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海浪入梦来
——《鼓浪屿人物画传》序

2016-11-30 07:57庞井君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鼓浪屿厦门学术

◎庞井君

天风海浪入梦来
——《鼓浪屿人物画传》序

◎庞井君

作家与作品

主持人语:姜超在谈《昭苏太河传》,富有艺术创新的优秀创制时认为:小说家就是

那把故事讲好的人,故事讲出来是最低纲领,重点在“讲好”上。他觉得,会控制叙事节奏的小说家,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从这部小说看,作者有意识放缓事件发展的速率,经营悬念效应,刺激读者阅读的欲望,以延宕的方式雕刻着阅读产生的满足感。这些话谈出了一些阅读的真感受,对人有启发帮助,我们需要这样的评论。(蔡毅)

一提到福建这地方,总会勾起我很多独特的文学想象和审美感受。别的不说,单单那一个众说纷纭的“闽”字就很有美学情味。或许是从小在大山里长大,培养了和自然生灵种种特殊情感,一看到这个字,便联想到人和自然相融相谐的诗意境界。记得有一次,白天诸事繁乱,抑郁彷徨,晚上早早地睡下了。深夜突然醒来,看不见月亮,却看见了如银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床上,我和我周围的一切全都沐浴在月光之中,四周没有一点声音,白天那些烦心的琐事顿时全都消逝了。忽然,墙角一只蛐蛐铮铮铮铮地叫了起来,声声入耳,扣人心扉。那时,我怀疑这清脆的声音是天上高妙的乐手于太虚之中弹着月光发出的;我又猜想这只蛐蛐也像我一样于熟睡之中突然醒来,发现了这绝妙的月光,从心底唱出了欢快的歌儿。我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唯恐一不小心惊扰了这美妙的月光和虫鸣,静静地享受着夜色之美和天籁之音,进入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随即心底涌出了一首小诗:“月光澄澄,夜色融融。秋虫唧唧,心境空空。”至今回想起来,这和“闽”字相关的人生意境仍然韵味无穷,令人神往。

有了这个心理定势和情结,再去那里走走,认识那里的一些人和事,总感觉他们身上有一种令人追慕叹赏的精神气质,比别的地方的人多了些诗意和灵感。在我心目中,厦门的周旻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前几天,他发来《鼓浪屿人物画传》书稿,要我写序。拜读欣赏之余,又引发了我的一些回忆和思考。

我和周旻先生初识于2003年。那时,我在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改革办工作,厦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他是厦门广电局副局长。一次到厦门出差认识了他,因为都是从学术领域调到行政岗位,有不少共同语言,便互吐心曲,交谈十分融洽。那时我就感觉到,他是一个儒雅谦逊,有思想内涵、有精神品味、有价值追求的人。龚定庵诗云:“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我非常喜欢和他这样的人交往,还每每向人说起他。那些和他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片段,成了我难以忘怀的快乐时光。

2004年他调到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任总裁,一干就是8年。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厦门广电的改革折射着全国的影子。我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厦门广电集团改革的过程。周旻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大胆探索,在集团内部构建事业和产业两个板块的发展格局和治理结构,并设计了协同发展的科学管理机制。这种被业界称为“厦门模式”的改革举措,不但极大地激发了事业产业发展活力,而且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我当时主编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广电蓝皮书)曾对厦门改革做过重点介绍,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在周旻先生的领导下,厦门创办了厦门卫视,使厦门广电节目得以通过卫星向全国传播。厦门广电成了全国传媒改革发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周旻先生也被评为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时至今日,中国视听传媒改革仍然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适应互联网变革、如何适应全球化趋势、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的道路上艰难地探索和跋涉着。回望历史,中国视听传媒界不会忘记厦门广电,不会忘记周旻先生的贡献。那些年他曾对我说,学者从政就是想干一番事业,不然,还不如在大学当个一流教授。周旻先生用他的行动和业绩践行了他的诺言。

前几年,我在厦门大学开会,傍晚和林小勇教授散步到周旻先生曾经的寓所。我们驻足在那所浓荫掩映下的小楼前,看着门前的海浪一波一波地涌过来,隐隐约约还能听到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邓丽君歌声,我们谈论着周旻先生,想象着他当年闲雅潇洒的教授生活。他的那句肺腑之言又在我心头萦绕起来。

