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渊
【摘要】 目的:探究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与传统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疼痛持续时间、身体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切口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仅有1例发生局部血肿,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身体恢复至正常所用时间,且患者的术后情况较佳,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腹腔镜疝修补术; 传统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13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4.075
腹股沟疝是由于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导致人体组织或器官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离开正常位置进入到另一部位[1]。临床上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众多,传统疝修补术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时间,但由于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较多,一直未能在当今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应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腹腔镜疝修补术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肯定。为对比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与传统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的疗效,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例,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21~81岁,平均(46.14±2.10)岁,病程2.5~30.0个月,平均(18.6±3.1)个月,首次患病15例,复发2例,斜疝14例,直疝3例。对照组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20~82岁,平均(47.18±3.01)岁,病程3.1~30.1个月,平均(19.8±2.7)个月,首次患病14例,复发3例,斜疝15例,直疝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外科学》进行疝修补术的手术指征;(2)患者有完整的检查结果和随访记录。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为TAPP法[2],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在患者的脐部作为观察孔将套管置入,脐平面下的腹直肌外侧对称性的打两个操作孔,腹腔镜进入后,辨别韧带,将疝囊进行分离,然后分离腹膜前间隙,将补片进行平铺和固定,关闭腹膜。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方法为Bassini法[3],全身麻醉后,逐层分离各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提起精索,在距疝囊颈0.5 cm处结扎,缝合韧带和联合腱至耻骨结节处,精索复位。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疼痛持续时间、身体恢复正常时间、患者对切口的满意程度、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取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疼痛持续时间、身体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切口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32.32±2.21)min、(4264.52±123.46)元;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49.71±4.39)min、(4930.12±159.75)元。对照组的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仅有1例发生局部血肿,并发症发生率5.88%,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复发,1例阴囊血肿,2例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属于临床常见症,多发于老年群体;从发病原因来看,主要是先天性的缺陷或后天继发性的病理改变所致;通过对临床资料的统计与经验分析,发现多数老年患者属于后天因素占多数;从病理学分析,根本原因在于内环处腹横筋膜平面病损,腹股沟区出现退行性病变,从而造成了腹肌、腹横筋膜萎缩、松弛,最后导致其后壁发生缺损[4]。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多伴有各类疾病,因而当其腹腔内压力增加时,必然会引起发病率升高。
临床上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众多,如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传统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由于不能很好的控制修复部位的张力大小,容易将同位置不同的组织结构做强行的牵拉、缝合,导致局部组织张力过大,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胶原分解增加,使腱膜韧带极易撕裂,产生新的缺损,导致疝的二次复发[5]。无张力疝修补术因将异物置入患者的疝囊内,多少会产生部分排异现象。腹腔镜疝修补术相比较传统疝修补术的优点在于术后的恢复速度较快,且对疝囊进行修补后效果较好,复发率较低,患者的疼痛症状较小,同时本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性较小,切口小,美观性较好[6]。另外,本手术方法可从根本上治疗腹股沟斜疝,达到解剖缝合的标准;腹腔镜不将患者的疝囊进行强行的缝合,故而张力不大[7]。由于患腹股沟斜疝的患者大多数年龄较大,对患者进行较大的切口可导致愈合的时间延长,因此腹股沟疝修补术尤其适合老年患者[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切口疼痛持续时间、身体恢复正常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患者对切口的满意程度高;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观察组术后仅有1例发生局部血肿,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疝修补术较好,身体恢复正常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综上所述,腹腔镜疝修补术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身体恢复至正常所用时间,且患者的术后情况较佳,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景恩义,刘雅莉,杨克虎,等.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0(7):875-881.
[2]朱健,苏树英,许卓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15,13(2):91-93.
[3]李建华,韩玲,计勇.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6):636-639.
[4]陈焕伟,甄作均,费凛.传统腹股沟疝修补、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4,7(6):462-464.
[5]陆光生,陈小伍,剧永乐,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后不钉合固定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5(13):2112-2113.
[6]梅枝忠.腹股沟疝传统术式与疝环填充无张力修补术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09,1(1):32.
[7]陈洪流,刘万红.无张力疝修补在老年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3):38-39.
[8]苏曼莉.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J].实用医学杂志,2009,23(17):2963.
(收稿日期: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