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最大需求是什么?

2016-11-25 23:20李秀儿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批评鉴赏原创

◎李秀儿

儿童文学:最大需求是什么?

◎李秀儿

当下儿童文学的最大需求是什么?

套用雨果那个经典表达的句式: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深远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我对当下儿童文学、特别是云南儿童文学最大需要的思考和回答是:最需要的当然是原创,比原创更迫切需要的是批评和鉴赏,比批评和鉴赏更迫切需要的是有效的阅读推广。

这就提炼出了儿童文学最大需求的几个关键词:原创、批评、鉴赏、推广。

精美的原创作品,永远是儿童文学的最大需求;具体到云南儿童文学界,跟原创一样重要的是需要具有穿透力和真知灼见的儿童文学批评;如果说批评主要是针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而言,那么,针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读者的鉴赏,也非常迫切的需要;鉴赏联系着另一个问题:儿童文学推广。积极有效的推广能够使优质儿童文学作品找到最需要的读者,使儿童文学从创作到发表出版、到市场推广和形成影响,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完整的链条,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环境。

当今中国儿童文学,无论创作还是出版,都已经到了数量惊人的程度。资料表明,30年前,国内专门的少儿出版社仅有两家,如今,少儿出版社已经有近50家,而且,全国近500家各类出版社有九成以上都在出版各类童书,童书年销售码洋已经达到上百亿,其中儿童文学占有绝大份额。过去,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毕其一生,可能会创作发表或出版几本儿童文学著作,如今,一个很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家,一年里出版的著作就可能多达十来部甚至几十部。以往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出版物发行上万已经是大数字了,如今,个人著作发行超过3000万册的就有郑渊洁、杨红缨、沈石溪、曹文轩等人,累计达到500万册或单本达到100万册的儿童文学作家,则可以拉出一个比较长的名单。最极端的例子是八零后作者雷欧幻象,他创作起步时,还不知道儿童文学为何物,毫无名气的他,创作了《查理九世》系列,出版后最初两年几乎无人问津,差一点化为纸浆回炉。如今,据说早已突破了累计发行5000万册大关。中国儿童文学有近四亿青少年读者,而且这个读者群是相对比较固定的,阅读需求程度是远超过其他读者群的。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有待开发的阅读潜能还很巨大,空白点还很多,所以,很多人判断,中国儿童文学下一个黄金十年正在开启到来,不无道理。

我个人感觉,中国现在确实不缺儿童文学作家,不缺儿童文学作品。本土创作和引进读本,领军人物和后起新秀,以及从成人文学转向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交相辉映,不绝如缕,形成蔚为大观。但是仔细梳理,也可以发现原创儿童文学优质精品的数量还是有限,儿童文学读物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我感到儿童文学有“四多四少”的现象存在。

一是表现苦难童年的多而关注现实童年的少。书写苦难一直是中国作家相对而言的长项,具体到儿童文学作家,则是比较擅长书写苦难童年的人生经验。目前国内儿童文学的中坚力量,以曹文轩一辈为代表,其年龄大约在五六十岁之间,即所谓“50后”与“60后”一代作家。这批作家的集体记忆,通常与童年饥饿、少年苦难、物质短缺、精神匮乏等有关。《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等,都是这一类作品。他们善于从苦难中提炼温情和诗意的主题,书写底层社会的童年苦难和亮色,描写悲苦少年对人生命运的不屈,青少年成长中的挣扎和奋起。他们作品的悲悯情怀比较感人,励志色彩比较突出,对人性复杂性的描摹刻画比较成功。但这一类作品也存在比较普遍的缺点,比如,对当下少年儿童而言,书写苦难和悲悯的作品,生活的距离感较远,隔膜感比较突出,一些青少年读者觉得现实意义不够,个人参与作品的角色置换无法实现,对自己当下人生的现实指导性不强,因而不容易真正走进作品氛围。反倒是一些孩子家长或老师对这类作品读来津津有味,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然后要求孩子和学生认真阅读。当然,受到外力引导最终读进去的青少年读者,思想和审美收获还是不小。

二是表现乡土中国的多而书写现代中国的少。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有很大关联。乡土中国,在过去基本是全部作家共同反复书写的主要场域,当今的主流儿童文学作家也不例外。现在的中国,按社会形态分类,如果粗略地划分,可以说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几种社会形态共存,乡土中国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且这个部分正在受到不断挤压而缩小。但是,很多作家,即便早就告别了乡土,长期生活在城市,自身早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以上的城市精英,但他们身上仍然打着很深的乡土中国的烙印。因为他们的味蕾、习俗、思维、消费方式、审美经验,都保留着过去强烈的印记。当他们投入儿童文学创作时,就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打下了乡土中国的厚重底色。往好里说,他们是有根性的写作,有来历的写作,有出处的写作,他们的写作比较容易勾起同龄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他们的作品不是不好,但是却比较缺乏对中国现代或后现代社会形态下,对当下青少年生活的真切观照和真实书写。其中一些作品,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作品主要满足于主题书写,主题先行,遵命写作,教大于乐。

