复杂了,所以并在一起叫语文。
师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我写两个字,你们看认识不认识。
[教师板书“”。]
师 认识不认识?猜也能猜得出来。看这字的上边是什么?左边是“女”,右边是“手”,用手抓住女的,成为“奴”,用了什么造字方法?
生 (齐答)会意。
师 上边的“奴”成为声旁,下面是形旁“手”,成为拿。这是什么造字方法呢?
生 (齐答)形声字。
师 来看另一个字。这个字往上翻过来,像麦穗,什么字?
生 象形字。
师 最早是“麦”,流传了一段时间,就成了“来”。那么,“麦”字怎么写呢?把“来”作为声旁,下面加个“走”,就成为“麦”;这个字的本意是“来”,下面是“走”。“麦”的字形是“来”,“来”的字形是“麦”,这是汉字演变的复杂性。
师 这两个字什么体?
生 (小声答)金文。
师 篆文。下面我说一个口诀,大家就能记住:“甲金大小篆,隶楷草行书。”当然,大小篆都是篆。所以语文博大精深。有人说“语文阅读最头疼,莫过于文言和鲁文”,“鲁文”是什么?
生 (齐答)鲁迅的文章。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文,其实一点都不难学。我们读三遍就好了:初读、精读、研读。首先来“初读”。
[教师板书:”初读“。]
(二)初读:了解框架
师 我上次布置过预习题,有三句话,谁能告诉我第一句话是什么?
师 (与生一起)“对照注释读课文,重要注解移上文。”
师 大家移上文了没?
生 (齐答)好了。
师 我检查一下。很好。第二句话是什么?
生 (齐答)“三态度,四做法,重要观点你在哪?”
师 那重要观点在哪呢?找到没有?你认为哪一个是最重要的观点?
生 我们要拿来。
师 不错。但是,课文前面就有这句话“我们要拿来”。这不够具体,有没有比它还具体的?
生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 说得比刚才的具体。
师 (总结)“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把它记住,一个字也不能错、不能少……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三)精读:搜集信息
师 下面开始“精读”。这篇文章是从什么地方正式说“拿来主义”的?
生 第七段。
师 是第七段吗?第五段说“我主张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原来,作者先说“送来”。“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
生 (齐答)主体不同。
师 “送来”是别人送来。“拿来”是我拿来。“送来”有别人的目的,“拿来”是我的需要。送来的东西我们要看一看,拿来的东西我是去拿的,要运用自己的眼光看。好,“精读”要求大家了解课文到底是怎么写的。那“拿来”拿什么呢?
生 (齐答)大宅子。
[教师画宅子的简单示意图。]
师 我们要去拿大宅子,三个错误的态度和四个正确的选择。三个错误的态度知道了吧?请体育委员回答,第一种什么态度?
生 徘徊。
师 为什么徘徊?
生 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
师 鲁迅认为这种人是“孱头”。什么叫“孱头”?
生 (齐答)懦弱的人。
师 还有一种态度是什么?
生 放一把火烧光。
师 为什么要烧光?
生 保存自己的清白。
师 鲁迅称这种人是什么?
生 昏蛋。
师 第三种态度是什么?
生 接受一切。
师 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 欣欣然。
师 鲁迅叫它什么?
生 (齐答)废物。
师 好,我们来读一遍,我先读,然后大家齐读。要把杂文的“幽默讽刺、嬉笑怒骂”读出来。好不好?
[教师范读:“譬如罢……那么,怎么办呢?”学生齐读:“我想……‘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