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振武
【摘要】 目的 深入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例腹股沟疝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行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 低于对照组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52, P=0.0029<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2, P=0.0235<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 高于对照组的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639, P=0.0098<0.05)。结论 在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整体效果优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 且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 腹股沟疝;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34
从临床实践来看, 腹股沟疝是较为常见的一类病症, 就目前的医疗卫生水平来看, 外科手术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运用, 借助腹腔镜完成疝修补术现已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措施, 临床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以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分析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整体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接收的20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中男64例、女36例, 平均年龄(57.1±3.9)岁, 疾病类型:腹股沟直疝29例、斜疝71例;对照组中男60例、女40例, 平均年龄(58.2±4.4)岁, 疾病类型:腹股沟直疝33例、斜疝6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满意后, 取腹股沟处斜切口, 长约5 cm, 于切口下将患者的皮下组织逐层切开;游离精索(子宫圆韧带), 然后探查疝囊的具体位置并将其游离达腹膜外脂肪[2];游离腹膜前间隙、将圆形补片修剪置入其中固定, 将另一补片置于精索(子宫圆韧带)下固定于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联合肌, 最后在确定固定符合预期要求后将手术切口进行缝合。
1. 2. 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满意后, 脐下取1 cm弧形切口, 气腹针穿刺致二氧化碳气腹, 进腹腔镜, 后分别于双侧腹直肌外缘平脐水平置入5 mm穿刺器, 沿疝内口上方约3 cm向同侧髂前上棘方向切开腹膜, 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 完整剥离疝囊, 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后置入修剪后的合适大小的补片, 胶水固定。检查无出血后, 连续缝合腹膜。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另通过问卷调查随访两组患者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具体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较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1±1.2)d、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为(1.2±0.2)h, 均短于对照组的(6.9±2.1)d、(2.4±0.5)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共发生并发症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1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52, P=0.0029<0.05)。
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0;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为5%(5/100)。观察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2, P=0.0235<0.05)。
2. 3 两组患者总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对治疗效果满意88例、较满意10例、不满意2例, 总满意率为98%(98/100);对照组对治疗效果满意80例、较满意9例、不满意11例, 总满意率为89%(89/100)。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639, P=0.0098<0.05)。
3 讨论
从临床实践来看, 腹股沟疝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肌肉逐渐萎缩, 腹壁薄弱特别是腹股沟区, 加之血管、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的原因, 导致疝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从腹股沟区的位置来看, 由于其位于下腹壁和大腿交界的三角区, 临床上以腹壁下动脉和疝环之间的联系, 又将腹股沟疝具体的划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两种[3, 4]。腹股沟疝可采用保守治疗, 但其效果仅限于症状上的缓解, 并不能达到根除的目的, 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有可能会造成病情加重的不良后果[5]。因而, 现阶段在临床上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的疝修补术, 不仅患者的疼痛感明显, 持续时间长, 而且各类并发症和复发率均比较高, 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技术上得到了提升, 但各类问题依旧无法完全避免[3]。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运用[6], 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从本次研究来看,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疼痛感轻且持续的时间短, 不仅利于患者的主观接受, 而且也能够有效促进其康复[7]。另一方面, 由于手术切口的大幅度缩小, 患者的美观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本次研究结果的各项数据比较来看,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 低于对照组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52, P=0.0029<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2, P=0.0235<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 高于对照组的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639, P=0.0098<0.05)。观察组除手术时间稍长外, 其余均优于对照组, 这也提示了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 在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易于被患者接受且适宜推广,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蒋邦好, 梁伟雄, 谢志荣. 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对比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7):9-10.
[2] 木再帕尔·木合塔江. 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新疆医科大学, 2013.
[3] 梁艳秋. 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5):50-52.
[4] 贺家勇, 杨晨晨, 李义亮, 等.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前间隙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8(9):1146-1150.
[5] 张东东, 李凯, 路夷平, 等.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5):405-407.
[6] 梁伟潮, 朱应昌, 陈启生, 等. 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20):3275-3277.
[7] 朱健, 顾钧.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比较. 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2): 91-93.
[收稿日期: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