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导读 导游 解说员 教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35-02
导读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为快速提高学生阅读素质,教师要综合考量各种制约因素,利用多种导读方法,构建文本、生本、师本阅读体系。教师不妨向导游、解说员、教练员借鉴导读方法,与学生一道阅读、观察、感知、归纳、总结,形成个性阅读认知。导读如摆渡,送出“一叶扁舟”,帮助学生顺利抵达思维彼岸。
一、学习导游,计划标识一路同行
导游会先把游览路线和游览计划详细地告知游客,目的是让游客知道从何处出发、到何处停歇,要看什么样的风景,购买什么特产。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向导游学习,把文本当作“景点”,给学生明晰的“游览计划”和“游览路线”,并且对重要的阅读点进行重点标记,相信学生会循着阅读路线快速进入文本核心。在导读之前,教师要先做好文本解读工作,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和学习,探寻文本与生本思维对接点,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为学生制定最佳阅读路线。
教师应帮助学生厘清文本阅读一般路线:主旨线、情感线、结构线、表达线。主旨线:文本主旨要义大多有点题之笔,教师要从主旨挖掘开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文本的灵魂所在。情感线:无论什么题材的文本,都会有情感的渗透和宣泄。教师要从情感激发角度展开导读,厘清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文本情感为坐标,设计阅读目标,以指明阅读方向。文本情感往往是含蓄而隐形的,需要深度挖掘,引导学生阅读时,要设法找到思维链接的节点,学生情绪反映强烈,这样的导读才会高效。结构线:行文结构就是指文本的构思方式。作者成文时,都会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思路规划,教师要找到这个规划,弄清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对文本整体框架形成清晰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剖析,要教给学生一些整合拼接的方法,对文本展开多种形式的拆分拼装,促使学生形成多元的阅读认知与体验。表达线:表达线是指作者采用特定方式和特定语言构建文本的过程。语言是文本的建筑材料,其形状、性质、色彩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化特征。学生对语言有较强的敏感度,教师导读时从语言角度展开突破,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思维启动会更自然顺畅。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直观的路线图。像一般写人记叙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文本的特点给出不同的阅读路线图:①写什么人——有哪些事——有什么样的描写——人物性格如何——文章想反映什么。②开头写什么——中间有什么情节——如何结尾的。③语言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些地方——说说喜欢的理由——你对文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看法。按照既定阅读路线图展开文本阅读,学生可以快速对文本思想情感、行文结构、表达效果形成初步认知。
二、从师解说员,激趣煽情相时而动
传统文本导读以教师“一言堂”形式呈现,学生参与方式极为单调,教师设置“谜语式”问题,学生“押宝式”应对,阅读教学几近成为“猜谜语”。新课程改革倡导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在导读教学中,不仅要做导游,还要借鉴解说员的解说技巧,为导读教学创设情趣激发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要向解说员学习,并不是要学生都听教师一个人演讲,而是像解说员那样,使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文本上。特别是对文本的“亮点”进行重点推介,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说员和教师讲课有相同点,也有一些差异。解说员谈古论今,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台词,而教师导读是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展开的讲解。从情绪角度对比可以发现,解说员可以肆意煽情,这是大多数教师做不到的。有些电视直播解说员甚至会声嘶力竭地喊叫,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教师应师法解说员,注重情感调动,但不是一味模仿。
教师讲课有自身规范要求需要遵循,在向解说员学习时,要注意借鉴其生动表达技巧和情绪调度手段,在不大喊大叫的前提下,让学生的情绪进入特定情境中,这才是教师导读技巧的具体展现。像一般说明文文本,里面会涉及一些科学知识,也有令人神往的画面。这些看点就是一个个激趣点,教师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大肆渲染,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这样引导:“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闻名遐迩,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怡园等著名园林,有共性建筑特征,又有令人难忘的观赏亮点。凡是观赏过苏州园林的人,都会被苏州园林文化所折服。谁观赏过苏州园林?能不能谈谈所见所闻?”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开始议论纷纷。学生讲述苏州园林观赏经历:“我去过狮子林,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酷似狮子,将这些石头堆砌成狮子墙,真的非常壮观。没有谁能够数得清究竟有多少头狮子。还有青竹、鱼塘、小桥、楼阁自然搭配,给人以仙境美的感觉。”
教师从苏州园林文化切入,列举几个著名园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以学生的观赏经历介入引导,给学生更多直观印象。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探索热情逐渐增强,课堂学习气氛被成功激活。
三、仿效教练员,纠偏矫正身体力行
学生阅读文本并不会一帆风顺,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阅读时出现的认知偏差,并及时纠正。学车、进行体育训练都需要教练员,教练员的作用就是不时给出示范引导和纠正偏差。文本导读也是这样,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作出阅读示范,确定具体阅读目标;其次要给出阅读提示和要求,明确阅读方法和评价;最后与学生一起展开阅读互动,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监督,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周庄水韵》时,教师给出阅读提示:①本文采取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美景的;②找出文中典型的描写:色彩描写、声音描写、情趣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③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说说修辞的妙用;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展开多种形式的研讨。在具体讨论时,有学生认为:作者三次去周庄游览,所见景色有个性差异,其色彩也有变化。青、黄、灰、白、黑各种色彩齐聚,给人带来无限遐想。也有学生说:周庄如一幅画,色彩鲜明,生动有趣,具有和谐之美。教师给予纠正:周庄号称“东方威尼斯”,其水韵特点才是关注重点,我们的阅读自然要围绕水展开。学生恍然醒悟,继续展开阅读讨论探究。
教师给学生明确的阅读提示,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阅读探索,很快就形成个性认知。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师生展开良性互动。因为有比较明确的阅读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操作富有条理。学生根据自身阅读感知,对相关问题展开开放式探讨,教师适时介入为学生答疑解惑,课堂互动气氛和谐,学习效果显著。
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对话成效如何,与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息息相关。导游、解说员、教练员,或者其他诸如导演、中介等身份,都可以从一个角度为教师提供角色定位参考,单纯从一个角度去完善角色显然是不够的。导读是一种教学艺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针对不同文本特点,采取不同应对措施,通过“摆渡”把学生送到对岸,这才是导读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