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怀滨,缪晓兰,郑婉丽,王 超,张 婷,李其容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
自尊对网络利他的影响机制:基于系列中介模型的研究
蒋怀滨,缪晓兰,郑婉丽,王 超,张 婷,李其容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显性自恋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问卷(IABSU),对2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利他总体水平不高,男大学生网络利他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网络利他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网络利他行为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显性自恋在大学生自尊对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网络人际信任在大学生显性自恋对网络利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显性自恋和网络人际信任在大学生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网络利他; 自尊; 显性自恋; 网络人际信任
“利他行为”是一种个体主动付出且不求回报的亲社会行为[1]。塑造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有利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展。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行为实施的空间限制与其对象限制等特点,这为利他行为的受惠面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并集中体现为网络利他行为。它是个体借助网络媒体在网络情境下发生的行为者本人没有明显自私动机且使他人获益的非强迫的自发行为[2]。Wallace指出,网络利他行为发生频率要高于现实中的利他行为,与现实情境相比,人们会在互联网中给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3]。有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外倾性、责任性和个体自尊与感戴水平均对网络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4,5]。其中自尊是一种具有评价性和情感性的自我体验,也是一个人对自己态度的重要反应,并被认为对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6]。研究发现自尊是影响个体表现利他行为的重要人格因子[7]。当个体获得成就而增强自尊时,会对他人的需求有所觉察,这种意识他人需求能力的提升,又会激活利他动机,从而产生更多助人行为[8]。而网络利他行为是助人行为在互联网中的一种形式,根源上与线下利他是一样的。因而个体自尊是预测网络利他行为的关键主体性因素。
网络人际信任是在网络情境下,个体表现出对互动对象能够履行他托付事件的预期和保障感[9]。它是人际信任在网络情境中的延伸。Astra和Sing指出:在社交互动中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则其表现更加积极和自信,也易被他人所信赖,这有助于人际信任过程的驱动与保持[10]。Baumeister R F和Campbell J D发现自尊与人际关系互动有关,即在与他人社会性互动过程中自尊水平越高的人表现出更好社交技能,也更受他人欢迎。Corritore指出,多数现实中人际信任研究的结果也适用于网络人际信任[11],二者有其共同点,即信任的建立都是通过交流的方式且以熟悉为基础的,由此自尊对网络人际信任有重要影响。Yang和Fani研究表明,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可以通过网络人际信任得到增加。即个人的人际信任作为一个重要的交往要素,影响了个体的利他取向[12]。因此,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人际信任对网络利他有重要促进作用。
显性自恋型人格具有明显的优越感且执着成功,总需要来自别人的注意和钦佩,表现出渴望被他人欣赏,且表现欲望很强烈。研究发现具有显性自恋型倾向的人常伴随持久性自我提升意识,且得益于自我关注的方式,为人达观,在生活中有较高满意度,表现出高自尊水平。自恋水平较高的个体往往喜欢表现自己,将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表露给他人,倾向于将自己私人的、秘密想法和感受与他人分享。而情愿将自己的信息透露给他人,往往隐含着对他人持有一种信赖的态度,才乐意去表露自我。在网络情境下,个体的身份信息具有匿名性,会使网络交往中存在低信任度,而具有显性自恋型人格的个体倾向于表露自我,会增加他人对自己的信赖感,则会提升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所以显性自恋对网络人际信任有显著促进作用。大量研究显示,人们的利他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当个体的情绪表现出积极乐观时,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增加[13]。而具有显性自恋倾向的个体,表现较为乐观,且伴有积极情绪。同时,自恋人格往往与更强的外向性相关,在生活中善于与他人交往,进而能为他人提供更多帮助,因而显性自恋者会表现出更多的网络利他行为。
目前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大多涉及现实领域,而忽略网络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尤其是其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结合以上分析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自尊这一关键主体因素来理解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有效引导和塑造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进而净化网络环境、最终营造和谐良好网络空间有重要指导意义。
1.1 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福建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30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到95.6%,其中男生100名,女生187名,文科生121名,理科生166名,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分别为82和205人,独生子女78人,非独生子女209人,平均年龄为(20.04±1.55)岁,一周平均上网时间为(21.28±17.29)小时。
1.2 测量工具
1.2.1 自尊量表(SES)
采用Rosenberg[14]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个题项组成,采用4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总分越高则自尊水平越高。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自尊量表题项8的理解不同,为提高量表的信效度,将该项改为正向计分[15],则量表中共有6道正向计分题。在本次测量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分半信度为0.83。
1.2.2 显性自恋量表
采用郑涌等[16]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的显性自恋分量表,问卷共有20个显性自恋题项,该分量表分为权欲、优越感、特权感、自我钦慕4个维度。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分数越高则对应的显性自恋特质越明显。在本次测量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1.2.3 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量表
