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 魏学坤
适应新常态树立新观念加快构建信贷经营管理新模式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 魏学坤
编者按: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国工商银行积极化解“难”,努力巩固“稳”,不断推动“进”。据中国工商银行近期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实现双降,信贷风险总体可控。那么工行是如何穿越周期,在困局中突围的?就此,工总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魏学坤专门为本刊奉献“言论”:新形势下工行的稳健经营之道——端正信贷文化、谋划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股改上市以来,工商银行成功走出了一条稳健快速发展之路。回顾历程,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坚持深化改革,不断超越自我,寻找到一条服务实体经济、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近年来,工商银行凭借股改上市,在较短时间内追赶世界一流银行的“挤压式增长”潜力逐步释放完毕,信贷经营管理中的体制性、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逐渐显现。同时,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遇到瓶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社会融资需求和渠道悄然变化。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共同对工商银行现有信贷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问题既是未来工行可持续发展中的挑战,也是适应转型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机遇。问题导向和矛盾倒逼正是工商银行形成自我良性循环、自我更新机制的成功经验。只有面临足够的压力,才能打破惯性思维推动变革。只有面临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形成共识,凝神聚气,砥砺前行。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离不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引领。信贷文化是解决信贷经营管理在外部竞争和内部融合的一套哲学,明确了信贷的价值、目标、原则和方向,是信贷条线的共同价值观。经历几代工行人的拼搏和积淀,工商银行逐步形成了以“审慎、稳健、规范”为特色的信贷文化,成为信贷条线坚守的信条。然而,信贷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在银行长期信贷经营管理中不断巩固、创新和发展,其根植于国情、行情,反映特定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股改上市后,随着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好转,少部分机构对信贷本质的认识出现异化,颠倒了经营风险与追求利润的主次关系。尽管近年来信贷资产质量劣变压力增大有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外部诱因,但部分机构传统信贷文化的失守和信贷经营理念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过分强调利润获取,忽视了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将拼搏前进中形成的传统信贷文化抛之脑后,对企业借钱干什么用、用什么钱来还、还不了怎么办等最基本的信贷问题很少思考,出现了“典当文化”、“包装文化”等“重形式合规,轻实质风险”的管理空转现象。当前,风险防控手段日新月异,但是风险防控的态度和专注必须一如往日。在同一外部环境下,很多经营机构仍能保持较高的信贷资产质量,正是由于他们能够始终把信贷文化放在首位,把风险防控的每一环节做实做细。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重塑信贷文化要回归信贷本源,汲取传统信贷文化之精华,更加突出经营风险的本质。坚持风险与收益相统一,遵循以偿定贷原则,切实做到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信贷文化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对传统信贷文化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改变的不是信贷文化的核心,而是让文化的表述重点及其外化行为根据自身现状和时代发展进行相应调整,赋予信贷文化新的内涵。形成工行特有信贷文化要紧跟信贷转型经营这一核心,更加突出时代特色。要着眼于信贷经营管理环境的新趋势,以革故鼎新的精神,丰富文化、更新理念;要着眼于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顽固思维;要着眼于信贷经营管理手段的新进展,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促进“人智”与“机智”的有机结合。
信贷文化要“内化于心”,成为工商银行信贷条线的自觉追求,注重突出“敬畏”、“责任”和“创新”。“敬畏”是要让制度成为约束行为的“高压线”,做到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对工作、对制度常怀敬畏之心。“责任”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敢于直面信贷经营管理中的矛盾与问题,履行好各自牵头和配合职责,克服扯皮推诿、不思进取的思想陋习,成为保障工商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润滑剂。“创新”是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励创新人才,让信贷条线成为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向上集体。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管控风险。信贷文化还要“外化于行”,成为工商银行信贷条线的自觉行动,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和“服务至上”,对外突出“友好”这一关键词。离开了客户,离开了服务,再好的信贷文化也是空中楼阁。信贷条线应在工作实践中,加强对客户的热情,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让客户真正受益为落脚点,将信贷文化落到实处。
建立信贷经营管理新模式离不开信贷战略顶层设计。这些年来,工商银行信贷资产总量快速增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收回再贷和新增贷款的总投放规模接近3万亿元,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但也面临着“船大难掉头”的困扰,实现信贷战略调整和经营突破的难度不断加大。当前,深化信贷体制机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面对的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尽管对于深化信贷改革这一目标已形成基本共识,但是改革的道路怎么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如何避免在方向选择和道路设计上出现偏差,把住方向、稳中求进,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方智慧,协力推进信贷顶层设计。
近年来,总行高度重视信贷战略顶层设计,根据全行信贷体制机制改革和结构转型提出了一些方案,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从部分方案的反馈看,仍存在指导性不强、标准界定不清、与实际脱离、落地执行难度大等问题,忽视了基层行的迫切需要和差异化特点,放大了自身对市场、客户了解不够的短处。因此,强调顶层设计,绝不能否定基层首创精神。要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统一,建立信息在垂直和平行层面的沟通反馈渠道,集思广益,逐步完善,使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逐步探索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信贷经营管理改革。
要突出顶层设计与周期演化相衔接。科学把握经济上行期和经济下行期,加强前瞻性研究与宏观指导,熨平经济周期对信贷经营管理的负面冲击。理清不同周期阶段经济运行特点,对各类风险的生成原因、关联传导形成预判,抓住经济运行主线和主要风险矛盾。建立对周期重大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在保证根基不动、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确保顶层设计灵活应对。
