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玲+刘高喜+冯娇伟
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文化先行,高职院校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保障。本文在系统地阐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以及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10 -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指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文化先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只有融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才能真正提升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
一、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并不局限于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而是双方在合作办学中,将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校园,形成兼具双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让优秀企业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头脑,创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肩负德育使命,培养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文情怀,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架接桥梁,这是企业文化力所不能及的优势。学生在校园感受的是学校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接受的是具有特色的文化教育。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
十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建设具有高职特色、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整个高职教育发展中愈来愈受到重视。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校园文化定位不准确,更多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二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上未能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影响,不能恰当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致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三是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操作;四是校园文化服务于地方的特色不明显。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就业市场,特别是地方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因此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融合。但不少高职院校未能意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更未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应有的地方特色。
三、实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构建“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的“双元”文化模式。
校企文化融合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转变。因此,构建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的“双元”文化模式,是推动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把企业文化教育主动纳入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与道德规范,实现教学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企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力量,要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成为其实践的主流。校企双方以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完成校园文化的转化。
(二)构建“企业需求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对接”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从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强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将企业文化中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岗位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等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校企互惠共赢机制,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教材、校园活动等载体,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校企融合文化体系。师资队伍是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传播者,肩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校企文化对接和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兼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各个环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同时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按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与岗位知识融合,与职业技能要求衔接。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环境应尽可能保持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性。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结合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树立企业文化观,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树立质量第一的企业意识。
(四)构建“企业真实场景”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是实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构建“企业真实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体验企业文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以营造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核心,力求实现实践环境的真实化;开发“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开展教学,按照企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评价教学。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管理办法,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人员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既掌握了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又掌握了企业的规范、安全及行为准则,实现与岗位技能要求的初步接轨。
(五)构建“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历练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构建“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学生管理制度,将企业文化全面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企业文化,把适应校园当做未来适应企业的演练。上课可采用员工“打卡制”,成绩评定可采用多元考核方式,融入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全方位考核。在班级管理中借鉴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干部的选拔采用企业竞聘上岗方式,择优任用。此外,学校还可组建各种专业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企业标准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得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从中感悟企业的竞争、效益与责任,增强职业责任感。
(六)坚持“入企业”和“引企业”相结合,搭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桥梁。
职业教育要凸显“职业”特色,就必须坚持“入企业”和“引企业”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学校可以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文化,感受企业规范,感悟企业精神。并将企业文化恰当地运用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实习,在实习中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了解企业运行、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在实践中践行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其次,学校可邀请企业领导和知名专家来校,举办相关讲座,介绍企业文化,使师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等,加深师生对企业的全面了解。学校也可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学习和职业要求之间的衔接关系,引导学生将企业岗位要求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为企业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规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惠共赢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宇平.香港职业教育:需求与发展[J].教育研究,2003,(12).
[2]冯水莲.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对接探索研究[J].科学时代,2014(7).
[3]孙静华,胡冬艳.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专业,2013(21).
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C16098)。
作者简介:肖玉玲(1973—),女,河南西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教育教学。
通讯作者:冯娇伟(1987—),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