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丽
摘要:绵竹年画《迎春图》被誉为“四川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是集“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于一体的。绵竹年画《迎春图》的艺术图案研究是对研究每个时期的社会历史、民俗生活、人文风俗起着重要的作用。《迎春图》中的图案和人物则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迎春盛会状态。
关键词:年画;迎春图;绵竹;版画
绪论:
本文对画家黄瑞鹄创作的绵竹年画《迎春图》做出了案例分析研究,主要从画家黄瑞鹄的生平、《迎春图》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绵竹年画的发展脉络等进行了阐述。本文以黄瑞鹄的代表作《迎春图》作品为主要支撑材料,进行了艺术分析,映证了绵竹年画在中国年画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正文:
1.绵竹年画概述
1.1绵竹年画简介
绵竹年画属于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其制作工序以木版刻印加手工彩绘为主,也被称为绵竹木版年画。绵竹年画的品类众多,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内容以乡村生活、坊间传说、喜庆祥和寓意等为主,构图较为丰富、着色单纯、明快、亮丽,能从中看出农耕文明带来的鲜明特色。绵竹年画多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艳,构成红火艳丽的画面效果。构图讲究对称、饱满,用色上多使用桃红、洋红、黄丹、佛青、品兰、品绿等颜色,深色配浅色,浓艳配淡色。分为“红货”和“黑货”,“红货”指色彩鲜艳的年画,“黑货”指用墨色拓印出来的木版拓印年画作品,多为历史故事题材年画。其中最为有趣、有代表性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 人们一直把绵竹年画作为门神,只有在春节时分, 才会贴在大门上。而如今已经逐渐作为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装饰品、收藏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1.2绵竹年画的历史足迹和发展历程
绵竹年画起源于宋代,盛于明清。绵竹年当地自古盛产竹纸,绵竹艺人多精于绘画、木工雕刻等,加速了绵竹年画的发展。绵竹年画不仅传承了唐代年画的手工绘制技法,还传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宋代出现一种“粉筏纸”,质地细腻、不变色、不脱层,深受民众欢迎。宋代的绵竹有大量民间画坊开始制作年画,每年春节前在成都的年画市集上售卖。绵竹除了生产年画,也生产案子、门画、拓片、斗方、杂条、屏堂等,生产数量多达一千二百多万幅,销往四川周边省市。
到明代时,绵竹年画已经发展的日趋成熟,四川省内各地可见绵竹年画。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达到顶峰时期,生产规模宏大,年画作坊多达上百家。还成立了年画行“伏羲会”。清代后期,绵竹有了专门销售年画的市场南华宫、城中北河坝和清道乡。
1.3小结
绵竹年画在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名家画师。绵竹年画的发展也得益于绵竹造纸业的蓬勃发展。郭沫若评价绵竹年画“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冯骥才赞誉绵竹年画“土中大艺术,纸上剑南春”。
2.绵竹年画《迎春图》概述
2.1绵竹年画《迎春图》黄瑞鹄简介
黄瑞鹄,字宗翼,是四川绵竹县城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从小学习绘画,但是家境贫寒,没有经过正统的绘画训练。他在在文人画行业里失意,但是在年画行业却倍受年画商的青睐。他是传统的四川绵竹年画传人之一,他十分擅长人物画,他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能够将生活的有趣情节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他的画中。
2.2绵竹年画《迎春图》画面内容分析
清代末年光绪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04年,民间画师黄瑞鹄创作了《迎春图》,它被称为“四川的清明上河图”,现珍藏于中国四川绵竹市博物馆。《迎春图》以线描勾勒为主,场景是基本写实的,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生动逼真。所有的画面细节都是从生活中提取的元素,整幅画充满了浓厚的市井氛围,《迎春图》堪称是他的最佳代表作。
民間画师黄瑞鹄虽然不受文人的青睐,但是在年画行业非常的受欢迎。年画中共描绘了460余个不同样貌、不同穿着的人物形象和多姿多彩的民间庆祝活动,表演“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跷”、“喜打春牛”等传统民俗节目。这幅情景年画生动详细的描绘了人们向往和平、迎接新岁、纳福履吉的希望和憧憬。
绵竹年画《迎春图》画面主要内容表现了前面由仪仗队开道,后面紧跟着身着清代朝服的坐在彩色轿子上的绵竹县令,十分威风地走出城门。在县令的前方的队伍中,有的人扮成春官,手举“春牌”骑着一头灰色的牛前行,还有的人扮成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的形象,伴随在县令两旁。县令的身后是庞大的游春队伍,首先看到的是一组组戏曲人物形象,表演的全部是川剧的经典曲目。紧随其后的是每逢喜庆节日都会出现的舞龙表演,接着是惟妙惟肖的八仙人物的形象。路旁的行人伸长了脖子,兴致勃勃地观看迎春队伍。绵竹年画《迎春图》的结尾,用一棵树隔成两个场景,右边表现的是报春的场景,立春的前几天,会有人手拿小锣、竹板,一边敲击着,一边唱赞美春天的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吉祥寓意的《春牛图》,收到《春牛图》的人家或许会回赠几个小钱表示谢意,以此称为报春。绵竹年画《迎春图》的结尾树的左边是打春情景,打春就是立春的俗称,是春回大地的节气。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打春的情景是迎春队伍将祭祀用的纸春牛供到祭桌上,在立春的第二天方可将纸扎的春牛给打破。春牛被纸扎到小牛和五谷杂粮填满肚子,打破后会全部掉出来。寓意劝农夫春耕和祈求来年丰收、风调雨顺,来年五谷丰登的意思。《迎春图》上没有款识,但是画面中春牛、芒神的颜色和画中的执事牌已经充分表明了绘画的季节、地点和年代特征。
