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国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考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04-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让数学思考成为解决问题和形成情感态度的动力之源,并在动手操作、课堂互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情境创设时要本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促进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与思考,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也就明确了数学思考的方向,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
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过生日的情境:小红今天过9岁生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前来祝贺,在爸爸、妈妈准备饭菜的时候,爷爷和奶奶平分了一个苹果,则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多少?外公、外婆、小红和弟弟平分了一个柚子,那么每人分得这个柚子的多少?在切生日蛋糕时,小红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则每人分得这个蛋糕的多少?学生由平均分成几份,每人分得几份,可以得出上面问题的答案分别为、、,由此初步认识了分数。
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对于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和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二、动手操作,经历数学思考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并在发现中思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远远胜于教师直接的讲授。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动手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做”的层面,还需要在“做”中“思”,这样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式得出结果,但是多数学生只是得到了一个约值,因为在方格纸上平行四边形不是都占了整格。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已学过的平移,将平行四边形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平移补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就可以精确地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平行四边形不可能都是对边落在格线上,这样就需要抛开方格纸,从一般形式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进行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已有平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从中感悟到转化思想的重要作用。
三、适时追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些结论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挖掘,这时追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追问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课堂追问追求的不是课堂的热闹,而是一种学生真实的体验,一种满足学生内心需求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会因追问而更加精彩。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来认识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由此六个面的面积和就变成了三个面的面积和乘以2,同时还可以看出每一个面面积的求法,即前面等于长乘高、左面等于宽乘高、上面等于长乘宽,为下一步求表面积做好铺垫。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追问:生活中求物体的表面积难道都需要求出它所有面的面积和吗?你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学生举出粉刷教室墙壁、游泳池贴瓷砖、求制作鱼缸所需要玻璃的面积等。在学生说出制作鱼缸需要玻璃的面积时,教师接着追问:如果所需玻璃的面积不是一个整数,该怎样取近似数?学生自然想到了用“进一法”取近似数,这样就使课堂在层层深入中展现出无限精彩。
数学课堂是思维的场所,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引发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关注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就是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也就把握了数学教学的根本,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精彩,教学效率更高。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