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分析法解读《飞越疯人院》的人物形象

2016-11-26 17:22俞昌宗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河北大学疯人院瑞秋

俞昌宗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飞越疯人院》的人物形象

俞昌宗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个重大发现就是人格三分系统:即“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是纵向递进的发展过程。本文通过借用精神分析理论对麦克墨菲、比利、瑞秋等人物形象进行解剖,以此解读《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探索人性深处的隐秘。

精神分析法;《飞越疯人院》;本我;自我;超我

1 引言

“本我、自我、超我”出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其学说的构建是由三者共同完成。本我:最原始的我;自我:现实环境约束下的我;超我:道德化的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同时又相当于递进的三层金字塔。本我是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超我则是追求完美的我,而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的过渡阶段,当本我不受约束,便成了人们眼中的“神经病”,当超我在思想中占据主要位置,就是人们所谓的“天才”。三者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体由自然属性转为道德属性的一个过程。《飞越疯人院》是由美国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于1975年拍摄,并且获得了当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荣誉。故事主要围绕一个精神病院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日常生活所展开。目前对于《飞越疯人院》的研究侧重于英雄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学等等,主要是对其隐喻进行解剖。本文主要是通过借用精神分析理论对麦克墨菲、病犯、瑞秋进行解剖,以此解读《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

2 本我的抗争——麦克墨菲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即所谓的“性力” ( 力比多),为主体的本能冲动、欲望提供能量,目的在于追求快乐。从这一角度来看,麦克墨菲是本我的,他渴望自由、冲突,充满目的性。如为了逃避监狱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进入疯人院避难。他并不是疯人院内的“反叛者”,而是闯入其中的“正常人”。疯人院成为了他所想的“避难所”,但是他所想要的“愉快”生活,在疯人院严格的规则、管理之下屡遭打压。这对于一个酷爱自由、崇尚享乐的他而言无疑是对本我的抹杀,他需要发泄本我的需求,所以他开始了看起来正常,在疯人院却不正常的反叛。第一次:巧妙避开机械的吃药;第二次:向瑞秋争取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以及在被拒绝之后疯狂的自我解说。第三次:为了唤起病友们的自由意识,带领他们出海钓鱼寻乐,偷偷的脱离疯人院“非人”的管制等等一系列的反抗。他的行为和所谓的“叛逆”来自于他的天性,他渴望自由,所以他的反叛行为大多是受自身的“力比多”驱动。

当然对权威的挑战也使他成为了规则的祭祀品。额叶被摘除,从此本我消失,个人、医院、已及社会失去完整性,这是一种结束和衰败。其中我们难免会怀疑“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内部包含着大量的稳定地特质,例如意识、精神,并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固定属性。麦克墨菲代表了我们内在所抑制的欲望,且总是蠢蠢欲动。他是一个罗曼蒂克的英雄么?或许他是一个抗争的“本我”。

3 自我的满足——疯子们

自我是在文明社会中建立起来,它需要控制和压抑不符合现实原则的本能冲动。在《飞越疯人院》中,体现为大多数病人对于“管理者”制定规则的遵守。表现为总是希望在现实与本我的欲望中找到突破的方式,实现本我的指挥。例如:在生活方面面对刻板的时间表安排,病犯们都沉迷于其中,失去了本我的需求。特别是每天机械的“medication time”,病犯对于自己吃的药从不过问,也一无所知。在思想上对于瑞秋所进行的袒露个人隐私的“心理沟通”,病犯们即使心理十分煎熬,却仍然对“规则”言听计从。在治疗方案上当病犯们游离于规则之外,就会使用电击疗法。他们十分畏惧这样的治疗,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反对等等。其中代表就有比利:迫于现实说自己是自愿进入;以及在麦克墨菲逃离前的圣诞夜party上萌生对麦克女伴的爱意,但是迫于自我要求,他退缩了。自我阶段的“精神历程的所有力量因退缩而减弱”(脚注)。而在病友的帮助下他跨出了自我走向本我,可是听到瑞秋说要告诉自己母亲的时候,对于怀有强烈“恋母情节”的比利,无疑是致命一击。在自我的过分要求和本我满足后的愧疚下,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所以说当“飞越”疯人院的机会来临时,“没准备好”是病人们的借口。他们服从于秩序,而这精神领袖也由瑞秋变成麦克墨菲,最后变成酋长。

4 超我的约束——瑞秋

超我是一种相对理想化的自我,体现为宗教的、艺术的、道德的这一类理想化的自我。影片中瑞秋就是超我代表,她是医院病人最直接的“管理者”,也是疯人院的“道德”模范。她过于遵循原则,不考虑病人的内心感受,对于不服从管理的人,权力和手段就是代表。表面上看,她是一个恪尽职守、一切为病犯着想的“天使”。但实际上她却是戴着“人文关怀”的桂冠,干着不人道的行为。她的超我体现在过份的拥护和执行规则。例如:不尊重病犯的隐私强制进行自以为对病反有益的“心理沟通”;对初来疯人院的麦克墨菲强制进行吃药等等。而她执意将麦克留在疯人院,自以为是对社会的负责,实质上却是因为麦克对自己的控制欲构成威胁,所以要“治愈”他这种异常的行为。瑞秋整个意识是超我的,要求的是绝对服从。她如同“马后炮”一样对疯人们有着致命的控制,对其中的“将”进行约束和管制。

5 总结

通过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系统对《飞越疯人院》的三类人物进行解刨:麦克墨菲以自身对自由、自我的追寻宣告了“疯子”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执着的追求本我。瑞秋对制度的遵守,对病人们的管控,如同超我的过份约束。极端化的两者背道而驰,没有交叉点,更没有理解的基础。而病人作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缓冲区——自我,成为两者的争夺对象,不断在本我和超我的天平上摇摆。或许这就是该片的魅力所在。

[1] 刘烨,编译.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 M·M·巴赫金,B·H·沃洛希诺夫著,张杰,樊锦鑫译.弗洛伊德主义批判[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3] [4]弗洛伊德著.高觉教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俞昌宗(1993-),男,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TM3

A

1672-5832(2016)08-0074-01

猜你喜欢
河北大学疯人院瑞秋
赵浩岳作品
The Application of a Diverse Visual Angles Concept in Eight Broken Plate to Advertising
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Love, beauty, adversity and death in life
飞越疯人院
吃人的老虎
洗澡
五月的花会带来什么呢?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
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