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隆东
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肖隆东
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关键和基础,加强组织建设既是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参政党履行职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组织保证。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中共各级党委与政府愈加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工作的相关文件和制度,为民主党派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各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政治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党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组织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客观条件制约了领导班子建设
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多数不是专职人员,这是民主党派有别于中共组织机构的显著特点。民主党派市级领导班子一般只有1名专职副主委(一些党派甚至无专职领导),其余领导班子成员都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这些兼职的领导班子成员同时又多是各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本职岗位任务繁重。因此,各民主党派不同程度地存在领导班子成员精力集中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合力形成难的现象,影响了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组织领导能力和参政能力的提高。同时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虽有分工,但客观上由于大多为兼职干部,且不熟悉党务工作,造成工作有分工,职责落实难,党务工作基本由专职副主委承担的窘境。而专职副主委也不可能包办所有党务工作,只能承担日常事务,因而使得党派工作机关化,影响党派组织活动、参政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人员、硬件设施和资金不足限制了基层组织活动的高效开展
不少基层组织习惯于过去政治学习式的活动方式,或读读报纸,学学文件,或是聚会就餐,搞搞联谊活动。这种质量不高的活动,影响了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变化发展,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民主党派成员不断增多,因工作变动转岗的民主党派成员不断增多,因拆迁、购房而居住地发生变化的民主党派成员不断增多,因外出工作而成为流动民主党派成员的不断增多;再加上一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缺少活动经费,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干部多为兼职人员,没有更多的精力考虑和从事民主党派工作,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还存在退化和软弱涣散的现象。
(三)后备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
民主党派后备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参政议政人才与其党内职务、实职安排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安排和选拔相脱节,往往是一言堂,缺少民主和健全的人才考核选拔机制,缺乏合理锻炼的平台,使一些优秀的后备干部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人才的埋没。另外,一些基层单位党委对于推荐优秀人才参加民主党派或实职安排民主党派优秀人才在认识上存在矛盾。
(四)基层组织和一般成员的参政议政机会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尤其是高校知识分子集中的基层组织的参政议政活动越来越活跃,应该成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拓展和延伸方向。但长期以来,他们直接参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活动的机会不多。
(一)借鉴执政党建设经验,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借鉴执政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减少和克服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离散性因素,创新组织发展机制,不断夯实参政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发展与巩固、数量与质量、重点与非重点、发展骨干成员与一般成员的关系,要严把质量关,努力做到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专业工作能力与社会工作能力、政治工作能力并重,不断提高党派成员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在民主党派组织中位置突出,领导班子建设是参政党政治交接和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民主党派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五种能力”,即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提高领导班子“五种能力”建设,就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搞好调研、反映民情民意,发扬民主、凝聚各方力量,摆正位置、发挥自身优势。民主党派要时刻以“三高三强”(即政治素质高、领导才能高、文化水平高和工作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奉献精神强)为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培养,使他们成为联系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活动家、统战工作的专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家,从而不断加强领导班子“五种能力”建设。同时,加强领导班子“五种能力”建设,还要着眼于处理好“五种关系”,即处理好本职与兼职的关系、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党委和政府的关系、与上级组织的关系、与统战部门的关系。只有团结、强健、务实与和谐的领导班子集体,才能引导和带动基层组织和成员,促进民主党派组织不断进步和发展,和执政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民主党派要借助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组织的作用,积极争取经费上的支持和倾斜,同时发动有条件的成员,为基层组织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基层组织活动正常开展。基层领导班子要针对组织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希望要求来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绝对不能“一厢情愿”或敷衍了事,努力做到“六要”,即活动要正常、策划要精心、组织要周密、效果要明显、成员要满意、宣传要到位,强化组织活动功能,既要通过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又要与参政议政紧密结合,还要帮助广大成员多办实事,使基层组织活动真正成为对社会、对政府、对组织和成员都有益的载体。要努力改变基层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现象,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动脑筋探索适应新形势、符合基层特点的组织活动形式,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加强舆论引导,提升党派亲和力,不断扩大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
(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从制度建设上搞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和跟踪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培训、推荐、安排等跟踪管理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民主党派的后备干部,管理上应与其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中共党委取得联系,请他们协助管理,提供锻炼机会,并参与考核。同时明确后备干部的培训内容,民主党派组织着重培训什么,民主党派后备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党委着重培训什么,要有大致分工,以明确各自任务,相互协作、促进这些后备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也有利于今后的推荐与任用工作。
二是政府部门需要什么样的党外干部,拟担任什么职务?民主党派推荐后备干部到哪个部门,担任什么职务?民主党派和中共相应各级组织双方之间应多沟通多协商,力求达成共识。只有荐用双方协商化,才能既保证任命对象的个人素质和条件符合需要,又保证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特约人员的选聘和管理,进一步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特约人员”,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也是参政党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创新形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特约人员的选聘和管理工作:
一是逐步扩大邀聘特约人员的单位范围,特别是那些公共权力大又易滋生腐败的尚未邀聘特约人员的政府部门应邀聘特约人员。
二是制定《特约人员选聘与管理工作条例》(对其产生方式、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规范选聘特约人员的条件、程序及其工作权责;规范特约人员任职期限(一般不超过2个任期)、考核与奖惩办法。
三是建立三项制度,充分发挥特约人员民主监督的整体功能:由统战部门主持,定期召开不同部门特约人员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吸纳特约人员参加政府“对口”部门的大案要案。由于他们的本职工作,可以考虑阶段性参与,在不妨碍本职工作前提下,也可全程参与;培训制度,凡新上任的特约人员,都必须经过相关的培训,以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和监督水平。
(六)加强培训,提高民主党派成员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作用,中共各级组织对民主党派成员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学习,要与参加党校学习一视同仁,即在民主党派成员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或党派组织的培训的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根据民主党派的特点,增设有关履行职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政党与政治文明建设”、“社会调查方法”、“提案的写作方法”等课程,以及有关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强化民主党派骨干成员履行职能的综合能力。
(七)拓展渠道,充分调动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积极性
各级党委要考虑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成员的参政议政活动纳入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运作系统中。如在各级统战部网站上建立“参政议政论坛”,使之成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党员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型活动平台,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成员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共和民主党派组织应及时处理和反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民主党派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成员的参政议政的参与率,体现民主党派的整体参政作用。
(肖隆东,民革东莞市委会城区综合四支部主委/责编卢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