是由丁道群根据个体在网络情境下人际交往的特点,且结合人际信任量表(ITS)等量表,编制的《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量表》[17]。该问卷共9个题目,该量表分为一般信任、情感性信任、可靠性3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分值越高则网络人际信任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
1.2.4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IABSU)
该量表由郑显亮等[18]编制,共26个题项,分为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和网络提醒4个维度, 采用4点计分,从1“从不”到4“总是”,总分越高,则网络利他行为的程度越高。在本次测量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5、0.82、0.70、0.80。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和Mplus7.0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总体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差异性检验,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之间的关系,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比检验显性自恋和网络人际信任在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2.1 大学生网络利他现状分析
以网络利他量表中值水平2.5分为参照,经过单样本T检验得出,大学生网络利他总体水平不高[(2.05±0.46)分](t=-16.64,P<0.00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得出,理工科学生[(2.06±0.46)分]与文史类[(2.03±0.46)分]大学生在网络利他行为方面的得分无显著差异(t=0.43,P>0.05);男生[(2.16±0.46)分]在网络利他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1.99±0.45)分](t=3.04,P<0.01);独生子女[(2.18±0.49)分]在网络利他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1.99±0.44)分](t=3.08,P<0.01);来自城镇[(2.03±0.44)分]与农村[(2.09±0.52)分]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方面得分无显著差异(t=0.93,P>0.05)。
2.2 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相关分析
表1 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分析Tab.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elf-esteem, overt narcissism,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由表1可见: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网络利他均呈两两显著正相关,高自尊个体表现出更好的网络人际信任和更多的网络利他行为,且高自尊者其显性自恋也较高;显性自恋与网络利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显性自恋者表现出更多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正相关,即在网络环境下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与个体网络人际信任密切联系。
2.3 结构方程模型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深入地反映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间的关系模式,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因子间关系实行考察,用极大似然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估计。模型拟合结果见表2,初始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较好,但发现自尊对网络人际信任(B=0.073,t=0.329,P=0.742),显性自恋对网络利他(B=0.277,t=1.304,P=0.192)的直接路径均不显著,故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改,删掉这两条不显著的路径后得到修改模型(见图2),修改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依旧都很好(见表2)初始模型和修改模型属嵌套模型。依据嵌套模型比较的原理,修改模型减少两条路径,自由度就增加2个,但更简洁,△χ2(2)=2.306<5.99,P>0.05,卡方值增加不显著,说明修改模型拟合程度没有显著恶化,反而更简洁。因此修改模型更可取。由图2可知,自尊通过显性自恋和网络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网络利他产生影响,效应值为0.390×0.364×0.417=0.059。
表2 模型比较拟合指数Tab.2 Model fitting index
图1 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的初始模型Fig.1 The initial relational model of self-esteem, overt narcissism,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图2 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的修改模型Fig.2 The modify relational model of self-esteem, overt narcissism,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2.4 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程序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首先利用重复随机抽样方法在原始数据(N=287)中抽出5 000个Bootstrap样本,接着依据所抽样本拟合模型,生成且保存5 000个中介效应的估计值,形成一个近似抽样分布,同时计算出中介效应的平均路径值,用第2.5百分位数和第97.5百分位数估计95%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如果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由表3可知:各条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未包括0,验证了网络人际信任在显性自恋和网络利他之间的中介效应;验证了显性自恋在自尊和网络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效应;同时也验证了显性自恋和网络人际信任在自尊与网络利他间的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的估计值为0.059。
表3 对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Tab.3 The Bootstrap analysis of intermediary effect significance test
3.1 网络利他现状分析
