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
我的手机里有一个软件,叫作“一个”。它的作用正如它的名字,每天都有一段哲理或是一篇妙文,但只有一个。它的创始人韩寒说:“我们或许并不需要潮水般铺天盖地的信息,一日一个,够了。”
因为一个,所以精,所以妙,所以引人深思,所以足矣。当鼠标的咔嚓声轻而易举地换来浩瀚如海的信息时,你的眼睛在蓝光下走马观花,你手指的速度超越着大脑的运行,你一目十行,你浅尝辄止。你知道得太多了,于是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回味。日复一日而又年复一年,大脑不再是大脑,变成了包裹着神经与血肉的移动硬盘。
自然,信息时代的来临需要我们以一颗更包容的心去接受这个世界,接受更多关于这个蔚蓝色星球上发生的一切。井底之蛙会被时代洪流永远地压在井底,我们需要知道,需要抓住这洪流之上的一片木帆。可是,朋友,你究竟都知道些什么呢?
一部红楼,十载批阅;一个讲坛,三期完结。我们只知道宝黛的爱情悲剧与凤姐的八面玲珑,可是更多的呢?我们没有在寂静中感悟每一段文字背后的精妙悸动,而只是在一个发光的机器前“被”充斥着红楼信息。表面上,我们好像知道了很多;可实际上,宝黛已不再是鲜活的形象,而只是冰冷的姓名。这是《红楼梦》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这个世界很大,貝壳太多,你捡不完所有的贝壳。但你可以别走得那么急促,在细细欣赏中捡起你心爱的那一颗。也许它并不十全十美,但也一定不会粗劣简陋。
早在20世纪,爱因斯坦就发出“我们迈入笨蛋时代了吗”的叩问。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能不能知道得少一点儿、精一点儿,一日一个,足矣。
半部《论语》便能治天下,细水长流自会润一颗慧心。朋友,停住你飞动的手指吧,当一个百站不倒的活体百科书固然很美妙,但做一个心守一卷古籍、一日只知一个的淡人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
如何无忧?不争。
如何无愁?心和。
如何守心?一个。
考场点评
本文开篇抛出的名为“一个”的软件可谓绝妙,真乃“亏他想得出来”。它既直击主旨,又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知泛则识浅,知专方见卓”的论述,从而使全文始于“一”,深于“一”,收于“一”,“一”脉贯通。而“这是《红楼梦》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之论、“贝壳”之喻、爱因斯坦之言,更使本文染上了杂文的辛辣之味,让人读之既酣畅,又够味。
(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