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广州分局 邱志刚
信贷文化转型:顶层设计+ 扭秧歌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广州分局 邱志刚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放缓,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开始出现下滑,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又一轮信贷文化转型的大讨论,主要观点包括:相当部分银行脱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从“投资性信贷”变成了“投机性信贷”,银行自身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信贷发展需要,加之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银行间合作精神,导致银行信贷文化出现危机;只有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健全信贷培训机制、信贷审计机制、信贷决策机制等,才能实现信贷文化的脱胎换骨。
应该说,上述分析和建议都很好,也基本切中要害。但问题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每隔4~5年信贷文化转型的话题便会被媒体“热炒”一番,然后各商业银行除了增加一些机构和岗位外,问题依然存在。
究其根源,一是相关研究没有将领导人纳入其分析的视野。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子文化,从属于企业文化并受其制约。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讲,企业文化的形成与高层主要领导者的价值取向、行为偏好和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如果在讨论信贷文化转型时没有或很少考虑领导人的因素,也就不可能对诸如信贷执行官、人性化授权、集中统一审批等制度的实际效果深入展开讨论,从而有可能将信贷文化诸多弊端都归咎于基层信贷人员素质低下或诚信不足,而忽视了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实行权限上收,大部分基层信贷人员主要职责是资料收集整理和传递,对于信贷审批几无决策权,在这种情况下再将转型的“重任”交给基层,虽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至少是没有抓住关键矛盾。
二是预设了存在信贷文化成功转型标杆这样一个大前提,其实这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不但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很大,与港澳台地区都相去甚远,那时采用拿来主义,按照别人发展的模板依葫芦画瓢,不仅必要,也是最优路径。但时至今日,中国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估计不用40年就将成为世界第一,全球500强企业中资企业占了20%以上,如果这时还幻想着前进道路上存在现成榜样,无异于痴人说梦。他山之石,固然可以借鉴,但我国今后几十年应具备什么样的信贷文化,老实说现在谁也不知道,这只能依靠中国银行业所有同仁发挥想象力,在白纸上描绘,在实践中恭行,那种简单的“拿来就用”的思想现在已经不利于中国人创新意识的发展,更可能成为今后前进的羁绊,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三是对信贷文化转型的理解过于快餐化和简单化。从广义的角度看,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价值理念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看,它是由一系列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政策所组成的可供实际操作使用行为规范。但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操作规程,都与人有关,而人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反复的过程,因此信贷文化的转型绝不是仅仅建立了几个制度、新设立几个职位,或改变了某些现行做法就可以实现的,相反,它需要长时期的积累,使组织群体形成了统一的而且内生的(而非来自于外部简单“灌输”的)认识和看法。然而现实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经常处于激烈变化之中,尤其是当领导人发生调整时。虽不能说“彼之糖浆,我之砒霜”,但“新官上任三把火”,其中一把火往往就是将前任留下的信贷文化全盘推倒,然后再按自己意愿重新塑造一番。所以名义上大家都在谈信贷文化转型,其实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萧规曹随”几成绝唱,遑论积累?
四是对信贷文化转型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信贷文化转型早成老生常谈,但之所以还在谈,原因无他,转型不易。因为“文化”的后面不仅仅是理念和认知,更多的是利益;“转型”则是对利益进行再分配,势必然触动一部分人的奶酪,稍有不慎,满盘兼输。对于转型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来说,如何在组织内部合理平衡各方面利益诉求,纵横捭阖,进退有据,既要把蛋糕切好,更要把蛋糕做大,这是一门大学问。否则要么坐以论道,纸上谈兵;要么满腔抱负,徒唤无奈。这也就是有些“潜规则”人人皆知不妥,却源远流长至今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有句名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下手。意思是高层管理者必须亲自参与并引导变革,看准方向,从实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计较一时一地之得失,反对空谈。将之借鉴到信贷文化转型上,就是“顶层设计+扭秧歌”。
“顶层设计”的含义可总结为将信贷文化转型的职责交给高层管理者,而不是让基层员工自发组织或形成所谓“倒逼”机制。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层管理者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转型组织推动和系统构思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承担了“电影导演”和“乐队指挥”的功能。他们通过收集整理基层员工的想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对信贷文化现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可能前进的方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不定期地从高层信贷管理机制改起,诱导下级部门进行相应的修改,就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震荡,而不是反过来。但不管怎样,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菩萨心肠”,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有勇气首先“革”自己的“命”,而不仅仅是“革”基层的“命”,否则顶层设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扭秧歌”的思路则来自于梅兰芳京剧转型实践。在其半师半友王瑶卿先生帮助下,梅先生对传统剧目采取了今天添把胡琴,明天改件头饰,后天换句唱腔,每次只改一点点的做法,如果观众接受,那就延续下去;如果观众不接受,那就退回去,下次再想别的办法。如此进两步退一步,历时三十年,京剧在梅、王二先生手中不仅焕然一新,而且还创立了“花衫”这一新行当。假如两位先生一开始就只进不退,估计早就改不下去了。事实上,以“伶界大王”梅兰芳的名气,“通天教主”王瑶卿的才华,二人尚用了扭秧歌的办法加长时间的实践才得以让京剧转型成功,鉴于当今中国商业银行界几不可能找出类似梅、王这样的“梦幻组合”,若还寄希望于在短期内采用运动式、大规模洗脑的方式完成信贷文化成功转型,那只能说是盲目乐观。所以高层管理者必须还要有“霹雳手段”,能“进”更勇于“退”,在“退”中将过去好的做法和思想保留并传播下去,否则“进”也就失去了根基。
信贷文化转型为什么难?说到底,就是理想太宏大,动手太踌躇;议论者纷纷,承担者寥寥。只有从顶层设计开始,进两步退一步,积量变为质变,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在前进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惟有此,才可能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回首一看,中国银行业信贷队伍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范早已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