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金
【关键词】情境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69-02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师不再自顾其说,不再直接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主观上更加乐于学习数学。由此,教师应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以更好地突显数学之美。
一、创设游戏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初中生都爱玩,很难抵制游戏的诱惑。由此,教师可以巧借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有关坐标系的知识内容后,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我们这个班级相当于一个大的坐标系,最中间的那一横排的学生相当于直角坐标系的x轴,最中间的那一纵排的学生相当于直角坐标系的y轴。当老师说出一个坐标点时,代表这个坐标点的学生要迅速地站起来,其他学生则要检查到底是不是他站起来。”学生在教师说完游戏规则后,都很兴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教师提问:“(3,2)这一点坐标对应的学生是谁呢?”学生们迅速反应、寻找,很快学生A就站起来了。其他学生也都纷纷指向了这位同学。之后,教师又说出了几个坐标点,学生们都能迅速地反应,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游戏活动。随后,教师改变游戏策略,随便指出一名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学生就这样在教师所创设的游戏情境中,表现得异常积极主动。
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师生之间在学习上产生了共鸣,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快乐学习。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内容比较枯燥,如何将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应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课堂中的一切有利资源,以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具体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借助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这样的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国王想要奖励一位大臣,让这位大臣提出要求。此时,这位大臣提出自己的条件:“在一格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奖励我吧。第一格放2粒大米,第二格放4粒,第三格放8粒,第四格放16粒……直到放满这64个格。”国王说道:“你竟然就要这么点米,你太傻了。”此时大臣却说:“恐怕你整个国库都不够呢!”这位大臣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对此也充满了好奇,都迫切地想知道其中所蕴含的奥秘。因此,他们都很主动地去探索、挖掘。此时,教师就乘胜追击,引出新课——有理数的乘方。学生会根据教师在故事中所提到的问题列出一系列的算式,并从算式中寻找规律。2,2×2,2×2×2,2×2×2×2……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最后第64个格子中,放的米粒数为64个2相乘,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了正确的形式。最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有理数乘方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和教师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与思考。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与数学知识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可以适时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设计了一道应用练习题:某地出租车的起步价是10元,当达到或者超过5千米的距离后,每一千米的价钱就要增加1.2元。现在有一人乘坐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支付了17.2元的车费,请问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多少?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有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内容,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都很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这时,有学生列出不等式:10+1.2(x-5)≤17.2,之后,利用所学的解不等式的知识,得出最后结果:10 案例中,教师借助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熟悉的学习氛围,成功地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 如今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将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来研究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了解到,之所以叫等腰三角形,是因为这类三角形的两条边是相等的。随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两条等边所对应的角也是相等的。于是,学生就猜想“等腰对等角”。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一些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开始了知识的探索。有学生想到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随后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内容HL定理,得出自己所分得这两个小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可知,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所以其两个底角是相等的。随后,又有学生探索到,既然这两个小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条高线应该也是顶角的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中线。于是,学生又进入新一轮的探索中。 探索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促进了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很多数学内容是抽象的。如果教师只是依靠自己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因此,教师要随机应变,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更高效地开展学习。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时,教师另辟蹊径,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情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卡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方法,对多边形内角和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学生在操作之前,已经了解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利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来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知识内容。有学生选择将四边形的四个角全部剪下来,并拼凑在一起,发现会构成一个360度的角。最后,学生再利用同样的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并用量角器进行测量。随后,学生根据自己操作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更真切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情境的创设,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情境教学,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实现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学习。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