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雯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进行检查,并且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对教学设计加以重视,还应该在练习的方面加强指导。要明确练习的意图,在练习过程中分清层次,在练习过程中重视变式训练。文章主要围绕苏教版小学数学,简要地分析了其课堂练习指导。
关键词:课堂练习;指导;意图;层次;变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课堂练习历来都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练习来加强理解,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一、明确编排意图
老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要对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有所了解。在研读教学内容过程中,老师要将每一道习题都亲自做一遍,要对例题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要对课后的习题与例题之间的匹配关系有所明确[1]。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对课堂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课前的预设,这样才能提前确定好指导方案,才能极大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经常会有一些“对比型”的课题练习。在这种类型的习题中,教材会将其通过组题的形式来呈现出来。老师在讲述这些习题的过程中,一般只期望学生发现那些呈现在表面上的规律。例如,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中就有这组类型的习题的联系。算一算,比一比:
60×20= 20×80= 50×30=
60×200= 200×80= 50×300=
600×20= 20×800= 500×30=
学生完成这些习题之后,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让他们知道在口算的过程中,能够将“0”前面的数字相乘,然后依据乘数末尾“0”的具体个数,在所得数字的末尾填上“0”的个数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每组都隐藏着一个规律,那就是积不变的规律。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解决下面的思考题。
(1)350×62+460×38=
(2)999×8+111×28=
将这两个题目进行相应的转换,第一题可以转换为35×620+46×380,第二题可以转换为111×72+111×28,接下来再通过乘法分配率来计算,这样显得更加容易。
所以,一定要弄清教材编排的意图,这样老师才能够去进行正确的指导,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分清习题层次
通常来说,不同的学生的水平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课堂练习指导中,老师要对习题进行区分,要分清层次要求,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控制相应的练习的难度。在指导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不能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经常会根据例题设计不同层次的课题练习,从而达到更好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例如,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完例1之后,苏教版的教材安排了“练一练”,通过看图来说出已知的问题,再来进行解答[2]。后面的习题中,会提出一些特别的要求,例如,先依据题目的意图,再来将线段图进行补充,最后进行解答。其实在这个练习过程中的要求是逐渐提升的,首先“练一练”,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读图,然后让学生进行做题,这个题目仅仅体现一部分,让学生去补充完整。最后,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画图。当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来布置习题,否则会使得一些数学水平较弱的学生感到非常困难,从而丧失学习信心。
三、注重变式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老师都存在相同的困惑:练习题假如仅仅是对例题进行模仿设计,那么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但一旦遇到那些比较灵活的变式题,那么学生就感觉很陌生,就会无从下手。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透过题目的表象直视其本质,所以就找不到解题的方法。故此,一定要加强变式题的练习,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进行变式题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掌握事物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重视授课设计,还要重视课堂的练习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习题练习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在课堂练习中,要明确习题编排的意图,要对习题的层次进行区分,要多进行变式题的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习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彭 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李 荣.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