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梁,姜春秀,杨静然,王亚玲,贺文辉
(河北省滦平县医院,滦平 068250)
两种方法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对比研究
张金梁,姜春秀,杨静然,王亚玲,贺文辉
(河北省滦平县医院,滦平 068250)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的100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硬膜下积液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硬膜下积液基本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硬膜下积液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且实验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去骨瓣减压术;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弹力帽;临床疗效
硬膜下积液是指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硬膜下腔脑脊液积聚[1],去骨瓣减压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2]。临床调查显示,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中约有25%~30%会发生硬膜下积液。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量较多时,会对患者脑组织造成压迫,导致患者中线移位、脑室、脑池受压,需要及时行引流手术治疗[3]。早期,我科多单纯应用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发现部分病例效果不明显,复发率较高,自2010年初我科开始探索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现做出以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0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的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纳入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后手术侧或手术对侧出现硬膜下积液,具有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4]:①硬膜下积液量大于40mL的患者;②积液导致的中线移位大于1.0cm的患者;③脑组织受压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患者;④脑室、脑池受压明显的患者。按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为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为(49.6±1.9)岁。实验组为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为(50.7±1.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 实施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术前根据CT或MRI扫描检查结果定位,22例硬膜下积液在手术对侧的患者予以YL-1型硬通道治疗,钻孔位置选择在积液最宽处,电钻根部根据积液深度适当垫缓冲塑料管,防止过深损伤脑组织,30例硬膜下积液在手术侧的患者予以12#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治疗,在CT辅助定位下进行,亦在积液最深处进针,低位向高位穿刺,进针后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再刺入积液腔,防止术后脑脊液漏。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每隔1-2日行术区换药、更换引流袋,术后常规补液治疗。其中弹力帽由运动员佩戴的束发圈改装而成,具体制作方法为:取2-3枚束发圈按照患者头围大小缝合成穹隆形弹力帽,松紧度以刚好勉强伸入两指为宜,煮沸消毒后备用。佩戴时间:术后即开始佩戴直至拔管后至少1周,合并脑轻度膨出者长期佩戴,直至行颅骨修补术,佩戴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调整松紧度。
1.2.2 对照组 实施单纯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治疗。术前根据CT或MRI扫描检查结果定位,22例硬膜下积液在手术对侧的患者予以YL-1型硬通道治疗,26例硬膜下积液在手术侧的患者予以置入传统橡胶软管引流治疗(操作要点同实验组)。
1.3 对比指标 本次临床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基本消失时间、术后硬膜下积液复发率、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使用AD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中共包括10个评价条目,分别为进食(10分)、轮椅与床位间的移动(15分)、个人卫生(5分)、上厕所(10分)、洗澡(5分)、平地行走(15分)、上下楼梯(10分)、穿脱衣服(10分)、大便控制(10分)、小便控制(10分),总分值为100分,评分小于2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他人,21~6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他人,61~9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中度依赖他人,91~99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轻度依赖他人,10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完全独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指标采用(%)表示并行χ2检验,P<0.05表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积液基本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硬膜
下积液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硬膜下积液基本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硬膜下积液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积液基本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硬膜下积液复发率比较
2.2 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16.7%,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χ2=4.0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 [n(%)]
2.3 两组术前、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硬膜下积液作为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可引发严重后果。因此要求临床工作人员努力探索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硬膜下积液量的多少以及具体位置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以减轻硬膜下积液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5]。对于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超过30ml的患者,我国临床多给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单纯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为主[6,7]。
我院已开展应用该种手术方式多年,在采用该种手术方式对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患者实施治疗时,根据患者硬膜下积液位置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穿刺引流通道。硬膜下积液在手术侧的患者,早期我们予以置入传统橡胶软管引流治疗,该类型引流通道引流直接、充分,但创伤相对较大,增加了出血、感染等风险,近年来,我院采用12#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治疗,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明显降低,并且操作简单,无需麻醉,护理方便。硬膜下积液在手术对侧的患者予以YL-1型硬通道治疗,该型号硬通道穿刺针和针管为一体,可一次性进入患者硬膜积液腔内,引流封闭,不易引起颅内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8,9],且患者颅内压波动较小,术中不适感轻微。为进一步改善该类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我院自制了弹力帽[10]。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微创手术辅以佩戴自制弹力帽的物理手段对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进行治疗,具有成本低、取材方便、创伤小、操作方便等优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硬膜下积液基本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早,硬膜下积液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低,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短,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患者高。综上结果我院认为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够有效降低硬膜下积液的复发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具有优越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陈亿民, 林宜生, 薛洽生, 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6): 39-40.
[2] 陈仕明, 金涛, 李东波, 等. 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对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疗效[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 22(3): 254-256.
[3] 赵爱国. 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治疗对策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3(12): 146-148.
[4] 王雷平, 吴崇光, 姚军.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创伤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J]. 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4): 307-310.
[5] 王河君, 田少锋, 张保云, 等. 体位疗法等综合措施治疗硬膜下积液效果观察[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11): 1212-1214.
[6] 徐春林, 冯石萍, 罗杰, 等.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探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3): 237-240.
[7] 黄志伟, 何绍伟, 戴先前.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治疗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8): 501-502.
[8] 许刚柱, 付强, 刘凯歌, 等. 早期加压包扎预防大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体会[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6(11): 690-692.
[9] 朱兵. 开颅术后硬膜下积液19例诊治体会[J]. 广西医学, 2003, 25(6): 1029-1030.
[10] 韩志强, 王文华, 丁建.58例去骨瓣减压术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J]. 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6): 554-55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subdural effusion after craniotomy
Zhang Jin-liang1, Jiang Chun-xiu2, Yang Jing-ran3, Wang Ya-ling4, He Wen-hui5
(Luanping County Hospital of Hebei, Luanping 06825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the two methods of clinical efficacy craniectomy surgery subdural effusion under reduced pressure. Methods 100 patients in hospital from Jan 2004 to Dec 2015 during the craniectomy postoperative subdural effusion treatment according to chronological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under the joint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drainage of subdural effusion wearing homemade hats stretch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under pure subdural effusion continuous drainage treatment. Compared the subdural effusion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subdural collection of fluid; constant drainage; fits cap; clinical effect
R651.1
A
1673-016X(2016)05-0096-03
2016-05-18
姜春秀,E-mail:2029175150@qq.com
disappearance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subdural effusion recurrence rat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and the daily life ability score in two groups. Results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of subdural effusion disappeared in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i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subdural effusion recurrence rate an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rate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toperative daily living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Conclusion Continuous Drainage and wearing homemade hats stretch treatment unde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surgery subdural effusion, effective, safe, low recurrence rate, simple 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