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人生

2016-11-22 12:43彭忠富
火花 2016年9期
关键词:驼子绵竹戏迷

彭忠富

粉墨人生

彭忠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田地包产到户不久,乡亲们的生活迈过了温饱线。有了闲钱,逢年过节,大家的文娱生活也讲究起来。正月里闹新春,村里的狮灯队照例要每个院落挨着贺喜。狮灯队有敲锣打鼓的,有领队的,还有轮换着表演的,通常都在十个人左右。这十来个人在院子里又唱又跳的,肯定得给些劳务费吧!通常是香烟两包,封个几十块的红包。另外孙猴子、笑和尚还得单独打发,杂七杂八加起来,要花一百来块吧!乡亲们囊中羞涩,看见狮灯队过来了,赶紧把大门关起来,任凭别人怎么喊也不开门,这钱就省了!

应该说,大部分人家都是这样,我家也不例外,毕竟挣钱不易。但是邻居熊叔例外,他是退伍军人,见过世面,在部队上学会了打机压井,回来重操旧业,挣了不少钱。听见狮灯队来了,他早早地就打开了院门迎接。狮灯队一年表演一次,大人小孩都爱看,因此熊家院坝里一下子涌进来上百人。狮子在笑和尚的引导下,翻滚、作揖、舔毛、跳跃,玩得不亦乐乎。笑和尚用拂尘给熊叔、熊婶掸灰,又亮出了“恭贺新禧”的红绸,整个表演似乎就要结束了。熊叔把狮灯领队叫过来耳语几句,又塞给他两个红包。领队喜笑颜开,示意锣鼓声停下来,然后朗声说道:“承蒙熊府盛情,我们准备加演《驼子回门》,请大家稍安勿躁!”领队说完,大家都欢腾起来。

我那时八九岁吧,听说要加演节目,赶紧从人缝里挤了进去。

“什么是驼子回门?”

“我也不晓得,一会儿不就知道了吗?”

锣鼓声响,上来一个挑着担的驼背,左顾右盼,画着花鼻子,走路时一瘸一拐的。“婆娘,走起喔,回门切!”驼背扁担一头吊着一个绵竹大曲瓶子,一头吊着一把面,活摇活甩的。他这一亮相,那些娃娃们、小媳妇们就开始捧腹大笑起来。他话音刚落,出来一个男扮女装的小媳妇,手里还拿着一张手巾,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样。

有个懂行的大爷在旁边指点说,这个驼背是窦相公,地主老财的儿子,胸无点墨,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儿,第一天回娘屋就闹了不少笑话。那个小媳妇是他老婆,可惜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我忍不住问道:“爷爷,你咋晓得的?”

爷爷边抽叶子烟边说道:“这是川戏《驼子回门》,我在绵竹城里看过的。好看,笑死人了!”

唱戏不是要穿着戏服在戏台上表演吗,看来也不尽然,只要有人捧场,到处都是舞台。那天的《驼子回门》实在是太滑稽了,要知道这些人还不是川剧演员,他们顶多算戏迷而已,但照样让我大开眼界,从此对川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驼子回门》的经典台词可谓百听不厌,地道的四川方言中蕴含着四川人诙谐乐观的生活态度。例如“天上的乌云撵白云嘛,地上的婆娘撵男人。”这可比乌青的口水诗“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诸如此类的梦呓有意思多了。至于“亲母岳母老丈母婆娘她妈”这样的称谓组合,则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现在看来,《驼子回门》这样的经典川剧灯戏之所以常演不衰,就是因为它跳出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桎梏,选择了老百姓身边的人物为原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将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演绎得活灵活现。但窦相公也不是一无是处,从窦妻盘问窦相公一段,可以看出两人还是十分恩爱的。窦妻虽说心有怨言,但还是接受了这门婚事。窦家家境殷实是事实,更主要的是窦相公特别幽默,经常闹些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出来,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也不算什么坏事。

《驼子回门》属于川剧灯戏,早就在本土传唱。其他的高腔、胡琴腔、昆腔和弾戏则是外省戏班传入四川的。虽然那次的《驼子回门》算是给我上了一堂川剧启蒙课,但作为农村孩子来说,欣赏川剧的机会少得可怜。父亲倒是喜欢川剧,他能做的不外乎就是通过收录机或者VCD来过过川剧瘾。但这样的机会仍然是比较奢侈的,因为欣赏川剧需要时间,而父亲得忙农活或者外出打工。他只能在晚上,才能挤出时间来听听川剧。其实不止是父亲,那些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谁又不喜欢川剧呢?在他们的青年时期,川剧非常活跃,每个县都有川剧团。绵竹属于川剧重镇,能人辈出,被称为戏窝子。但随着电影、电视和网络的冲击,川剧已经逐渐走向没落,本地的川剧团也早在二十年前就解散了。那些曾经的川剧演员都改行了,但他们退休后,又聚在了一起,成立了川剧玩友协会,继续以各种形式活跃在舞台上。

父亲是铁杆戏迷,他认为川剧绝对能生存下去,因为这可是国粹啊。现在国家不是要保护国粹吗?川剧耐看,戏迷能培养起来,关键是演员,可不能青黄不接呢。而作为一个戏迷,对川剧最好的支持就是前去捧场。在绵竹公园杨锐广场的回廊里,有戏迷定期搞川剧坐唱,锣鼓、胡琴、唢喇都是现场演奏。鼓师就是乐队指挥,有板有眼,令行禁止。有个盲人演奏者,唢喇、二胡、响板等乐器样样精通,他对川剧艺术的执着真是难得。在福音堂戏棚、剑南老街古戏台、城西市场梨园会馆,也定期有川剧演出。演员要化妆,戴上行头。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毫不含糊。在那些帝王将相的角色里,演员们把人物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自己的粉墨人生再次绽放出光彩。特别是剑南老街古戏台,每次逢年过节唱大戏,围观听戏的城乡老人场场爆满。没有板凳椅子,戏迷们就坐在广场的台阶上,随着锣鼓的节奏,随着胡琴的旋律,哼哼哈哈,其乐融融。

川戏广为外地所知的应该是变脸、吐火、滚灯等,商业演出上经常可见。但相对于川戏这座文化宝库来说,那不过是沧海一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也能在网上看川剧了,比如《驼子回门》就让我百看不厌。但是要论看戏氛围,还得到现场去,那才过瘾。川戏节奏虽慢,但却能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社会将内心平静下来。川戏人人都能看懂,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品味就行。作为一个绵竹人,能有机会经常过过川戏瘾,享受慢生活,我觉得很幸福。

猜你喜欢
驼子绵竹戏迷
戏迷春秋
——王海城作品精选
清代绵竹年画《迎春图》艺术特色分析
驼 子
张春华:为票友组建民间“戏迷之家”
丁洋澜??《小戏迷》
大寒
盗墓黑手伸向汉晋“绵竹城”
越剧戏迷角,几代人的爱恋
爱无残疾
剃头匠和镇长(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