通过人口统计学资料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的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利他总体水平不高,这可能由于在网络情境中也存在“旁观者效应”的影响,造成大学生责任分散,使得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下降。同时,男生网络利他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认为由于男生比女生更善于处理网络技术问题,女生能提供的帮助较少,且女生在使用网络时相对于男生较缺乏自信,更容易产生网络和技术使用焦虑[19],因而当个体遇到有关网络难题时,更偏向于向男生求助。独生子女网络利他分值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孤独感较强,使得他们极其想要融入周围群体[20],因而,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更高乐群性,具体表现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更易于建立人际联系[21],能表现出更多的网络利他行为。由于网络迅速在城乡普及,以及不同专业大学生对其的掌握和应用相对熟练,因而来自不同生源地和专业的大学生在网络利他行为方面的表现没有差异。
3.2 自尊与网络利他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利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其网络利他行为越多。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自我评价较高,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较高者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切,因而易作出利他行为[22]。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除了受到环境影响外,人的因素如自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对利他行为展开预测。这是因为个体常常会通过表现出一定的利他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赞赏和表扬,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对自己持积极评价,相对于低自尊者具有更多有作为的行为,会得到他人更多的赞扬和肯定,这使他们在大多数时候都愿意展示自我,因而也会增加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出现次数,更易作出利他行为。与现实情境相似,在网络环境中,高自尊个体同样对自己持积极的自我评价,相对于低自尊个体在网上会对他人提供更多帮助,而网上的信息可以重复传递,能使利他效能更加广泛化。
3.3 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在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3.3.1 显性自恋在自尊对网络人际信任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自尊对网络人际信任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自尊是通过影响显性自恋而对网络人际信任产生间接影响,即显性自恋在自尊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高自尊个体,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较高,而过高自我价值感则会表现出显性自恋,显性自恋型人格具有外倾性,他们在生活中更为积极向上且对他人十分热情,在社交中较为自信,往往是主动的一方。Brunell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显性自恋水平较高的个体在活动进行的初始阶段,主动展现自我、积极表达观点,团队成员会给予他们认可,推选其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因而较高的显性自恋个体在的交往初期,能获得更高的人际信任。Weisbuchetal的研究发现,在现实中较有吸引力的个体在网络交往中也更易使他人接近与信任。因此,显性自恋作为网络人际信任的催化剂,能够增强人际交往的动机,当这催化剂的强度超过一定阈限,就会促进网络人际信任。
3.3.2 网络人际信任在显性自恋对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显性自恋不仅对网络利他有直接影响,它也能部分通过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对网络利他产生间接影响。显性自恋水平较高,则多表现出积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的产生,如个体感到快乐、知足时,会倾向于给他人提供帮助,更易引起利他行为[23]。所以,在网络人际互动中,具有更多积极情绪的乐观个体,会主动地给他人提供帮助,体现出更多的网络利他行为,并且会通过帮助他人来提高其自我价值。个人表现出较高人际信任,可以缩短社会交往中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在人与人相处中表现出良好品德和助人活动的重要影响因子,心理距离的逐渐缩小能使亲社会行为增加[24,25],心理距离在网络情境中同样存在,个体具有较高人际信任,则能作出越多网络利他行为。此结果与Alton研究相似,其研究发现网络人际信任水平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6]。本研究得出,具有较高显性自恋的个体,伴有较高网络人际信任,而个体网络人际信任水平逐渐提升,会与他人形成较好信赖关系,在网络情境中处于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具有较少的不安心理,不会怀疑对方是否对自己造成伤害,更倾向于做出亲社会行为,增加更多的网络助人活动。
总之,大学生的自尊可以影响其显性自恋,显性自恋又对他们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起重要作用,网络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又与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不难得出,自尊通过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中介链间接地对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高校应注重个体自尊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自我认识和积极自我评价,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学校也应提供能展现学生自我能力的平台,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体验成功,帮助他们获得荣誉感和价值感,增强学生的显性自恋水平。此外,高校也应指导大学生在网络情境中适当表露自我信息,降低网络交往中的不确定性,营造良好的网络人际信任氛围,从而为网络利他行为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研究得出,大学生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和网络利他行为有密切关系,自尊通过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中介链间接地对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在今后研究中仍应继续关注:一方面,本研究中研究对象是通过方便取样选取的某高校大学生,未考虑到不同背景群体的差异因素,今后可以将研究对象扩展至社会上的其他群体,进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结论;另一方面,研究仅从横断面探讨自尊、显性自恋、网络人际信任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往后研究中可以选用纵向研究,以便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 BATON C D,SHAW L L.Evidence for altruism:Toward apluralism of prosocial motives[J].Psychological Inquiry,1992,2(2):107-122.
