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艳杰 李梦阳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研究
尚艳杰李梦阳*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15003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规范化的诊断和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法、Fugly-Meyer评分法、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法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对照组采用MOTOmed重复性训练进行治疗。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后痉挛偏瘫状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状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y-Meyer评分和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能够明显降低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针刺MOTOmed训练中风偏瘫痉挛
在我国,随着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风已经成为病死率仅次于心脏病和肿瘤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中风患者大约78%~88%可以生存下来,但大多数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约占80%[1]。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偏瘫患者存在的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中风偏瘫痉挛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药物巴氯芬、肉毒杆菌毒素以及其他镇定药物对痉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临床副作用较大,作用仅维持数月,且对病人的运动功能或每天生活活动的改进无明显影响,疗效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若病情长期不愈,将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与痛苦,现笔者将近一年临床观察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所取得的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1纳入标准
(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中风病的诊断标准[2];
(2)经CT或MRI证实,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对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3];
(3)年龄45岁以上,70岁以下,男女均可;
(4)病程在2周~4个月之间;
(5)意识清楚或仅轻度意识障碍,病情基本稳定,有肢体痉挛偏瘫;
1.2排除标准
(1)虽有中风,但无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患者;
(2)中风后重度认知障碍者合并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及精神病患者;
(3)近期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者;
(4)中风病发病时间小于2周或大于4个月者;
(5)年龄45岁以下,70以上的患者;
(6)意识不清、昏迷、不配合治疗者。
1.3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60例)均来自于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遵从随机分配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治疗组: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刺激运动组,2.对照组:MOTOmed重复性训练组,每组各30例。其中年龄最小的45岁,最大的70岁,平均55.9±6.05岁,病程均大于2周少于4个月。经t检验,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2.1治疗组
针刺结合重复性训练组
2.1.1针刺取穴头穴:百会透曲鬓、前顶透悬颅、四神聪+患侧运动区、感觉区,上肢:肩髃、手三里、合谷、外关+上肢运动点1、2、3,运动点1:后上臂肱骨内侧缘中点(腋后纹头下3寸,肱骨内侧缘),
运动点2:后上臂肱骨外侧缘中点下0.5寸(腋后纹头下3.5,肱骨内侧缘),
运动点3:后上臂肱骨外侧缘下1/4(肘后纹头肱骨外侧髁上2寸,肱骨外侧缘),下肢:足三里、阳陵泉、环跳、风市+下肢运动点4、5、6、7,运动点4:后大腿股骨内侧缘1/4(臀横纹下4寸,股骨内侧缘),
运动点5:后大腿股骨内侧缘上1/4(臀横纹下4寸,股骨内侧缘,4点向内侧旁开0.5寸),
运动点6:后大腿后大腿股骨内侧缘上1/5(臀横纹下3寸,股骨内侧缘),
运动点7:后大腿后大腿股骨内侧缘上中点(臀横纹下7寸,股骨内侧缘),
根据患者痉挛状态及部位随症加减、配伍穴位,如患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取曲泽,腕部配取大陵,膝部配取曲泉,踝部配取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如言语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4]。
2.1.2针刺操作单纯针刺,以上诸穴得气后留针4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次行针60s。两周为l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2.1.3MOTOmed重复性训练采用德国RECK公司生产的MOTOmedviva2型智能训练器械,让患者主动的做循环训练。训练方法分三步:
患者坐于椅子上,面对MOTOmed显示屏,向前做上肢及下肢环转运动,各30min/d,6d/w,训练2w。
(2)15min向前的上肢环转运动、15min向后运动及30min下肢向前运动2w。
(3)重复第一步训练2w。训练过程中对每个训练者进行检测。
2.2对照组
MOTOmed重复性训练组
采用德国RECK公司生产的MOTOmedviva2型智能训练器械做重复性训练,操作同治疗组。
Ashworth评分法:参考《改良Ashworth量表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情况进行量化评分,0级:无肌张力增加,1分;1级:轻微增加,表现为在抓握中被动屈或伸至最后有小阻力,2分;1+级:轻微增加,表现为在抓握至一半ROM以上有轻微阻力增加,3分;2级:肌张力在大部分ROM中有较大阻力增加,但肢体被动活动容易,4分;3级: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活动困难,5分;4级:受累部分肢体强直性屈曲或伸直,6分。以肌张力恢复到正常为治愈;降低2级或以上为显效;降低1级为有效;无变化或增加为无效。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法:参考《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量化评分,总分为45分,记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以尼莫地平法进行运算,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100%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为无变化。
