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全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2
贫困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有效路径探究
顾全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贫困文化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本文从贫困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出发,对贫困文化在影响大学生创业所产生的挑战,以及应如何消解贫困文化来扶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做出初步探究。
【关键词】贫困文化;创业教育;创新意识
面对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的趋势,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在就业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引导大学生创业是高校及政府乃至全社会为缓解就业压力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高校毕业生中贫困大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帮扶贫困大学生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提高贫困大学生创业能力需要从形成该群体意识形态的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贫困文化作为主要文化因素影响贫困大学生创业的行为。开展创新教育工作中要重视贫困文化对大学生创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中的贫困文化进行消解。
(一)贫困文化的概念及含义
贫困文化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群体所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是穷人所特有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这种“亚文化”一旦形成,会对周遭的人造成影响,特别是后代,从而代代相传。贫困在这种稳固且封闭的文化环境下得以维持和延续。穷人的聚集居住给贫困文化的发展创造地缘条件,形成了贫民窟的群体意识和贫民窟特有的社区归属感的形式。因此,贫困文化既能在代际之间传递也能在群体中在个体之间相互传递,从而耳濡目染对个人产生影响通过思想,行为得以表现。贫困文化其实质是贫困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贫困者对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的反应。
(二)贫困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贫困文化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文化,当这种文化意识在一个群体里产生时会因其自我保护性而增强其稳固性,外界因素很难打破穷人既有的思想方式和心理状态。贫困文化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因素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人们在年幼时对周围事物的接受能力最强,也最易对孩子后天人格形成造成影响。从出生开始家庭因素对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生活环境封闭,所接触的思想观念意识也都趋向于因循守旧,守家待业的小农思想,在贫困大学生中体现的往往是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的特点。另外贫困家庭出生的子女所获得教育文化资源相对比非贫困家庭子女较少,接受的信息量和对现代多元化社会的认知度不够导致其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贫困学生由于成长阶段受贫困文化的熏陶,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缺少创新开放性价值观引导。
但是在贫困文化影响下也会锻造优秀的意志品质,出身贫困的学生从小成长在艰苦的环境下,这类群体面对逆境相比其他同龄人更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创业初期需要经历艰难的起步阶段,能吃苦、肯坚持的大学生能熬过创业瓶颈期的概率更大,这些在贫困文化中形成的品质有利于创业。而另一方面面对困境的物质资源的匮乏和思维方式的保守导致这类群体在思想观念上表现出的缺点为自卑。家庭条件差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外界环境使得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面对创业往往会因害怕失败而退缩,削弱创业的主观能动性。自卑心理也就会导致在创业自信心缺乏,对自身创业能力和素质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这就直接减少了创业动机使得原本有能力创业的学生将创业的行动扼杀在了摇篮里。贫困文化形成的传统观念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创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尤其在农村贫困地区价值取向相对传统,思想方式相对稳健,行为习惯比较保守,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薄弱,贫困大学生普遍都有依赖救助的心理,缺乏进取的价值观。而且贫困大学生创业不仅在自身财力和社会资源上相对缺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大多也都不能得到家庭的强有力支持,贫困家庭的父母更希望子女能够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毕竟创业风险性巨大,本身不富裕的家庭要拿出创业的资金很有可能付之东流,这无疑对本来就贫困的家庭经济上雪上加霜。
从上述分析可见,相对于社会资源的缺乏和资金的不足,贫困文化影响下贫困大学生所产生的依赖、自卑心理和封闭的思想意识会限制他们创业的思想,这会从根源上扼杀其创业的欲望和潜能。因此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新创业的动力,通过消解贫困文化来帮扶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树立积极价值观,削弱贫困文化消极影响
改变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必须对该群体的深层文化价值观进行改造和转换,根除其消极的贫困文化,重建积极进取的价值体系。学校应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和针对贫困大学生参与的校园活动,坚持健康、积极、有益、多样的原则设置一些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寓教于乐的活动项目,使贫困大学生能够摆脱自身封闭自卑的心理,主动接触更多人事物开阔视野,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使自己融入到外面的大环境中,锻炼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且应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使他们的心态更加阳光、积极向上,在面对生活上的不如意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处之,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重建和改造他们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树立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强烈欲望和主动精神。
(二)深化开展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各高校应积极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将创新课程纳入到学生必修课程中,向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充分提供创新创业的软文化。使贫困大学生意识到创业也是一条现实可行的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同时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开展更多的创业实践性活动与项目,通过开展创业规划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举办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可以考虑邀请创业成功的贫困生校友进行创业指导,并推荐有创业意向的贫困生到其创办的企业任职学习。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增长创新知识,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和校内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学生摆脱贫困的欲望。利用目前流行的自媒体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BBS网站等实现主流文化与个人宣传的对接。
(三)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引入社会工作方法
贫困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上受贫困文化的负面影响形成了阻碍创业的意识形态之外,阻碍其创业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外界的支持。贫困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同时缺少社会资源,人脉关系。政府应积极建立正式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创业配套设施及平台建设,建立政企社联合服务平台,搭建青年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政府的政策优势,企业的资本优势,创业社团的经验优势,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形成“政企社”三方“立体环绕”的孵化模式。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社会各界提供的帮扶资源,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资源网络,突破经营主体能力限制。依托大中型企业及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大学创业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资源。
社会网络支持在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转型和提升则体现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社会工作由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进行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有职业性、专业性的特点。借助社会工作机构对创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观塑造,行为习惯校正,拓宽大学生参与政策制定渠道,构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为创业者搭建社会资本网络。凭借自身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等专业技能,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帮扶大学生创业。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者于服务对象是互助合作的关系,在接受帮扶的过程中案主本身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自立自觉能动的参与其中,从而有效的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培.高校特困生矛盾人格及其成因——从贫困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6):89-91.
[2]王兆萍.贫困文化的性质和功能[J].社会科学,2005,(4):125-126.
[3]阳剑兰.贫困文化及对其价值的引导[J].求索,2010(6):70-71.
[4]张艳萍、徐晓暖.改善贫困文化强化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06(8):39-41.
[5]沈茹.贫苦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瓶颈及其突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2):4-5.
[6]钱春霞.从创业教育视角探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象[J].科教文汇,2013(9):181-182.
[7]郑玉莲,曹浩.加强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5):163-163.
[8]徐杰玲,李曦.贫困大学生创业: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2):90-92.
[9]张海珍.高校贫困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7):117-118.
[10]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顾全(1992-),女,汉族,吉林长春市人,社会保障研究生在读,单位: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