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三五”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2016-11-30 14:11余茂辉
创新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十三五安徽科技

余茂辉

(皖西学院大别山发展研究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科技战略与政策·

安徽“十三五”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余茂辉

(皖西学院大别山发展研究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在深入总结安徽“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的特点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安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与主要路径选择。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发展水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

“十三五”;科技创新;路径

1 安徽科技创新的鲜明特点

“十二五”时期,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主要创新指标保持全国先进、中部领先水平,全省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1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由2010年全国第15位上升到全国第9位,连续4年居中部第1位;R&D经费占GDP比重达2%,提升0.6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2.8%,提升0.5%;发明专利授权量11 180件,增长10.1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28件,增长6.5倍;高新技术企业数3 157家,增长182.9%;技术合同交易额190.5亿元,增长312.8%;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43家,建成院士工作站114家;每万人口从事R&D活动人员达26.9人年/万人[1]。

全省被列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对全省自主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高层次人才引进均占全省60%以上。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芜湖、蚌埠、马鞍山、淮南和滁州等一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6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5家,105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各类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5家[2]。

1.3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智能语音和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其中40 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淮南矿业、杰事杰新材料、济人药业等获中国专利金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5 313.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16.7%[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1.4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积极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人才特区、科技金融等重大政策先行先试,并取得显著成效。出台《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以及6个配套文件和修改2个配套文件(简称“1+6+2”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科技管理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形成联动有效的科技创新推进机制和责任机制。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企业、园区和人才等评价奖励体系。

1.5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

面向全球公开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携带高端成果在皖创新创业,40家团队获得省参股扶持[4]。支持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企业科技保险和扩大专利权质押试点,设立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2 安徽“十三五”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与主要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战阶段,科技创新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从全球看,科技创新呈现出学科交叉、群体突破的发展态势,正在孕育和引发新一轮重大科技变革;互联网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重塑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通过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断强化创新战略部署,抢占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常态,全国范围内产业转移、资本流动加速,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创新已成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动力引擎。依靠科技支撑,引领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已成为各地区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从省内看,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刚性约束日益突出,新兴增长动力的孕育与传统投资增长的动力减弱并存;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用好安徽既有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成为实现全面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如科研投入强度仍有待提高,作为衡量科技投入强度的核心指标,全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依然存在等。

对于成熟期企业,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日趋稳定,而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开始步入 “天花板”阶段,此时企业若想保持行业内的领导地位,需要将社会责任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越规范,其在市场中赢得的美誉度就越高,有利于其在饱和的市场中抢占份额,稳固行业地位。已有研究表明,与行业非龙头企业相比,龙头企业可以获得更为便利的外部融资。据此,提出假设4。

面对国内外重大机遇和新挑战,安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按照全省抓创新、优先抓转化、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结合的思路,着力提供有效创新供给。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总抓手,以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示范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调转促“4105”(四大发展目标、十大重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的简称)行动计划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三个强省”(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到2020年,力争实现R&D投入占GDP比例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0%,规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例40%,科技进步贡献率60%[5]。

3 安徽“十三五”科技创新的路径分析

3.1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遵循科技集聚和培育规律,坚持创新改革示范引领,以合芜蚌为依托,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以创新改革引领驱动发展。一是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以中科大、合肥物质院的大科学装置群为基础,整合相关创新资源,集聚一流人才,培育原创性成果,提升战略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水平和辐射力;二是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基础条件和先行先试优势,推进创新政策落实和推广,加强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产业创新中心和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三是发挥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构建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政策体系。

3.2 构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新格局

围绕全省区域创新资源特点,坚持创新协调发展,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拓展区域创新发展空间,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皖北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促进皖西大别山片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二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中央驻皖和省属高校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创新资源要素流动;三是加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培育和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机构,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组建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协作网等通用性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围绕产业提质增效需求,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促进产业低碳化集约化绿色发展。一是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导作用,加大中小企业创新人才高端平台建设和政策激励力度,支持企业牵头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瓶颈;三是加强科技攻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变革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推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建设一批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3.4 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发展水平

加大创新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抢抓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机遇,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提升安徽省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创新园,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协作和研发分工;二是加强省际区域创新合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中关村示范区的科技合作交流,扩展新领域和新方式,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三是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推动省际之间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开放互通,构建更加开放的技术成果转移服务网络。

3.5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

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创业服务、农业发展、精准扶贫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支撑作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共享共用,增加民生福祉。一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江淮双创汇”行动,支持依托高校院所、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企业等建设众创空间,进一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强化科技服务三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水平;三是围绕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构建科技惠民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456727214920362,2016-02-25.

[2]安徽科技厅,安徽省统计局.2015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EB/OL].http://www.ahkjt.gov.cn/technologi/ser⁃vice/kjtj/gxjscyfz/webinfo/2016/01/1452215605202856.htm,2016-01-29.

[3]孔令晖.安徽发布“十二五”工业发展“大数据”[EB/ OL].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6/02/04/007206787.sht-ml,2016-02-04.

[4]汪永安.安徽科技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N].安徽日报,2016-03-25.

[5]汪永安.我省确定十三五科技工作目标[N].安徽日报,2016-03-18.

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PathSelectionin"13thFiveyear"

Yu Maohui
(Dabiesh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

According to the in-depth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and facing challenges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welfth Five-year"period,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the main path selection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in"13th Five-year".Namely,systematically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nd reform testing,build a new pattern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green development,en⁃hance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pening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to be extended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13thFive-year";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path

F127

A

:1671-0037(2016)11-4-3

2016-10-15

余茂辉(1964-),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

猜你喜欢
十三五安徽科技
《安徽记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