要突出顶层设计与战略偏好相一致。顶层设计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经营风险的本质要求,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坚持稳健审慎风格,避免风险偏好过于激进。同时,要充分反映集团层面根据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各项部署,并根据相关决策分解信贷经营管理目标,提出可行规划和路径供决策层参考,最终形成总体方案。
要突出顶层设计与行业摆布相结合。要深入把握行业发展规律和脉搏,加强宏观、中观、微观三维结合的行业研究能力,立足系统性风险防控,加强行业指导。通过调整行业信贷政策定位与管理方式,侧重从信贷结构调整大方向上把控风险。总行信贷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年度信贷投放总量、制定主要行业板块资产质量目标、信贷规模分配、经营利润计划等协同机制,建立行业政策与市场拓展相衔接的管理机制,实现行业政策到优质客户的精准穿透,支持前台部门抓好市场拓展。
要突出顶层设计与区域布局相协调。探索建立总行和一级分行上下结合、各有侧重的顶层规划体系,解决总量目标下区域信贷资源最优配置问题。总行确定集团层面的信贷投放规模与结构调整目标,并运用存量移位管理机制引导分行主动开展区域信贷布局工作;分行在落实全行整体信贷布局及重点领域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特点合理确定信贷市场定位和结构调整规划,形成“一行一策”的信贷布局政策体系。
建立信贷经营管理新模式还要理顺信贷体制机制。经济增速放缓以来,工商银行的信贷投放和资产质量一直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去年以来,贷款质量承压趋势延续,部分机构信贷管理工作在前清后溢中十分被动。近年来,信贷体制机制也进行过一些调整修补,但是大中型公司客户营销层级低、信贷风险管理责任不清、体制机制适应性不强、业务授权权限过窄等问题仍十分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文化的贯彻和战略决策的落地执行。
应该看到,现有的信贷经营管理机制是工商银行在经济上行期逐步建立的,较好地适应了彼时内外部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面对新经济成长,大中型客户集团化、全球化等跨业跨境经营大趋势,信贷体制机制中的矛盾和缺陷开始显现,现有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必须推动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型。今年,工商银行在8家分行推行了信贷经营管理架构调整试点,在信贷体制机制改革上破题,按照“分级营销、差异化经营、分类授权、责任清晰、权责对称”的要求,力图解决信贷经营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在信贷营销拓展上,要统筹好客户营销规划组织、联动协调,提高客户准入决策管理层级。融合公司和投行功能,用多维配套产品和专业化技术手段,向客户提供丰富、灵活、多元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增强区域内优质信贷市场竞争力。通过管理分层化、服务一体化、风险差异化,提升客户风险识别控制能力,抬高客户准入把关层级,把握好业务进入和退出时机,有效控制融资风险,防止“病从口入”。
在信贷管理流程上,要清晰界定前中后台部门以及总分支行管理职责,明确贷后管理标准流程,形成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流程优化中,着重强调实质性风险管控,做到审批下放与监督责任同步到位,避免简单放权或配套机制不健全引发新的风险。通过合理分工,加强前中后台各部门的信息传导、沟通和反应,提升信贷全流程、各环节对风险异动的灵敏反应与联动控制能力。
在信贷审批授权上,要在机构授权的基础上,加快探索试行人格化授权,着重选择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好、信贷规模大、风险管控基础扎实且近几年资产质量稳定的一、二级分行作为转授权试点,合理扩大授权,总结试点经验,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对机构负责人信贷管理能力的科学合理评价并结合机构整体管理情况建立在全行可落地实施的授权方案。
在风险监测模式上,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理念和信息技术,辅助前台作出判断,弥补传统风险监测体系下主要依靠基层信贷人员经验判断和偏重事后风险控制的传统做法,实现人脑和机器的有机结合。建立总行信用风险监控平台,全方位整合行内外信息数据,把数据模型嵌入到信贷全流程,改进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贷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全面性特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改革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方案优劣、路径曲直等难题,还存在配套改革措施能否有效衔接的疑问。改革要有相应配套跟进才能发挥功效,如果只是“一改了之”,配套措施跟不上,不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还会扰乱现有体制格局,拖累转型发展大局。因此,体制机制改革如欲达到预期成效,必须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落实环节应有监督、考核、问责、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硬杠杠”,以防政策措施“假落地”,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然,改革的配套措施,无论是刚是柔,都要以工商银行转型发展的利益为指向,与改革的主旨相符,避免使相关改革沦为形式或者过犹不及。
一是加强事中和事后的实时总结指导。加强对改革措施的持续跟踪和预警,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应马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改革走上正轨。通过调研走访、督察检查等方式,综合运用现场指导、完善更正等手段,强化对改革事项的事中修正。定期掌握改革动态,总结经验,完善有关措施。
二是改革完善考核机制。不简单地以规模、速度论英雄,引导各级机构一把手重视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把更多精力用在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上。转变过去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盈利能力考核,提高风险和经济资本在考核中的权重,逐步转变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即从管理利润到管理价值,树立现代经营理念。
三是建立健全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要坚持责、权、利对等原则,树立“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理念。明确尽职免责的认定标准和流程,对负责人已经完全履职、尽到管理责任,但因市场形势变化等外部因素或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要保护好相关信贷人员的权益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信贷业务责任追究机制,对出现风险的信贷业务和产品,实施责任倒查追究,强化风险责任意识,防止重贷轻管等短期行为。
四是突出专家队伍主体地位。应把人才作为信贷经营管理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吸引、用好各类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信贷岗位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强化信贷管理人员任职前专业能力评价,着重加强专业信贷客户经理、综合营销客户经理、信贷产品经理和风险资产处置专业团队四支队伍建设,形成综合化团队,提高“专家治贷”能力。建立重要信贷岗位人员跟踪评价机制,对无法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员进行相应调整。加强信贷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形成前中后一体化的信贷人员成长交流机制。
提高信贷经营管理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动作,统一发力,才能更快取得效果。
作者为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