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助推“生命课堂”的理念与实践

2016-12-01 02:18姜云秋杨国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命课堂语文课程理念

姜云秋,杨国龙

(楚雄市北浦中学,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学语文教师助推“生命课堂”的理念与实践

姜云秋,杨国龙

(楚雄市北浦中学,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推进“生命课堂”的理念,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是目前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相对落后的云南基础教育中,除了存在教育观念的转换外,更重要的是将其逐步转化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本文在对比分析了传统课堂与“生命课堂”两者区别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实施“生命课堂”的指导策略。

中学语文教师;生命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实现素质教育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能,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努力追求的核心目标。碰到的主要问题是: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能、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以及由此引出的对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策略也存在不同认识。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素质教育的成效也日益显著;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校,仍在坚持“素质教育就是多开设选修课、活动课”,“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师生必须努力提升应试能力”的观念仍大有市场。尤其是教育相对欠发达的云南民族地区,持这一观点的师生绝非少数。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不同观念的简要分析

无论持何种观念,提升教学质量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对此,传统教育观念的习惯影响极其强大。客观上,无论是理念还是操作规范,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评价体系,都已非常完备和稳定。要改变它,必须从观念到操作要求,从知识观到学习观,从教师活动到学生活动,甚至从校内评价到校外评价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实践,相比之下却十分薄弱。在严酷的升学压力下,师生们往往产生“实施素质教育后,升学率下降怎么办”的疑虑,进而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热情不足。

近年来,以“生命课堂”理念的实施为标志的教改实践,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对生命课堂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这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成为有智慧和德行的人,明显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知识课堂,生命课堂致力于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意图显而易见。

对于生命课堂概念的丰富内涵,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最后,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成长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行课堂教学中“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像“以人为本”、“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些对于教师们而言耳熟能详的概念,在践行过程中,往往给人留下过于空泛的印象。对于直接面对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师而言,似乎又是操作规范——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课堂中的操作要求。事实上,这正好反映出传统教学的习惯在教师们头脑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传统教学与生命课堂的主要特点来加以认识:

表1 传统课堂与生命课堂的主要特点对比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对于教师而言,相比传统课堂,生命课堂的实施更具有不确定性。教师无法通过课前准备的教案,精确地实施授课计划。因为学生自主的、发散的思维一旦真正启动,就必然导致课前的教案写作方式、课堂组织方式、评价方式等都将产生巨大的不同。因此,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最终必然落脚于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生命课堂,熟悉生命课堂,习惯生命课堂,应该是广大教师在实施授课的各个环节中必须达成的共识。

二、教师在实施“生命课堂”过程中必须持有的教学理念

仅有“生命课堂”这一概念,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明确并认同将对教学全过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教学理念。

(一)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

这是一个看似再熟悉不过,但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理念。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钻研教材,实施课前设计的方案,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目标,因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可避免地被弱化了。生命课堂提倡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完成教与学,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体验、联想等都将受到教师重视。特别是基于自己的独特经历与学习内容结合而形成的知识结构更应该受到重视,其影响不仅仅在知识本身,更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包括知识体系、学习中的联想体验、领悟中的情感和表达等,这是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关键。

实践生命课堂理念的教师应当认真重视、积极地发现鼓励这种过程。笔者执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即杨绛写的《老王》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探讨“老王”的性格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老王虽然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仍然凭良心做事,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这时,一个女同学发言说:“老王不是特别善良,这是他养成的习惯,因为他信教,课文中就说‘因为老王是回民……’,信教的人守规矩、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应该的,是正常的。现在社会缺乏相互帮助的风气是因为没有规矩、没有信仰,老师你说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这位女同学特有的经历生成的,虽然教师在教学前不可能设置这个问题,但成功的应对使这名学生深爱语文,教师也享受快乐,得到提升。

(二)尊重生命自由

当代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新课程理念中就有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富有创意的表达”等说法。归结为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自由,而不是用教材、教师的要求来规定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让学生按照教材规定的路径、按教师的意愿成长。这其中,伴随着学生在成长中自然出现的不确定性,是教师们最易感觉到“心中无底”而不易认同之处。

