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梅 刘小婧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研究
李文梅 刘小婧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策略,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福建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现状和存在不足,提出“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发展对策,为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科技人才
“十三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经济发展更多地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1]。创新驱动发展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策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科技人才保障[2]。福建在经济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
福建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多措并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1 我省科技人才量增质优
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9.6万,其中高级职称20.37万,中级84.82万,高技能人才87.33万。2014年,R&D人员185 044人,占全国R&D人员总数的3.46%,居于全国第11位;每万人中拥有R&D人员数为13.59人,居于全国第9位。我省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2014年,全省共有26项主持、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4人获得省科技重大贡献奖,764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奖励。2014年我省三种专利有效数为126 232件,占全国3.13%,位居全国第9位。2011-2015年,科学技术奖中获科技重大贡献奖人选共5名,自然科学奖共46项,技术发明奖共50项,科技进步奖共858项,国家科技奖32项。
1.2 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落实“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坚持人才培育和引进相结合,重点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和优秀科研团队。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累计遴选中国青年领军人才28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5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0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19人,占全国总数的3.51%;引进四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省引才百人计划)353名和团队50个;遴选公布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97名。拓展“平台+人才”引进模式,截至2015年,全省共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45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7个,新建18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22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更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连续三年举办福建创新创业大赛,集聚社会资金和各种资源,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各地建设众创空间近300家,评审产生49家省级众创空间,创业团队数近1 000个,创客人数5 000余人。全省13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20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 375家,创业岗位6.9万个。
1.3 营造良好的招才引智政策环境
先行先试,制定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颁布了《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订了《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2013—2017年)》6类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和福建省文化名家等5类优秀人才的遴选办法等促进人才激励文件,出台了《福建省自贸试验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资助暂行办法》等综合性政策文件,支持自贸区引进高层次人才。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福建省适应创新驱动战略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高端科技人才匮乏。2014年,R&D人员中硕博以上21 724人,占全省R&D人员总数的11.74%。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7.72%。二是科技人才资源结构有待优化。从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规模有待扩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资源红利有待进一步释放。三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福建省R&D投入虽然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但总体水平仍远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缺乏、科技人才待遇差,是制约全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和发展瓶颈。四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制度和条件尚未形成体系,高层次人才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的比例较小,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要进一步培育和优化。针对上述问题,福建省在“十三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激发科技人才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3]。
3.1 确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全新人才理念,确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不断增强科技人才竞争力。一是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把创新创业人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生力军作用;二是稳步扩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规模,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充分释放企业、市场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加快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资源结构调整,重点造就一支具有梯级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4];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开发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结构优先调整、投资优先保证、制度优先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一套人才培养开发、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各方面充分结合、协调高效的整体运行机制[5-6]。四是充分发挥科技智库和学术引领作用,组织广大科研人员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我省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科技决策咨询服务。省科协各级组织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2]。
3.2 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创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一批把握发展大势、研判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深入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一批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造就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7]。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尊重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分类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加快建立政府、市场、专业组织和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体系。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应注重其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对科技创业人才,则考察其项目可行性及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为优秀青年人才搭桥铺路,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科研启动支持力度,扩大国家科学基金、专项、计划等支持的覆盖面,健全和完善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竞争择优制度[8]。
3.3 加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一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技人才管理的专业平台,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整合和优化各类科技人才计划和工程,形成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支持计划体系。二是优化整合基地和人才专项。支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培养造就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9]。三是强化科技项目扶持。探索以项目吸引人才,以项目支持人才的工作机制,实现项目落地、人才集聚。实施“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的形式,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创新团队重大科研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的特别支持。利用税收、金融政策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四是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开展科技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工程建设。加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科技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机制建设。五是加快推进新型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为广大草根能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10-11]。
3.4 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加大对科技人才本身的投入,制定和实施人才普惠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积极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进行投资,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增加财政对科研人员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的人员性费用支出比例和水平。制定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技人才薪酬和福利体系。二是引导企业把人力资本投入作为重点。合理提高人力成本在研发经费中的比例,允许企业的R&D经费投入及对科技人才的工资、奖金、提成等列入企业经营成本,促进科技人力资源向大中小企业集聚。三是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弘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鼓励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创业精神,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四是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良性流动。鼓励和支持人才“走出去”,培养国际化科技创新人才;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闽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人员向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流动,向企业、农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流动[12]。五是提高企业研究人员的收入待遇,提高企业对科研人员的吸引能力;营造适合科技人才自主创业的环境,形成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良性循环局面;给予科技型企业必要的技术咨询与运营辅导,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为创业者和中小微创新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1]李金荣,张向前.“十三五”期间中外合作培养我国适应创新驱动科技人才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6(3):71-76.
[2]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召开[N].中国青年报,2016-5-31.
[3]陈建武,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创新驱动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0):138-144.
[4]2015年科技工作主抓八项任务[N].科技日报,2015-1-10.
[5]张勤虎.欠发达地区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型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4.
[6]何文江.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J].中国人才,2011(2):24-25.
[7]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108/ t20110816_89061.htm,2011-7-26.
[8]白春礼.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N].光明日报,2015-11-12.
[9]佚名.国务院颁发方案推动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深化改革[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5(4):6-9.
[10]周琳.福建省智能制造暨创业创新现场推进会在泉州召开[N].福建日报,2015-7-23.
[11]佚名.让草根创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N].辽宁日报,2015-1-27.
[12]佚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322/c1001-28215805.html.2016-3-22.
The Strategy 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novation during the“Thirteenth Five-Year”in Fujian Province
Li Wenmei LiuXiaojing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Fuzhou Fujian 350003)
Adhering to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Through the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analysis of Fujian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work,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lent developmentadapting to innovation driven during the“Thirteenth Five-year”,so as to promote to provide powerful tale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new provin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G3222
A
:1671-0037(2016)11-47-3
2016-10-21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R0023)。
李文梅(1983-),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刘小婧(1985-),女,硕士,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