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燕
摘 要:本行动研究针对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学生参与度低和“生”动性较差等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较系统地调控与整合,使学生得法于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并促成 “生”动课堂的建造。
关键词:语言交际;生动课堂;真实有效;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55-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更加关注对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显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生”动课堂研究行动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欲望、意识和个性发展,努力通过多种适切的课堂教学手段,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具有民主平等、自然和谐、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生成、开放与选择、多元的评价等人文化课堂特点。
一、日常教研,发现问题
笔者任教于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在日常听课中发现,三、四年级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五、六年级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不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多凭借师问生答的单一方式参与课堂活动,尤其面对拓展性语言运用的教学活动、课堂总结时,常表现出不愿参与或是对话内容局限,真实性受质疑。
二、分析问题,预设解题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和录像课观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成因:首先,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英语水平差距拉大,产生对教学内容难易度的感受差异。所以,要在备课和教学中充分考虑学情差异,设置难易适当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其次,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一些书本上的活动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转型体验、实践;通过充分备课、师生共同收集资料,让学生参与、交流,共享生活经验。
三、行动尝试,效果分析
(一)以学情分析为抓手,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
要实现生态课堂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重视对学情的分析。在校教研组独立备课中反映出部分教师对学情分析的理解局限于年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态度。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关注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活动技能的掌握、参与能力水平、生活实际与文本话题的距离、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预测分析。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What a day!》根据教学参考书,日期的表达不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针对这届学生是新旧教材交替,日期表达是这些学生的知识漏洞。因此,在新授中,有必要对此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学,才能达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
(二)关注生态的自主先学,促进课堂交际真实而有效地开展
在备课检查中发现许多备课的先学题往往局限于对基本词汇和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整理,其实设计与文本相关的学生个人信息的搜集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互学中表达的内驱力。学生与文本相关信息的关联能让学生致力于文本的解读,增强学生对相关话题的准备和兴趣,也能加深教师对学生信息的了解,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
(三)学生主动质疑,激发自主交际的欲望
真实的交际应发自表达者内心,并且是有意义的。在实际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机械地将单元中所学的词组与句型进行替换练习,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无真实的心理感受。学生缺少自主思维的习惯,以至于交流流于形式,缺乏真实内涵,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兴趣就会被遏制,语言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丢失。
学生的真实生活应被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被开发。深入研读文本,探索文本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生活化的交流情境,将课堂交际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主思维,主动质疑,营造真实、有效的语言实践氛围。
(四)搭配合理的小组学习,提升课堂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学习金字塔”研究结果表明“讨论组”“实践练习”“向他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属于高效学习层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和角色,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将全班分为若干四人小组,每组搭配学习表达能力强和发言积极的学生,把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分配到各组中。分组后,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组长果断分配学习任务和角色。其余组员明确活动要求与任务,并指导一般的活动形式,鼓励创新,对小组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如以优带差、一生发言组员补充纠正、多种形式总结归纳等,充分发挥生生互动的优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总结反思,以“真情”唤“生动”
本行动研究,加深了课题组教师对小学英语语言交际“生”动课堂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并探索总结了一系列提升学生参与实效的实践策略。真实的口语交流是英语学习的生命活力所在,教师可以从以上四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真实、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顾敏.“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