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涛
用文艺服务基层 用公益传递温暖
——“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服务基层记实
◎李晓涛
基层观察
主持人语: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的意见》,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期栏目选发的文章,正是建立这一服务体系的最好实践。这是一篇来自云南省电视台民族团结艺术团下基层的实践总结,值得肯定和推介。(程健)
2007年9月,在原云南电视台民族团结艺术团的基础上,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化厅、省广电局配合,依托云南广播电视台,汇集组织全省知名艺术家组建了一个公益性、非常性文艺团队——云南省“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作为实践云南文艺走转改、传递省委省政府对云南社会各界和各族群众关怀慰问的一个重要载体、宣传平台和公益、文化活动的品牌;“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也是继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之后,全国唯一一家由省级电视台承担的大型公益慰问演出活动的团队,成为规格最高(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关心支持慰问,由省政府专项资金拨付并列入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基金项目)、阵容最强(汇聚全省优秀艺术家和一流演出、舞美、电视制作团队)、水平最高(文艺形式涵盖我省最优秀的歌舞、杂技、小品、曲艺、地方戏曲、原生态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受众面最广(足迹遍布云岭山寨、地震旱灾灾区、大型水电、新机场建设工地、大型企业、革命老区、大学校园、公安战线、部队军营等)、影响力最大(云南卫视、娱乐频道播出、全省各主要媒体跟踪报道)最受百姓欢迎(每场现场观众都在万人以上)的云南省公益活动品牌、电视文艺精品。
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慰问团,“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始终秉承着“坚持公益性、慰问性和服务性原则,坚持关注民生、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传递省委、省政府对基层人民群众的关心问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基层文化,打造文化服务品牌,促进云南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激励全省各族人民为建设新云南而努力奋斗。”的服务宗旨,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由云南广播电视台汇集云南优秀文艺节目,汇聚云南文艺界优秀精干力量,以精彩的文艺形式服务基层、涉及云南经济建设、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等各个领域和阶层,真实地传达和展现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各族人民的关怀与慰问,真正地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宗旨,从成立至今,已完成23场慰问基层演出活动,足迹遍布云南各州市,演出深入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旱灾灾区、大型水电工地、新机场等建设工地、再就业基地、大型厂矿企业、高校园区、全省公安战线、驻滇部队等,以鲜明的主题宗旨、丰富的文艺形式、送温暖送爱心下基层的内涵,让人民群众直接享受云南文化繁荣的丰硕成果,丰富和活跃基层文化活动,把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关心带到基层、带到边疆、带到各行各业、带给各族群众,所到之地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及各族百姓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同时,通过演出活动,生动宣传和展示了彩云之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展现了大美云南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多元、人民幸福,用实际行动学习践行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和四群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和真实内涵,发挥了文艺作品服务于民的社会功效,牢固树立起服务意识,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书记李纪恒调研新闻媒体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核心的新定位、新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聚焦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亮点”和闪光点,为云南改革发展稳定鼓与呼,充分发挥省级主流媒体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作用,坚守舆论阵地、发展文化产业、树立云南新形象,打造云南大型公益活动重点项目、文化品牌、活动亮点。
走村串寨,文艺下乡。“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的足迹踏遍了云岭大地,深入到西双版纳基诺山寨、新平嘎洒镇、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玉溪峨山县、中国最年轻的县级市红河弥勒、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景区等民族地区,送去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关怀与支持,所到之处,当地各族群众就像过年一样,万人空巷,齐聚现场,为党的民族政策、富民强滇举措欢呼叫好,为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拍手点赞!
