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语文素质教育

2016-11-21 13:30杨吉琳郭祎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课程标准

杨吉琳++郭祎

【摘要】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专家及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自古以来,闭门造车只能固步自封,而且过去大多数专家学者是从教授者的角度进行改革的,较少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这就悖离了当今世界的教育改革趋势——关注学生的发展。使语文教育改革难以形成质的突破,达到质的飞跃。为了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交流与整合的条件下,借助他山之石,对我国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人本主义 教育思想 语文素质教育 课程标准 人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6-03

【Abstract】For many years, the language education always has fewer the phenomenon, has the problem in view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language educates the expert and the language educator devotes positively to the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has obtained certain result.But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divorces oneself from reality only can be conservative and complacent, moreover the past majority experts were carry on the reform from professor's angle, little considered takes study main body the student, this disobeys to the world education reform tendency - - has paid attention to student's development now.Causes the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to form the archery target breakthrough with difficulty, achieves the qualitative leap.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education quality, enhances student'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comprehensively, achieved the trained new talented person's goal, we have the necessity in the worldwide scale education exchange and under the conformity condition, with the aid of the learning from others, carries on the reform to our country's language education, constructs the new languag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system.

【Key word】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Languag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Curriculum standard; User friendly development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语文教学的时数与教学收效之间不成正比的矛盾。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专家及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改革,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在当代西方的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倡导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型的人,更多地关注“人”的教育观念,这代表了人们对未来教育重视人性、重视情感的、重视创新意识的再度审视。也符合我国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观。人性化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我们能否将其看作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思想对我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否有切实的借鉴意义?这是本文将讨论的问题。

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精神危机的背景下,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注重“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试图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潜能的发展和价值。其思想核心是关注人性,注重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和完整人格的人,培养人的创造性,在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达到教育目标。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即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活动的,这种整体性首先表现为知情活动的合二为一。他对传统教育抨击得最为激烈的一点,正是传统学校极度忽视学生的情感要求,一味片面地进行理智的训练。罗杰斯对人的情感活动十分重视,他认为,“人类内心的机体感在不断铺就一条有利于变化的道路”。[1]对人来说,情感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罗杰斯强调教学中师生在交流时要达到情感的共鸣。而且罗杰斯还认为语言是表达感情的工具,他重视语言的“物质外壳”,如语音、语调。罗杰斯指出,听他人讲话,不仅会产生一种因为同他人接触而产生的心理满足,因为充实自己生活而产生的心理满足,而且,在真正地倾听某人时,有另外一种特殊的满足:“它象是倾听天堂的音乐,因为在这个人的直接语词之外,不管那种语词是什么,都还存在一种通性。”[2]这种通性,就是人的感情交流,或者说是心灵的交流,它使人际之间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人的培养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外在条件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不能用固定不变的同一模式来教化所有的人。因为教育不是把所有的人培养成同一类型的人,而是要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完整人格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所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实际运用当中具有科学性,在实现教育目标上具有可行性。

二、语文素质教育中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指导和点拨,在这样的教学关系中,它提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素质教育强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师情感的投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语文科的内容里,包含着思想感情色彩,包含着伦理道德,包含着德育与美育思想,这些特有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首先应是情感教学。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对情感教育投入不足,而语文素质教育要求唤醒沉睡多年的情感交流。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作者用情构思出来的,决不是一个个枯燥的抽象的文字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达到师、生及作品三者的情感共鸣,教学才可能获得成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正是语文素质教育所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是语文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构建具有人本精神的语文素质教育新体系

课程、教材、教法是语文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也应该由这三方面入手。

1.语文课程新体系。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完整人格及创造力的培养。语文素质教育对这一点也极为重视,在课程的设置上力求完善对学生道德意识、审美意识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创造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学习者的需要,要求课程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3]传统语文课程,有固定的大纲及课时安排,严格的记分标准和单一的考试制度,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本性和潜能的不断实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设置应把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生长过程有机联系起来,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教学的内容(学科、活动等),进程、时限、大纲和教材,还涉及到学校中适于学生成长的一切环境,注重促进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和潜能的实现。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突破,通过这种课程设置,让我们看到了人本主义的课程理论对构建语文素质教育新体系的影响。

现代教育理论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正规课程,是“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官方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所要掌握的文化要素”。[4]隐性课程就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5]。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课程并非只考虑狭义上的学校正规课程,不是只注重学校开设的一系列学科或课程,而是把视野扩大,延伸到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6]。这些观点,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只重视显性课程,即重视课堂语文教育,忽视隐性课程即学校中适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环境因素这种问题,突出强调了人性化的教育观。

2.语文教材新体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发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也要本着这个精神,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编者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存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母语文化的传承,激发青少年热爱母语文化的心理,也要考虑青少年心理接受力,本着激趣原则,唤醒青少年学习母语的兴趣;还要考虑时代特色。同时,在课后训练的编排中,要合理设计问题,要既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教材是课程体系的载体。教材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完成,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几经变化,顾振彪在《全国解放后中学语文课本的演变》一文中指出了语文教材编写的发展阶段:“过去,由于认识不明确,语文教材的编写走了曲折的道路。教学目的任务从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到偏重文学和汉语教育,又到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再到偏重语文教育,到现在兼顾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从综合型到文学、汉语的分编型,又恢复到综合型,同时阅读、写作的分编型并存。课文编排从不分单元到按思想内容组织单元,发展到主要按文体组织单元,或者按照多种多样方式组织单元。”

但是教材的发展演变无论经过多大的变动,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即教材的编选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标准中,对于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例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等等,这些建议,基本上是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特别强调教材对学生的作用,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目标。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材建设上的充分体现。

3.语文教学新体系。人本主义思想的教学过程,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情感教育。罗杰斯特别强调情感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可依赖的存在方式为学生所接受。首先要让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积极敞开,并且按照学生的本来面目,无条件地接受、理解和尊重学生。罗杰斯还列出了关于成功的帮助关系过程的公式:真诚+同情+无条件的主动关系=成功。成功的帮助关系的衡量标准,就是要使当事者的一方或双方有效地利用内在的资源,促使人的潜能得到实现,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的媒介,就是通过教育者的真诚、同情和主动关心,来促使受教育者开放经验,教育者应该让自己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灌输知识的重要性。通常的教学法为讲授法,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思想强调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在课堂上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发扬民主,进行情感教学。例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她的教学特色,概括起来说就是情感教学。她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与学生思想情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有它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在语文水平上获得提高。”[6]于漪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情感教育观。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方面,也全面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例如:(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等等。每种建议都详实具体,处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实我国古代即有启发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等社会原因的影响,这些思想成了历史的回忆。语文课变成知识传授课,教师只把作为考试内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利益,致使教师不能够进一步发挥语文教育的优势。这样做的结果不外是两点:一是培养出了会考试的书呆子,二是大多数学生对本来充满情趣的、充满人性的语文产生反感。这种语文教学状况必须进行改革。

综上所述,构建新的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应充分借鉴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在语文课程、教材、教法方面注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将理性与非理性教育有效结合,方能产生关注学生本身,培养有创造力和完整人格的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上至国家,下至普通教师,都充分地认识到了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语文教育,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核心,为努力实现国民整体素养的提高而做出自己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2]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6-28.

[3] [4] [5]张斌贤,丛立新.高屋建瓴[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143-152.

[6]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6-7.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