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晓玲
激发参与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欧晓玲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艺术的愉悦体验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关键词】兴趣 参与 主动学习
(一)设“趣”诱学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儿童,兴趣可以吸引他们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发展各种潜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游戏渗透是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藏猫猫》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要是你们能听出音乐中唱的是什么,我们就来做什么游戏,好吗?生:好。
于是孩子们开始了非常专注的聆听,很容易就兴奋而整齐地说出了“藏猫猫“的游戏。
师: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做这个游戏,你们都藏起来,老师来找,这样行不行?生:行。
师:游戏规则是,听着音乐的指示进行,什么时候躲起来要与歌中唱的相符。记住:谁要是躲藏中发出声响,就会最先被抓住。
这一游戏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也为歌曲学习做好了铺垫,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真切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激发起了内在的情感表现。然后老师以“想记住有趣的游戏”藏猫猫“的歌曲吗?自然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歌曲学唱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几次(换人找小伙伴)在音乐中游戏,所以他们在游戏中就基本学会了歌曲,只需在”蹑着脚,猫着腰“处用动作表现出来,孩子们就心领神会了。这样的游戏渗透不仅符合儿童好玩的天性,也符合音乐艺术的某种本质特征。
(二)引探导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提供机会,如在教学《我们的田野》一课,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歌曲,“你有什么发现?”引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都争先恐后举手,唯恐自己的发现让别人抢先说出。很快歌曲中的延音线、附点音符、八分休止符等知识点让学生找出来了,紧接着老师以“谁能看清同学们发现的音乐‘伙伴’在歌曲中是怎样和谐相处的?”问题,引导着学生划着拍子听老师弹唱歌曲,再次发现了延音线连着不同时值的音;既有附点四分音符,也有附点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有在前半拍的,也有在后半拍的,并且在和老师一起划拍听唱前两个乐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首“后半拍起唱”的歌曲特点。这样学生主体便在老师主导下,在一次次亲身体验中,一步步解决了歌曲中的重难点。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沉寖在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的喜悦中,这种状态成了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的动力。
(三)以“赛”激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形成,心理上争强好胜,情感需要上愿意获取成功。在课堂上采取“竞赛”方式,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他们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样正迎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他们的情绪会异常高涨,思维格外活跃,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教学由此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三年级“试一试,争当小小作曲家”活动中,我考虑到按节奏要求用“doremi”创编旋律,只会成为少数几个爱动脑筋的同学的专利,而多数学生有可能坐着观望,甚至走神、搞小动作等,于是我采取“竞赛”方式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汇报,凡是创编的旋律流畅、好听就加10分,并冠以“小作曲家”称号,还让全班同学都跟着“小作曲家”唱一唱,这样的学习氛围点燃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激情,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创造的火花如泉涌般喷发而出。看着他们那么投入,那么充满热情,此时的我和学生一样陶醉在团结合作带来的成功喜悦中。原本枯燥无味的创编活动在竞赛中变得趣味无穷。
主动发展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小学高年级一些学生上课兴趣不高,对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反应漠然,当然这与人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有关系,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但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并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权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为他们搭建好展示的舞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一定会有收获。例如在进行有趣的课本剧《东郭先生》的表演前,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创编角色对话,或随音乐故事情景练习打击乐伴奏,或做小导演,或选择角色扮演。这样的条件让学生情绪盎然,纷纷结合自己的情况主动参与到音乐课本剧的创编活动中来,他们在活动中学知识、长见识、炼才干。从分工合作到进行相互配合表演,让每个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成功,更重要的是让平日里不起眼的“丑小鸭”也找到了和“白天鹅”一样的自信。
激励性评价是激励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实施激励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看待,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比如对音乐不感兴趣,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要经常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适时、适度,经常性的激励评价,使之逐渐走上“我要学”的轨道;对积极性高涨或低落时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从而更加有信心,学习更投入;还要找准切入点、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不同状态、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如在进行五年级“古诗朗诵演唱会”活动中,当看到每个自由组合的小组里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有的自发成了组织者,编排队形;有的为表演形式出谋划策;有的主动承担某一形式的表演而忙得不亦乐夫时,我及时进行了表扬。汇报表演时,竟然看到从没有举过手的几个学生不甘示弱地举起了手,我立马给他们机会,虽表演效果不是很好,但我充分肯定他们:“真不错,挑战自我成功”。当全班同学都被两个男生那有韵味、有激情的朗读深深打动发出阵阵掌声时,我送去了这样的评价:“你们,乃五、一班的人才啊!”我相信,写在他们脸上的满足一定会内化为自信,去不断进取和发展。课堂上善用激励性评价,尤其在高年级要巧用激励性评价,会使课堂更生动,更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科自身特点,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把握学生参与学习的层次,多给予鼓励,一定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会使学生热爱音乐,产生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M].2011,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重庆江北区苗儿石小学)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对于具有审美愉悦性的音乐学科来说,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厌烦音乐,那就无从谈通过音乐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并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