(三)尊重个体生命差异

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每个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动机、意愿和兴趣的尊重,不能以教师的意愿去左右学生作为成长主体的意愿。第二,对学生生命素质发展个性化的尊重。学生不是批量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在成长中必然显示出不同的领悟、不同的特长、不同的路径。因此,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将对每个学生倾注更多的关注,对学生的多元发展给予同等的肯定。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师教学理念改变的要求显而易见。

三、教师推进“生命课堂”理念实施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对该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新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语文同时又是文化。因为它负载着文化,它传承着文化,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双重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是丰富的,通过语文课程要培养的语文素养也是综合性的,所以,语文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也就处于基础的地位,因而,人的语文素养又是全面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作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语文课程,还应注重体现以下课程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更多地,是从修养的角度,强调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和状态。二是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其中涉及把握好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无论是从课程主体的角度,还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或是从课程存在方式、课程实施的角度,都应将开放、包容的特点融入其中。

由于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等,就无法用统一的要求、具体的方法来规定生命课堂该如何具体实施。合理的思路是:在策略的层面形成共识,各位教师在组织、实施课程内容时,结合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自主地生成课程。

结合教学常规,应采取以下策略推进生命课程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学好语文课程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

无论是从工具属性角度,还是从人文属性角度,要学好语文课程都必须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不通过大量阅读,学生仅凭借课文的学习是无法深刻理解准确用词、行文中的规范的,更无法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而有了这些理解和感受,又是学生进一步增强兴趣,形成阅读习惯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体会阅读中的乐趣、分享阅读中的感悟,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涵盖教学全程的常规工作。那种仅仅将阅读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的做法,往往让学生体验到无休止的任务。在无法体验到其中乐趣的情况下,就不可能热爱阅读,进而形成阅读习惯。可以将“任务”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第一,让学生推荐美文(从“文海拾贝”中推选,可以是自己的作品或者他人的作品)。第二,教师对其推荐的作品给予入木三分的夸奖。学生李某的美文《读〈狗、鼠、猫〉有感》是这样的:

《狗、鼠、猫》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抄文海拾贝时我偶然发现,里面写的和小宇身上发生的事竟一模一样。

鲁迅先生小的时候养了一只小隐鼠,长得小巧玲珑,特别精致。可以说隐鼠就像闰土一样,是鲁迅小时候最要好的伙伴。可有一天当鲁迅外出时,隐鼠却惨死于大堂之上,让鲁迅先生十分伤心。由于家房附近经常有猫通过,于是便把“罪过”全部放在猫身上,见到猫就打。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隐鼠并不死于猫之手,而是因为隐鼠想爬上长妈妈的腿上时被长妈妈一脚踩死了。鲁迅先生想修复他与猫之间的关系时,一切都晚了。

小宇是继库里之前的一条拉布拉多犬,全身黑亮油润,比和她交配的公狗大三圈,但它却因为老爷子的一时大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那天小宇正在树下休息,旁边挂着老爷子辛辛苦苦腌制的腊肉火腿,油亮油亮的。两只猫经不住诱惑吃了一大截火腿。由于小宇“懒惰无能”,睁只眼闭只眼让猫吃了肉。等老爷子打完麻将出来后发现火腿被吃了一大半,又看见小宇正在地上睡觉,便以为是小宇所为,让她整整两天没口粮。过了几天,老爷子才发现“火腿事件”为猫所为,便给小宇赔了不是,补足口粮,但在此之后,小宇一看见猫就不顾一切的奋命追打,泄愤啊!

这就是《狗、鼠、猫》带给我的感想。

教师的推荐语是:“小李在文中的想法与大文豪鲁迅相同,很了不起。”此时,一颗爱阅读的心被激活了。

(二)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学习态度的调动与激发

这是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核心,教师焕发激情是其中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激情往往是学生产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当教师真情流露、激情四溢时,学生心领神会地生成自己的领悟才能成为现实。就这一点而言,生命课堂创设激励学习热情的“创设教学情境”环节异常重要,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即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就地取材选取了一名学生的习作《牛人奶奶》开讲,其内容如下:

“啊哟哟!又把碗‘打坨’了!”

