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晨
蒸菜鲜香味美,软嫩好吃,历来受到儿童、孕产妇、中老年人的喜爱。从营养学角度看,“蒸”是一种非常适合老年人的烹调方法。
“蒸”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是饮食大国,千百年演变而来的烹饪方法千变万化、数不胜数。而“蒸”可以称得上是最古老的制作方法之一。比如,陕西西安有道名小吃——甑(zeng,四声)糕。它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是利用“甑”蒸制而成的(“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锅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起初这种食物是只有王子们能吃的美食,叫做“粉糍”。经过烹饪手法及食材种类多年的演进,到了唐代,出现了和今天的甑糕极为相似的“水晶龙凤糕”。如今,甑糕作为早餐,在西安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枣香扑鼻,绵软粘甜,可滋补强身,补中益气。
“蒸”起初多用于主食,最初的蒸菜是放在饭上蒸熟的,在饭上放几个鸡蛋、胡萝卜、腊肉腊鱼就可以和饭同时“清蒸”。到了公元六世纪,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常见蒸制方法,出现了清蒸、粉蒸、封蒸、炮蒸、包蒸、扣蒸、酿蒸、造型蒸等等做法,已经可以单独蒸鸡鸭鱼肉以及蔬菜等多种食材。
“蒸菜”好营养,老人更欢迎
老年人的饮食结构与普通成年人无异,但随着器官衰退,老年人产生了牙齿缺损、味觉迟钝、肌肉萎缩、长期患有慢性病等躯体问题。这对营养素数量、质量的要求更严格。“蒸”的三个作用能帮助老人进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首先是软化蛋白质。比如肉类,富含蛋白质,但对于胃口不好的老人而言,并不便于消化吸收。蒸制后的肉食,蛋白质的分子排列产生了改变,变得更加细软,这使蒸菜在利于人体营养吸收方面更胜一筹。
其次是减少烹调油的使用。蒸菜在制作过程中几乎不用或是很少用到烹调油。而煎炒烹炸等烹饪技术无一不需要用到烹调油进行热传导。蒸菜利用水蒸汽为传热媒介,非但不会增加菜品中脂肪的含量,还会分离掉食材里多余的脂肪。在本就有食用油脂过剩危险的今天,减少不必要的脂肪摄入十分必要。
最后是极大降低了食物中水溶性维生素、多酚类营养物质等营养素的流失。蒸菜,特别是那种能够保持菜品原状的菜肴,在制作过程中保持了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对食物中营养素的破坏较少。虽然煮和炖的烹调方法其温度与蒸菜相当,但煮菜、炖菜时,食材会流出很多汤汁,加热时间也往往更长,因此与“蒸”相比,对原料中营养素的破坏更大。
同时,老年人因自身体能限制,既不可能利用太过复杂和有危险的烹调方法,也不愿意对“跟了大半辈子的饮食习惯”做太大调整。所以,“蒸菜”细火慢蒸、软糯清淡的特点更适合老年人。
关于蒸菜的注意事项:
1.蒸煮食物的体积不要太大。否则因加热时间较长而引起的维生素C分解会增加。
2.咸鱼、火腿、咸菜等原材料本身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和食用盐,用蒸的方法并不能除掉其中的对健康不利的成分,所以烟、熏一类的食物无论用何种手段再加工,还是少吃为妙。
3.蒸制菜肴最好不加或者少加烹调油、糖或者盐,这样既保住了食物原有的鲜味,还能减少调味料的过量摄入。
4.不同的菜肴,要求使用不同的火力和时间来加热。一般而言,质地要求鲜嫩的菜肴,多用旺火、足汽、速蒸,加热时间5至20分钟不等,以断生为度;质地较老、体形大而又需要蒸得酥烂的菜肴,需要旺火沸水蒸制1至4小时不等;原料质地较嫩,或经过较细致的加工,要求保持鲜嫩的质感或完整形态的,则最好用中等小火沸水慢慢蒸。
5.蒸菜要在加热前调味,而且要一次调准。因为在蒸制菜肴的过程中,原料不宜与调味料相结合,尤其当笼中气体饱和时,菜肴本身的汤汁不易渗出,调味料更难以进入原料中。
6.原料在蒸笼中的摆放位置有几个需要注意地方——汤水少的食材放在上面,汤水多的放在下面;色泽浅的放在上面,色泽重的放在下面;不易成熟的放在上面,易成熟的则放在下面。
7.尽管蒸是一种对保留食物营养比较有利的烹饪方法,但在蒸之前如果对食材进行了太多处理,会使营养素提前流失。比如,早前有一种将大米水煮后再拿到蒸锅蒸的“捞米饭”,这样做的确会使米饭软糯不少,但也大量破坏了大米中的B族维生素,着实不可取。
“无菜不蒸”。基本没有什么不能蒸的蔬菜,而且做蒸菜时往往都会用多种蔬菜做原料,土豆、芹菜、胡萝卜、茄子、莲藕、茼蒿,甚至野菜等多种原料一起上锅蒸,不仅做出的蒸菜五颜六色,而且充分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思想。另外,对于蒸菜所搭配的面粉,我们也不必拘泥。小麦粉,玉米面粉、小米、面粉和各种杂豆粉都是很好的选择,而且可以帮助补充粗粮。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