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参考《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的Fugly-Meyer运动功能进行量化评分,共50项评定项,最高总积分为100分,0-49分表示患肢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表示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表示患肢中等运动障碍;96-99分表示患肢轻度运动障碍。以尼莫地平法进行运算,减分率大于60%为显效,减分率20%以上60%以下为有效,减分率小于20%为无效。
Barthel指数计分法: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来测定日常生活能力,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量化评分,认定表包括10项指标(大、小便、吃饭、修饰、用厕、穿衣。转移、活动(步行)、上下楼、洗澡)。Barthel指数计分法将ADL能力分为3级:大于60分者为良,少依赖;61~41分为中,有功能障碍,依赖明显;小于40分者为差,完全依赖。
尼莫地平法:即减分率=[(治疗前量表评分-治疗后量表评分)/治疗前量表评分]×100%。
4.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评分比较(±s,分)
痉挛程度评 定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 愈2.25±0.431.00±0.002.67±0.471.00±0.00显 效5.06±0.752.44±0.704.33±0.752.33±0.75有 效4.00±0.823.00±0.824.70±1.423.70±1.42无 效5.14±1.365.14±1.365.64±0.485.64±0.48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痉挛状态评分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的痉挛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比较表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定比较由表4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定比较表
4.5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比较
由表5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的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描述散在见于相关病症中,如“腰似折”“髀不可以屈”“腘如结”“臂肘拘挛”“腘挛”“项筋急”;《灵枢•癫狂》:“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灵枢•筋脉》:“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素问•调经论》:“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等等;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了此种痉挛状态的出现是由于中风所致,但缺乏对本症相近的论述。随着疾病发生率的提高,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日渐成熟。如明代的《明家杂著•问答》曰:“左手臂挛缩不能伸举,手指挛缩,兼备重坠,有似筋牵引作痛,伸缩间骨节处筋作痛,左手大指中指常欲反张难屈.....便牵动手足之病”,形象细致的描述了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出现痉挛是因为高级中枢丧失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脊髓)控制下的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在治疗中首选中枢性解痉药和外周性解痉药,代表药物为巴氯芬和A型肉毒素,临床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仅有短期疗效,长期效果不佳,且副作用明显,对后期恢复意义不大[5]。本研究在治疗上以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为主,针刺主要采用头穴透刺,百会与前顶同属督脉,不仅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与其他奇经也有密切联系,再经透刺,复及阳跷与阳维脉,使一身左右之阴阳趋于平衡;曲鬓、悬颅属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百会透曲鬓,前顶透悬颅,可使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相互协调[6]。在经络方面从少阳、太阳、督脉、阳维、阴维论治,在脏腑方面则从肝、肾及脾胃论治。多以养阴柔筋,活血通络为法,通过整体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最终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目的。
近年来研究表明,MOTOmed重复性训练可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病情,增强肌力,减少肌肉萎缩,提高下肢灵活度,促进下肢肌力恢复,保持改善关节活动能力,防止制动并发症发生[7]。国外有学者对MOTOmed训练疗效研究后发现,MOTOmed踏车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同时对患者心理、肢体活动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均有积极影响作用。针刺头穴选取百会、前顶、四神聪,通过取相应头部刺激区的穴位,刺激大脑皮质脑干束,反射性刺激延髓麻痹部位,并能迅速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促进损伤部位的血流量增加。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具有疗效高、见效快、无副作用等优点,能明显的改善异常的肌张力,有较好的抗痉挛作用[8]。通过此临床观察证明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能有效的降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显著的疗效。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388-39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报,1996,19(1):57-59.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张汉梁.不同取穴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1):735-738
[5]赵萍,龚玲,孙萍.巴氯芬对脑血管病康复期疗效观察(附20例报告)[J].现代康复,1998;2(5):514—515
[6]包向阳,于致顺.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对偏瘫病人痛阈的影响.[J].中国针灸,1984,(5):27-29
[7]万新炉,高春华,叶正茂,等.MOTOmed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7):503-504
[8]张文生,邹忆怀.中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0;21(12):723-724
(2016-02-2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