2.3绵竹年画《迎春图》的制作工艺
绵竹年画从手工艺制作的不同形式上分为雕版年画、工笔年画和创新型年画。制作中会使用到小木槌、刻刀、铲子等工具,刻刀分为平口、斜口、尖口的。印画工具有趟子、棕刷、拓子。绵竹年画的雕版大多是用梨木板做成的。绘画工具有笔和花戳子,画笔有羊毫一字纹的兔毫、扁平的鸳鸯笔,主要颜色有黄丹、佛青、品红、品绿。起稿时使用熟宣,画笔使用兔毫,画稿时强调“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画稿完成后,使用白乳胶加水,用小排刷蘸取白乳胶均匀涂刷在梨木板上,将稿子粘贴在梨木板上。待纸张干透,使用刻刀开始刻板,一刀必须从一个起点刻到一笔画的终点,刻纹的深浅要一致,刻出的底纹要均匀平滑,多为阳刻。上墨前,使用白乳胶加墨调匀加热,使用棕刷蘸墨在雕版上由上到下、从左到右、反复多变刷墨。印制时将纸平铺到木版上,用棕毛刷从左至右、从上往下平抹。将线条完全平印上去,放置阴干,即可手工彩绘。彩绘前,调好颜料,在空白纸上试色,确定好颜色的深浅再往线稿上着色。着色顺序为“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着色后使用赭红勾勒脸型,成为“开脸”用羊毫蘸取黑色勾画眼睛、眉毛,用中粗笔,使用品红勾画衣服褶皱的轮廓,成为“拉折子”。突出花边叫“画花粉子”。用白色勾勒浅色花纹,叫“明展明挂”。用花戳子盖上金色颜料,直接印在人物的衣服上叫“印金”。
2.4小结
绵竹年画《迎春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清代四川绵竹地区的人们的迎春场景,也表现出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人们对立春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绵竹地区民俗、地理特征与绵竹年画《迎春图》存世的关系
3.1绵竹地区的民俗
绵竹被称为“川西明珠”,因为绵竹年画而闻名,每到春节,绵竹年画为此地增加了浓浓的年味。在正月之前,每家每户便开始张罗着购置必备年货、写春联贴春联、在大门上贴门神等。绵竹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霎时间传统中国年的味道就扑面而来。四川绵竹和其他地区一样,每逢春节绵竹都会举行热闹的街头迎春演出,演出的节目完全可以从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找到历史原型。
3.2绵竹地区的地理特征
四川绵竹位于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北部,绵竹生产一种特殊的竹子“绵竹”,绵竹的地名也由此而来。竹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造纸原料,故绵竹的造纸业在历史上是非常发达的。在清代嘉庆年间,绵竹的年画产业达到鼎盛,专业的年画作坊达到了三百家以上,专门的年画从业人员有一千多名。一年至少生产几千万对门神画。
3.3绵竹年画《迎春图》存世的原因分析
人们对于年画的需求依然是比较旺盛的,乡镇居民更加偏爱购买年画。首先,乡镇的房屋大门的平均高度会在2-3米,大门高会显得气派。很多老年人还遵循着“将军守门辟邪”的风俗,门神、灶王、土地神等传统年画是每家必备,表现年年有余、花开富贵、金玉满堂、麒麟送子等主题的年画深受人民欢迎。
3.4小结
农耕文明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都依赖自然,因此充满了对自然与鬼神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版画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最主要的图像传播形式。年画把版画与年相结合,使得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幸福祈愿在一年中最重要的的春节时刻可以得到最重要的表達。
4.总结
年画普及的范围非常广,这要得益于版画和年画结合的技术手段。在一定时期,人民和市场的需求,使得年画得以广泛传播。年画的精美程度在清朝末年达到顶峰,这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年画经过不断的发展,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都得到了体现。“人文精神”是通过年画,表达出人民的美好祈愿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毛晓莹.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C-E Translation of Sich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xt[D]. 2009.
[2]黄燕. 朱仙镇、杨柳青、绵竹三地木版年画色彩特征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07.
[3]李文凤. 凤翔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比较与创新研究[D]. 2011.
[4]邓斌. 从《迎春图》探清代四川绵竹的民风民俗[J]. 兰台世界, 2014(05):148-149.
[5]李晓军, 任运伟, 朱洪端. 西成高铁背景下德阳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 当代旅游, 2017, 000(009):57-58.
[6]郝远. 中国民间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天津工业大学, 2008.
[7]吴丹. 绵竹年画的创新与文化产业[J]. 装饰, 2011(0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