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以ERP环境为基础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分析
李 艳
【摘 要】如何培养运用型的会计人才,是会计电算化教学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ERP的内涵,总结了在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并阐述改革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ERP环境 会计电算化 教学
ERP也就是企业资源计划,是指以一定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实行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和决策层提供决策运行的管理平台。通过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品等相应的渠道、资金、管理等方面整合,并将资源优化共享[1]。
AIS也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属于ERP环境下财务、计划和控制的方面,在ERP中占有重要比重。在ERP系统中,企业所有财务方面信息都默认为会计信息,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记录在AIS中。这样可以使财务数据及时进入系统,更直观的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方便决策层掌握、控制企业资源[2]。
(一)教学目标问题
目前来看,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上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出于对企业的考虑,在会计电算化教程的教学目标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需要以ERP系统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体系。在对信息处理的路径、规则等方面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核算架构。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重点分析ERP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提升人才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内容问题
现代化信息发展迅速,落后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会计软件也没有完成向ERP软件的转变,使得会计电算化教学在内容上缺乏适用的教材,无法顺应时代需求培养人才。
(三)教学方式问题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包含了融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内容多样,业务软件相对复杂,对实践经验也有一定的研究,仅仅只是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单一的教学软件进行流程学习,会导致对其他软件的不熟悉,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时,无法快速进适应工作。
(四)师资队伍问题
就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很多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计算机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而对于电算化系统软件的应用、管理却又缺乏会计知识,致使教学内容不严谨。一些“半路出家”的教师缺乏实践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按照课本要求学生,不仅缺乏理论知识,对教学质量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五)教学考评问题
我国教育评价系统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学专业的评定标准仅仅是一张试卷,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时间性教学的考核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在技能训练的时候,对于考核的内容、方法、标准都模棱两可,导致一些“人才”在理论知识上侃侃而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一无是处。
将ERP系统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相结合,改变了教学内容。在讲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时,加入ERP系统的作用。重点讲授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特点。具体如下:
在ERP系统中的财务系统,是与企业其他系统共享基础数据资料的,在对数据进行设置时,需要考虑其他子系统。
而在数据共享的环境下,想要修改数据需要找到最初录入的数据。数据也只需要录入一次就可以完成共享。
通过系统的学习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促使学生对会计知识和企业管理加深了解,也及时跟上社会应用水平,提高实践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课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所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ERP系统带入会计电算化实训当中,除了简单的账务处理之外,实行“沙盘式教学”,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模拟企业经营实验。在模拟实验中,让学生体验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充分了解企业财务流程,同时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在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具有仿真性。实训能直接模拟工作岗位的流程、环境等,实现了课堂与岗位的零距离。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真实感受企业财务情况,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岗位,调查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聘请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为学生们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要求教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不仅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更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吕珊.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探讨[J].青年时代,2015(24):190~191.
[2]章洁.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62~66.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艳(197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