三是穿越魔幻虚构的多而直面真实童年的少。也许是受英国作家罗琳创作《哈利波特》取得巨大成功等案例的影响,中国新起儿童文学作家中,有不少人以魔幻穿越为利器,将童书披上古代社会或未来世界的华彩外衣,不是往前倒退三千年,寂寞舒广袖,尽带黄金甲;就是往后跨越几百年,作品形象卡通化,思维动漫化,时空穿越化,满足了部分青少年对假定生活空间的虚幻想象,猎奇和怪诞的审美趣味。其中部分作品为追求惊险刺激,编造渲染一些极端生活体验,或书写粗鄙丑陋的场面和语言,对辨识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形成某些误导和误读。这类魔法童书,一经走红,就铺天盖地,连篇累牍,开放型、系列化、多卷集,让少儿读者在互相攀比中大量占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得了市场利益,失了世道人心。漫步书城,童书琳琅满目,但那些直面真实人生和现实童年的好作品,却少之又少。

四是书写碎片经验的多而概括丰富人生的少。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站密布,微信横行,手机阅读,网络阅读,各种碎片化的资讯充斥在生活的所有角落。低头族比比皆是,传统的系统阅读和学习受到极大冲击。智能化手机进入生活以后,我们在地铁、飞机、轮渡上,基本见不到再有国人同胞会在旅途中阅读纸质书籍。碎片化的生活经验,也反映到儿童文学写作中,在一些流行作品里,段子手写作、谐虐化调侃、消解崇高和去英雄化、非英雄化等现象,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已不鲜见,而且青少年在作文中对其仿写也比较盛行,一些作文甚至出现了粗鄙化文字表达、暴力化情感宣泄的倾向。如何在开放环境中,在外来文化影响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在传统美学和现代文化交融中找到方向,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书写中国式的丰富复杂完整的童年人生经验,亟待探讨。

呼唤优质精品儿童文学创作,可能要消解包括上述四种不均衡发展状况。要认真研究儿童文学数量出现井喷后,质量滞后的各种问题。儿童文学的后面,是深入研究童年文化,在思维观念上、创作方法上,表现形式上,都存有很多有待理论和实践解决的问题。童年和少年,是如何发生的?又是怎样结束的?成年人反观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介入当下的少儿生活,在文学书写上有哪些可能?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人生是成长进步还是异化退步?我们社会和文学,学校和家庭,赋予青少年的观念和方法,知识和学问,其中的正确和谬误,应该怎样辨识区分?很多带有终极性质的问题,都有待深入地厘清和回答,并用文学之笔去深入地重新发现、探讨和表达。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那些安静的、细致的、生动的、深入的、贴近儿童少年缓慢生长过程的儿童文学,我认为那才是我心目中具有普遍价值的、没有边界的文学。儿童文学需要热闹,更需要静水深流。而后者,我们还很缺乏。我个人的一点粗浅写作体会是,写少年儿童能够看、愿意看、喜欢看的儿童散文,我觉得主要是贴着作者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写;写少年儿童能够看、愿意看、喜欢看的儿童小说,我觉得主要是贴着笔下人物最生动的性格写。

关于儿童文学的批评和鉴赏,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我个人认为,批评是“揭短”,是针对儿童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仔细分析、鲜明批评,有一说一,而不是遮遮掩掩、王顾左右而言他,更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鉴赏是针对读者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审美训练。鉴赏就是告诉青少年读者,你怎样去发现作品和生活之美,体会和理解这种美,接受这种美的濡染熏陶,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情趣,直到作文讲话的字词,日常生活的细节。

在我看来,当今中国儿童文学基本没有批评,只有评论。所谓评论,这里之所以要将它与批评相区隔,是因为国内少见有真知灼见、有胆识才华、有对创作真切了解、有实际启发意义、能够照亮作家创作前程的儿童文学批评。对那些较为普遍存在的一部分圈子式的评论姑且不说,剩下多半,是隔靴搔痒式的,肉麻吹捧式的、不知所云式的所谓评论,基本处于无效状态。这在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存在。文坛的实际情形往往是,作家写作家的,评论家评论自己的,创作评论两张皮,几乎不搭界,这也是多年来儿童文学比较常见的风景。如果要区分,比较笼统而言,南方比如江浙上海等地,儿童文学批评文风较正,风气较好,而北方某些文化高地,禁忌较多,学究较多,观念陈旧以及圈子文化、山头主义更为明显。陋习积弊不除,儿童文学很难从思维观念、鉴别标准、创作方法入手,实现全面振兴。

我对以审美训练为抓手,以优质作品为引领,选取优质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校园阅读空间,引导青少年读者,进行儿童文学的有效鉴赏,逐步影响其作文做人,抱有更大希望。在鉴赏中推广,在推广中鉴赏,促使优质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与青少年读者形成良性互动,可能是比较有益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作家和出版社,以及图书推广单位,在这方面相互联手,做过一些尝试努力,其成效和谬误都比较明显。问题比较多地集中在以市场效益为中心,忽略了更重要的社会效益中心,从而导致盲目跟风、从众误导等方面问题不断出现。我见到比较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某儿童文学推广工作人员表示,他最畅销热卖的儿童文学作品,却是绝不让自己家孩子阅读的作品。他同时也表示出自己的困惑,为什么一些真正能让孩子受益的儿童文学作品,却始终打不开市场这个瓶颈的制约呢?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真正的具备审美意义的鉴赏推广、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学和普世现代美学的鉴赏引导工作,目前还普遍做得比较粗放无效,还缺乏相应比较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也缺乏比较科学适用的尺度和标准。

以上,无疑都是当下儿童文学的最大需求。

(作者系云南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程 健

猜你喜欢
批评鉴赏原创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