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空间向度研究
卢文忠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一个具有空间向度的发展过程即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成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导向。这一转化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材空间向教学空间的转化;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实现学习空间向生活空间的转化;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实现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转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转化
“2015年版教材出版使用之际,正确把握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重要突破点,以及教材各章节内容的修订情况及其来龙去脉,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召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结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事实上也是一种拓展教学空间的构建过程。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教学发展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必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视角和维度,研究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空间向度。
“教材体系指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系统,它是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标准的载体系统。教学体系指由教学主体(主要指教师和教学组织)设计的使各种教学要素朝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组合,它是统一运作的有机系统。”[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课程实施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从课程实施的现实要求来看,教材体系是基础,教学体系是机制,前者的价值需要通过后者来实现,这意味着教材体系必然要向教学体系转化,这是一个在教材体系基础上构建教学体系的发展过程。“转化”之意在于使之从一种状态或形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或形态,从而更有助于实现目标。
从空间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处于并改造利用高校空间进行思想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反映了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过程。在高校,随着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涉及和需要更多更广的空间——拓展教学空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此而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之意在于使之从一种空间状态或形态变为另一种空间状态或形态。拓展教学空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拓展教学空间意味着从教材空间、理论空间、文本空间、静态空间向教学空间、实践空间、生活空间、动态空间的转化,教育者利用、改造和创造适应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来实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成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一种传授理论的课程,但这种理论是一种与实践相联系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体验和实现其价值。“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3]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意义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一个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教材空间向教学空间转化的过程。
具体来说,第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根本动力是广大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根本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教材的理论价值转化为教学的实践价值,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事实上,教材体系固然是基础,但纯粹的教材体系已不足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需要把局限于理论空间的教材体系推向实践空间的教学体系,才能使理论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以实践性的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的实践性的教学过程。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直接目的并非为己所为,而是为他所取,即这种转化是为授课对象、教育对象所服务,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价值,从而使理论与大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必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现教材空间向教学空间的转化,充分利用理论性的教材空间和实践性的教学空间,使大学生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空间和教学空间之中,既注重知识理论性又强化社会实践性,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是教育者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基础和载体,同时又是大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资源和支撑。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在主导前提下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学习空间向生活空间转化。
在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着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拓展。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第一,制定和实施转化的目标、机制、进程;第二,设计和构建空间的形态、规模、结构。就此而言,主导作用的价值就在于为大学生创造思政课学习的空间。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为了推动主体作用的发展,把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推动学习空间向生活空间的转化。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用学习空间向生活空间转化的方式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大学生拓展思政课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其中,学习空间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环境和场域,生活空间是学习空间的生活化,是学习空间向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让大学生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活教学。“生活教学即从生活实践中吸取教育资源,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为一炉。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4]通过对生活空间的利用和改造,使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教材”。在生活空间的教育中,大学生能更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性,用生活空间的“教材”来进行个性化的生活教学,其实质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不断拓展的维度来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达到“三进”中的“进脑袋”即内化为精神空间的结构和要素,促进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的意义就在于用先进的精神文化来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体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大学生个体意义上是物质空间向精神空间的转化,即用物质性的空间环境来积极影响精神性的主观世界。“从本质意义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空间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共同构成的社会空间。这一教学空间的特殊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利用改造物质空间来塑造完善精神空间。精神空间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的、根本的社会空间。”[5]
当然,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高校思政课的目的还要在大学生内化的基础上实现外化。外化的意义就在于用内在的精神文化来指导个体的行为表现,即把其所内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外化为对这些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实践,也就是通过实践将精神空间转化为物质空间,把内在的精神元素转化为外在的物质实践。因此,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是实践基础上相互转化的两种空间形态,体现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根本要求。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意义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大学生拓展教学空间即推动思政课的“教”与“学”从理论性的空间向实践性的空间的转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把握好教材修订内容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2]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3]李腊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57.
[4]曾秀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点与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5]卢文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构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作者单位:广东警官学院思政部)
作者简介:卢文忠(1985-),男,广东广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的建构及其运用研究(2015SZY06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