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2019-08-14 02:23王忠芹
读天下 2019年22期
关键词:宝黛红楼梦

摘 要:说明宝黛参禅的思想情感背景,解说宝玉、黛玉参悟感情禅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境界,启发我们现代人通过“参禅”式的抽象理性思考提升人生境界以至可望塑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宝黛;参悟;感情禅机;现代启示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宝钗过生日,宴席上大家点小戏看,凤姐说那个小旦装扮起来很像一个人,宝钗、宝玉知道都不肯说出来,快人快语的湘云说像黛玉,宝玉递眼色不让她说,怕惹恼黛玉,殃及她自身。结果,湘云和黛玉皆不领情,反过来都恼他。宝玉细想自己此时的处境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中说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的境况,即,人因有才、物因有用皆不免于祸。自己在湘云和黛玉间极力调停,反遭两处“贬谤”,想来真是无趣。兼之此前,他听宝钗给他念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出戏中《寄生草》一支的曲词:“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被孤孤单单、无牵无挂、英雄末路的鲁智深那种满腔悲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深深感染。觉得此时自己真正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禁大哭起来,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他开始参禅。

宝玉“爱博而心劳”(鲁迅语),他除了对黛玉的爱情外,对大观园中的钗、湘等一干女孩子都有关爱之情,女孩子们也欣然接受,并且同等回馈给他。问题是,彼此不能时时处处表情达意都恰当,矛盾纠结也就时常发生。这群少男少女用情是真诚的,有时还有点儿争锋的意味,他们诚心诚意地关爱对方,也想从对方的心意中感受到等量关爱,一旦觉得不遂心,豪爽如湘云也会赌气立刻要走。宝玉陷溺在这样的情感纠葛中,有些承受不住,就想从中解脱,而“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戏词给了他参悟情感真禅的契机。“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说宝、黛、钗、湘之间的感情纠葛:他们彼此都想从对方心中和表情达意中印证对方对自己的感情,结果觉得彼此感情并不坚固。这是参悟感情禅机的第一步,处在禅宗的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即刻意寻禅而未得。“芳”代表禅理,“落叶”是色界的一切,“禅”就在其中,只因心不明,即使“禅”就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宝玉已悟出“无证即证”——无求于身外,不去证验才是证得感情真禅的开始。他觉得和黛、钗、湘等这样从彼此的心中、表情达意中印证对方对自己的感情是麻烦频频的,而且这些麻烦消除起来很是劳心费神。因为,一个人时时刻刻掌控自己的心意都难以做到,更何况是向对方心意中去求证。他觉得消除感情苦恼的办法不是向外求证,而是从自己内心求解脱。这说明宝玉找到了参悟感情真禅的初步方法,但仍处在刻意寻禅的禅宗第一境界中。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宝玉认为,有情感就有对情感的证验,当证验的对象情感都归空后,也就无可证验,由此脱离了情感的困扰,即可止步歇息。这也正应了禅宗的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心中有了“空”,逐渐淡出“人”“我”,但眼中、心中“水流花开”的色界仍在。这是一个似已参悟禅机而实际尚未悟得的阶段,而宝玉已满足,就踯躅不前了。

黛玉看了说,“还未尽善。”就续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连情感归空无可证验从而舒心歇息的欲望都不要有,才算了悟禅机,达到空无纯明之境,而这也正好与禅宗的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相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境界是“无相”的“一”境界,是瞬间永恒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空”是亘古不变的永恒存在,清风、明月只是“空”生出的短暂幻象。宇宙都本不存在,大爆炸后才诞生,经过137亿多年的漫长演化,从无到有;从基本粒子到原子、分子的形成,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形成,到恒星太阳、行星地球、卫星月亮的形成。地球上,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形成;从低级的植物到高级的动物,到拥有意识、精神、灵魂的人的形成。但是从哈勃这样的空间望远镜中看到的宇宙大天,日、月、星辰,甚至庞大的星系、星云、星际物质,都如同繁星点点,占了宇宙的极少部分,而宇宙的极大部分(目前科学能探索观察到的)都是老子《道德经》中描述的那种“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的恍恍惚惚、似有若无的状态,即空茫一片。所以,宇宙的根本是空,相对于这样的宇宙大天,人感觉到的时不时刮过的风,人看成永恒不变的月亮都是倏忽即逝的东西,都是“一朝风月”而已,更何况一生短暂的人及其情感。

十三、四岁的黛玉、宝玉就在日常生活中参禅,了悟情感真谛。初读震撼诧异,继而为自己此生过得糊涂惶惑寻找借口,人家宝黛前世本就是仙人,凡人如我又如何企及呢?沉思之后,却另有感悟:生活中事事物物、时时处处无不充斥着禅机,只是人们不愿、不能,也许是不屑去做仔细地观察、细致地分析、艰涩地领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得过且过的想法让人永远不知不觉,浑浑噩噩过一生,这样的人生,意义几何?

据说,唐代的皇子、皇女少年时,都要到道观里过一段道士、道姑的生活,这于他们的一生都将受用无穷。“参禅”,绝不是消极避世,也绝不是只归属于信仰宗教的一群人的必修课。宇宙是神秘浩瀚的,地球是厚德载物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摇曳多姿的,“参禅”,让人在修行中内省,在内省中返璞归真,在返璞归真中了悟人生的真谛、社会的法则、宇宙的本原,再居高临下俯瞰世事人生,就会洞若观火、察知毫末、了了常明,即已体道、悟道,然后依道而行,就会清清明明从这世间走过,若果人人如此,当下世界就是佛国,又何必孜孜以求那有些渺茫的西方极乐世界呢?!

附注:

本文90%為个人观点,故无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王忠芹,辽宁省鞍山市,鞍钢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党校)。

猜你喜欢
宝黛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一个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解读三毛的“宝黛”情结
一样的“红楼”,不一样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