[2] 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8(12):49-51.
[3] WALLACE P M.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72-178.
[4] 郑显亮,顾海根.人格特质与网络利他行为: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18(2):69-75.
[5] 张敏,王乐乐,刘静.感戴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现实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20(4):65-70.
[6] WANG Y,OLLENDICK T.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J].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2001,4(3):253-271.
[7] 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10,18(5):642-644.
[8] 芦咏莉,董奇,邹汉.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1):1-6.
[9] 胡蓉,邓小昭.网络人际交互中的信任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23(12):98-101.
[10]BEAUDOIN C E.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l us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Taking into account motivation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8,13(3):550-568.
[11]WILSON J M,STRAUS S G,MCEVILY B. All in due time:The development of trust in computer-mediated and face-to-face tea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6,99(1):16-33.
[12]STAUB E.A concep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evelopment of altruism and aggression:Motives,the self,and environment.In B.Puka ed.,Reaehing out:Earing,altruism,and prosocial behavior[M].London:Garland Publishing,1994.
[13]BARON R A,THOMLEY J.A whiff of reality:Positive affectas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the effects of pleasant fragrances on task performance and helping[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4,26:766-784.
[14]RP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e Press,1965:301-326.
[15]GONG Y P,FAN J Y.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91(1):176-184.
[16]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42(5):1259-1262.
[17]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42(2):300-303.
[18]郑显亮.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06-608.
[19]CHUANG S C,LIN F M,TSAI C C.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sources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among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8:147-155.
[20]杨涵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96-98.
[21]景怀斌.社会性心理品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6):147-154.
[22]DAVID G M.Myers.Social psychology[M].Beijing:Post TelecomPress,2005:475-519.
[23]JOYCE F,JOANNA P,NICOLA R.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r in the dictator game[J].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07,28:168-175.
[24]LEVY S R,FREITAS A L,SALOVEY P.Construing action abstractly and blurring social distinctions:Implications for perceiving homogeneity among,but also empathizing with and helping,oth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5):1224-1238.
[25]REED A,AQUINO K F.Moral identity and the expanding circle of moral regard toward out-grou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6):1270-1286.
[26]ALTON C C,CHARLES L R.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group status on prosoci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6,24(2):169-184.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internet altruistic: family mediation model
JIANG Huaibin,MIAO Xiaolan,ZHENG Wanli,WANG Chao,ZHANG Ting,LI Qirong
(Institute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School of Education,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300,China)
We surveyed 287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SES), Overt Narcissism Scale,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Scale of Undergraduates (IABSU). The results showed, the average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ltruism behavior was (2.05±0.46), the overall level was not high. Meanwhile, male’s altruistic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one-child network altruism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only child; the score of Self-esteem, overt narcissism,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was between the two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found, overt narcissism in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played a full mediator effect of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 in college students' overt narcissistic played a partial mediator effect of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overt narcissism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 played a chain mediating rol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self-esteem, overt narcissism,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1004—5570(2016)05-0103-07
2016-04-17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4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084);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JA12360S);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FJJKCG16-405)
蒋怀滨(198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E-mail:jianghuaibin@126.com.
B8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