小时候啊,我最讨厌听见这句话了。因为爸妈工作忙,所以请了一位奶奶来领我。说是奶奶,也不算老,大概50多岁吧!背不驼,眼不花、头发黑油油的,走路健步如飞,嘴里好像还镶着金牙。

她呀,喜欢搬弄是非,俗称“大嘴巴”。芝麻大的事,她反复讲反复添油加醋,听起来也是一件惊天大事。她的语言能力超乎常人,如果《金牌调解》要找人当叙事者的话,就找她吧!每当她和楼下的老人开始“张家长李家短”时,她都会抱着我滔滔不绝的开讲。边讲边会身子向前倾,一只手不是在空中挥舞就是在使劲拍着大腿,有时还义愤填膺地大吼起来。当有人和她感同身受时,她还会不停说:“就是嘛!就是说!”还时不时拍拍那人的肩,我也会跟着她不知所云地拍拍那人的肩。

教师的导语是:“同学写得好还是鲁迅写得好?我们一起看。”

除教师激情的激励外,对学生积极状态的肯定也是必须重视的。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热情的目标,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而凭空出现,必须是结合课程学习,在课堂中自然流露的生命状态,对这种状态应当倍加珍惜;另一方面,学生领悟的点滴进步,都包含了对知识本身的领悟、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的整合。这种领悟通过学生的表达而呈现出来,不一定符合教师预期的答案。但恰恰是在这种不一定“规范”的认知中,内蕴着学生的独特理解、独特困惑、独特发现,是生命课堂中最珍贵的内容呈现。教师有耐心倾听学生的认识和领悟,尊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才能从中体验到学习中的成就。获得成就体验,本身就是产生自信和热情的核心要素。

(三)关注课堂交流对学生成长的多元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程中,必然有交流。其中,“听、说、读、写”是常见的表达形式,这同时也是主要的交流形式。在这些交流形式中,人们往往注意到的是其工具性:准确理解、准确表达;在课程中的人文性则更易于被忽略: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形成、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些相对更隐性发展的目标也应受到高度重视。其多元的意义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正确地理解、准确地发音、流利地朗读、流畅地行文,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这些要求并非可以一次性达到目标,必须有大量的练习。在反复体验中逐渐修正。这其中的体验,主要形式就是课堂交流。

其次,在课文中蕴含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情感倾向,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体会,使表达者获得抒发自己感受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有益于体验的分享,从而激发自己的联想,并从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可从中得到成长。

再次,在频繁的互动交流中,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积极的、以鼓励为主的交流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重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与人为善的心态,合作共赢的品格都可以得到成长。

(四)倾听学生不一样的见解和领悟,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往往易于关注和肯定来自学生的符合自己和教学目标预期的见解,对自己预料之外的见解则不易发现其可贵之处。事实上,不一样的见解恰好是发现学生独特思维、诊断个人化问题的绝好机会。学生只有放下顾虑,大胆表达,才可能呈现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状态,教师也才能敏锐感知学生的独特性和闪光点。

学习心理的基本原理表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反馈将成为引导后续学习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反馈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师的引导。学习中获得的肯定或否定的体验,对学生而言就是一次小小的成功或失败。趋近成功、远离失败是人心理活动的自然反应。教师有心地关注学生不同见解的表达,将会成为对表达行为本身的明确鼓励,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学生本人,对周边同学也产生着示范作用。

如果在交流中无法得到正面的鼓励,学生就会丧失交流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在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同时,肯定学生所表达内容的可取之处,鼓励积极表达的状态,应该成为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时最为注重的规范。

总之,生命课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体现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这就意味着应多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把握;多给学生一些问题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和创造。所有学生的成长,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还应强调的是,贯彻生命课堂理念,并非是在彻底否定现行课程后的面目全非的变化。结合现时的课程实施,融入生命课堂理念,在不断反思中改进,在不断改进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践行生命课堂理念的必然途径。而且,这一进程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朱和双)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Promote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Life Class”

JIANG Yunqiu & YANG Guolong

(BeipuMiddleSchool,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SchoolofEducation,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Focus of the present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i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fe class” to vitalize middle school classes. In Yunnan Province where basic education lags behind that of other provinces, to practice this concep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erely introducing it to replace the existing ones. This paper, after contrasting “life class”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ones, suggests some guid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er, life class,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strategy

2016-05-09

姜云秋(1962—),男,楚雄市北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杨国龙(1964—),男,满族,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

G633.303

A

1671-7406(2016)07-0079-05

猜你喜欢
生命课堂语文课程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质疑——催生语文生命课堂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用“互动”构建生命课堂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