复杂多变的地质、气候情况,决定了云南是一个灾害频发的重灾区。哪里有灾难发生,哪里就有“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的身影。无论是在普洱宁洱、昭通盐津、德宏盈江、楚雄姚安等地震灾区,还是在深受三年连旱困扰的宣威旱灾灾区,“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深入灾区,用一台台贴地气、暖人心、鼓士气的精彩文艺演出,送去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对灾区的关怀慰问,用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来鼓舞灾区人民提振精神、坚定信念、鼓足干劲,重建家园。
东川曾是颇负盛名的天南铜都,因铜建市、因铜而兴,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资源枯竭也令东川因铜而困,企业破产、经济低迷、人心涣散。作为云南电视台四群工作的对口点,2012年3月13日,《乌蒙魂·红土情—“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赴东川慰问演出,导演及创作团队深入基层采风,倾听民声民心,量身创作了如《大井架》《东川三宝》《辣大妈开店》等一批取材于东川再就业与城市转型中的真实人物事迹的文艺作品在演出中呈现,用艺术的形式演绎东川人自已的故事,呼唤东川人民发扬大山精神、高原情怀,重振信心,积极探索再就业和城市经济转型之路,再塑铜都新辉煌。演出现场观众感同身受,几度落泪又催人奋进。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乌蒙革命老区昭通威信县城,是中央红军扎西会议召开地,为了给革命老区的百姓送去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各族人民对革命老区的亲切关怀和问候,为老区人民奉献一场立足当地、贴近民情的精彩演出,导演组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千里奔波,克服了路途遥远,道路崎岖、遭遇了车辆遇险及酷暑、暴雨、大雪等极端恶劣天气,深入实地采风,而为了保障“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能顺利抵达威信演出,威信县与沿途的彝良、镇雄等县多方协作,日夜施工紧急抢通了因泥石流滑坡而阻塞的道路,保障了《红色之路 扎西曙光》——“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赴昭通威信慰问演出的如期进行。
大理洱源县是云南省委宣传部四群教育对口工作点,“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赴大理洱源创作完成了以四群工作为主题的慰问演出活动,以通俗生动、精彩易懂的文艺形式展示四群教育给当地发展带来的成就,除了主会场演出,同时还派出小分队深入邓川、西湖两地村镇,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问候和精彩的文艺节目送到最基层,让四群教育深入人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用“走、转、改”的精神实质发挥文艺作品服务于民的社会功效。
美丽的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保护七彩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是云南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为纪念一年一度“8.26”的抚仙湖保护日活动,《情系母亲湖—“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赴玉溪江川生态文明专场文艺演出》在抚仙湖畔的江川拉开了精彩序幕,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高原湖泊保护为主题的精彩文艺演出,生动表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民族风貌、保护成效,表彰了一批生态保护模范,生动践行了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心和行动,催人深省,使人振奋!
人才培养,是云南跨越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呈贡大学城、嵩明职教基地,“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带着省委、省政府的关心祝福走入高校园区,走近园区建设者和广大师生,通过师生与优秀演员同台演出,宣传和展示了云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成就、园区风貌、师生风采,彰显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青春与梦想飞扬的当代大学生风采。
谱写中国梦,建设彩云南。“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深入到华能澜沧江糯扎渡大型水电工地、昆明长水新机场建设工地、昆明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工地和建设者当中,以他们的事迹为创作的素材和源泉,用生动精彩、引发情感共鸣的文艺节目为建设者鼓劲加油,展现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巨大成就和为建设美丽云南、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而无私奉献的云南建设者风采。
平安云南,和谐边疆。“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深入警营、军营,为用热血与忠诚捍卫国家安全、社会安宁、人民幸福的平安卫士们送去关怀与慰问,用一个个感情真挚、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文艺节目向广大公安干警、部队官兵表达最诚挚的祝福和最崇高的致敬!
文化云南,大有可观!建水紫陶、团山古民居、彝族刺绣、傣族剪纸、花灯歌舞、山歌小调、原生态歌舞,一个个凝聚着云南各族人民智慧结晶,彰显着云南多元民族文化绚丽色彩和厚重人文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人,在“云之南”的舞台上精彩呈现,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壮大文化产业规模,云南文化,大有可为!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突破。为了圆满完成每一场“云之南”的演出,导演组和创作团队都会事前深入实地考察采风,力求把最富当地特色的文艺元素和民众诉求融入到创作当中,让节目期期有创新,个个接地气,从而淡化你演我看的舞台界限,打造老百姓自已的舞台。让每一场“云之南”的演出都能看到接地气、贴民心、创意新、受欢迎的新节目,都能欣赏到当地最富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欣赏到取材于当地真人真事量身打造的创作节目,让当地百姓与我省专业演员同台演出,用精彩的文艺节目演绎百姓身边的故事,与民共舞、与民同乐,以此唤起人们情感与心灵上的共鸣。
“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多年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始终坚持用精彩的形式和内容完成政府所赋予的职能,用创新的方式实现自我突破和跨越发展,将文艺的触角延伸云岭大地的角角落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党和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温暖每一颗人心。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进。真正做到用文艺服务基层,用公益温暖人心。
(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