其实,十几年来我和周旻先生见面并不多,但每一次谈得都很深,是我们共同的心路历程使然。我从199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写博士论文开始,业余时间一直潜心进行着《社会价值论》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感觉到,没有对信仰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直接体悟,精神文化价值这一块便没法深入,整个社会价值论体系也难以完成。前者因我2007年到2009年在康巴藏区挂职锻炼、深入到那个全民信教的氛围中得到了弥补。后者则促使我直接涉猎了艺术领域,先是写起散文诗歌,继而开始了摄影创作,后来又读书论画论、直接与书画家交往,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和感悟哲学观念,这方面也有了长足进展。前几年我调到文学艺术领域工作后,这种治学取向更加鲜明了,对艺术的兴趣也更加浓烈了。也正是在我这个哲学理路变迁过程中,周旻先生也离开了广电,到了专门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领域,我们共同的话语和兴趣比以前更多了起来。我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一个艺术家的周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周旻先生在厦门大学讲授古典诗词、中国书画、唐宋文学等课程,在书画创作上也下过很大功夫。他出版了《诗书画缘探美》《中国书画史话》《宋词三百首选析》等学术著作和一批文学作品。1992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长篇论文《中国书画的相融性及其美学性格》,这说明他在书画理论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调到行政岗位后,案牍劳形,政务缠身,书画创作对于他连余事的位置都没有了。然而他追求学术、热爱艺术的心志是不可能改变的,学术思考和艺术积累仍然在默默地进行。我以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工作的历练,知人知事、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若能有意识地加以沉淀、提炼和升华,对做学问、搞创作便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事实也是这样,周旻先生离开厦门广电到学术领域后,其艺术和学术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新阶段。作为老朋友,每每听到他有新成果问世,我都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欣慰。

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厦门历史名人画传》、《闽台历史名人画传》这两部集学术和艺术于一体的佳作,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好评。众多评论家认为,周旻先生的书画创作追求诗书画印一体,以书入画,以诗阐画,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形成了鲜明的自家风貌。他的作品传承了中国文人画传统,学术气息和书卷气息非常浓郁,表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可以说,书画家中能有他这样学术造诣的人不多,学者中能有他这样艺术表达力的人也不多,兼具学术和艺术水准而又有丰富行政阅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周旻先生的这种品格和素质在即将出版的《鼓浪屿人物画传》中又有了新的体现。

鼓浪屿虽小,却是东西方文明激荡碰撞的一个交汇点,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国近现代各种文化思潮汇聚的一个最密集单元,是中华大地上人文精神和自然风物相辉映的一个闪光点。以人物为切入点,以传统书画艺术为手段,以学术研究为底蕴,展现那个宏大深远的社会历史存在,周旻先生的这个选择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部作品延续了前两部画传学术艺术融合、书画印跋一体、历史阐释和价值评价一致的原则,将人物、事件、品评聚焦于一个小岛的历史时空之中,凸显了人文和自然结合、思想和意境结合、知识和审美结合的艺术特色,焦点更加集中,艺术的感染力和爆发力更加强烈。我认真地阅读了画展的导言和发过来的大部分画作。深感周旻先生治学精神之严谨深密,创作境界之高远浩博。导言俨然是一个鼓浪屿学研究纲要,他人若要展开鼓浪屿学研究,大概绕不开这个框架。画传中每一个人物都浑厚深邃、生动传神,传神的原因在于周旻心中有神可传、有神能传,画中的人物有神可传、有神要传。我感到画中人物的每一双眼睛都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广大高远的情怀。似乎那些眼睛都想说话,都想跟你诉说他们所经历的那一段波澜跌宕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可以看出,周旻先生对每一个人物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完全掌握了那些人物的性格、命运、环境和价值定位。然后把那烂熟于心的一切萃取凝固在一个生命瞬间中,通过简约的形象传达了人物复杂的命运和总体的生命存在。这需要非凡的学术积淀、艺术功力和天分表达。对于大千世界来说,鼓浪屿是个小品;对于复杂历史时空来说,那些人物造像也是小品。然而小中见大,以秀显隐,以在场呈现不在场,恰恰是艺术的本性。丰子恺说,“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周旻恰当地把握了这种艺术手法。我也十分喜欢他的这种表达手法。

《鼓浪屿历史名人画传》封面和内页

鼓浪屿古雅清新,自由自然,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一个值得从各个角度进行艺术开掘的精品资源宝库。艺术给一个地方带来的魅力是无限的。记得有一次我和著名歌唱家郑绪岚同车旅行,听她唱《鼓浪屿之波》,那幽美的歌声引人进入了另一个鼓浪屿世界,让人沉浸,让人陶醉,也极大地增添了我对鼓浪屿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今读周旻先生《鼓浪屿人物画传》,不但了解鼓浪屿那么多故事,而且欣赏了那么多美的人物形象和精神气度,使人仿佛看到鼓浪屿的风涛云月中到处充盈荡漾着英雄之气,对鼓浪屿又多了一层知之愈深、爱之愈切的情愫。前些年去鼓浪屿匆匆而过,依依不舍,临别时被一个个充满浪漫诗意的旅店名字所吸引,曾想将来有时间一定要夜宿鼓浪屿,感时光之流逝,迎大浪之天来,怀故人之风姿,望时光之奔涌。今则想,若有此行,定选一个有月亮的日子,携《鼓浪屿人物画传》一册,日则诵读于心,夜则独坐日光岩,沐风听浪,沉思遐想,与冰轮相守彻夜,沉浸于诗意境界之中:

天风送浪云天外,

窾坎镗鞈自徘徊。

夜深孤月恋不去,

只待故人踏波来。

我素不喜欢文字应酬,因为周旻先生这个人和鼓浪屿这个地方,随感写下这些话,就算是个序言吧。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哲学博士、研究员)

责任编辑:万吉星

猜你喜欢
鼓浪屿厦门学术
厦门正新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厦门鼓浪屿之行
“偶”遇厦门
FATE, PLAY, LOVE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