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动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16-11-19 08:41舒义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4期
关键词:科技活动拓展性课程课程构建

舒义平

【摘 要】 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时期是培养人生兴趣和情趣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的关键性时期。小学科技活动是培养这些核心素养的关键性载体。可通过顶层设计,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设置灵活、开放的课程内容,形成良性运作的课程实施机制,从而构建一条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 科技活动 课程构建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充满好奇心、童真性与好动性的时期,更是培养人生兴趣和情趣的最佳时期,在这一人生的关键时期,播撒创新、创造的种子至关重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设拓展性课程,优化学校课程结构,转变育人模式。科技活动课程无疑是培养儿童科学、创新素养的最佳载体。为此,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途径。

一、课程的设计:从“活动”到“教育”

(一)制定课程目标,明晰建设理念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建构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校科技活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的连贯一致发展。为此,我们将课程目标定位为: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有独立思想、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终身学习者,有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社会参与者。

课程建设体现四个原则:一是基础性,重在学习科技创新的基础知、基本技能、基本的态度价值观;二是整合性,系统整合,避免各自为政、碎片管理;三是多样性,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多元发展;四是生长性,突出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可持续性发展。落实到低中高年段,形成具体目标(见表1)。

(二)设置课程内容,架构教学体系

1.三类:知识拓展类、技能开发类、研究提升类

知识拓展类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用于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技能开发类,主要是对学生专项能力进行训练,掌握创新策略;研究提升类主要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升探究能力。

2.三段:基础普及阶段、拓展训练阶段、探究发展阶段

低段开展科普性主题活动,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创新意识。中段倚重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高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用科学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三育:劳技教育、科技教育、创造教育

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以科技教育STS理论为指导,让学生投身科学实践,培养科学素养。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重点在“劳技创新”,培养具备创新素养的普通劳动者。

二、课程的实施:从“单一”到“综合”

(一)统筹整合,推进学科教育课程

1.基础性学习课程

(1)提倡创造教育渗透课

倡导创新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三性”教学总策略,即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交给主动学习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精细观察、动手实践、究根问底),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善思、好问),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智的发展。

(2)开设创造教育活动课

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低年级着重进行创造品质的启蒙教育和思维的流畅性训练;中年级着重进行想象力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高年级转为“发散与灵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创造技法活动课。低年级以和田路小学“12创造技法”为训练点,从生活中的小问题异想天开;中年级以“主体附加创造法”指导学生改变原有、发展求异、掌握简单的创造技法;高年级以“纵横联想创造法”“异类组合创造法”等为基本训练技法,掌握多种技法的实践运用。

2.综合性学习课程

主题实践型。为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进行感知,以形成对事物新的认知。如一年级进行“我爱动(植)物”的主题教学,将种植一株花的体验活动纳入教学时间内。

综合研究型。针对各科教材中重复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教学。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买菜》让学生提着篮子走进菜场,在学买菜的同时,将数学课中元、角、分的知识教学运用到生活中。

网络学习型。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围绕一定的主题,如“人类与水资源”“海洋”等,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分层递进,搭建活动课程

1.普及活动课程

将科技节、科普日、科技“五小”展示等活动按其目标、内容、形态确定课型和课时,将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提升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以提高教育效果。

2.社团活动课程

遵循普及与提高的思路,开设相对更专业、更个性化的社团课程,规范活动。如环保课程开展节约能源、预报酸雨等系列活动;生物课程开展生物小实验等;创造课程搞创造小发明,培养创新能力。

3.竞赛活动课程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和竞争意识,每学期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有助于巩固发展学生的科技兴趣。构建全国、省、市、县、校竞赛“四位一体”的竞赛课程,实现大型科技竞赛届次化、中型科技竞赛社团化、小型科技竞赛活动日常化。主要有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儿信息学竞赛等。

(三)挖掘资源,开拓“第三课堂”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加强。通过少年宫、科技站等校外机构、场所建设校外教育课程,社教结合、整合资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家庭开展科技“五个一”课程(小书架、种养点、科技角、责任岗、科普活动);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进课堂,开设金融理财、服务旅游课程等。

(四)激励协作,建立保障机制

1.全员性的管理机制

制定学校科技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将课程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成立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开设和管理;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指导活动,组织竞赛。

2.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首先,确立多元评价策略:使得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大于科技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掌握大于探索的结果,富有个性的体验大于平凡的说教;其次,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课业成绩、科技争章和社会实践三方面的评分。

3.多元化的硬件机制

校内实践阵地。“一窗”:科技宣传窗;“二台”:校广播台、电视台;“二报”:科技乐园黑板报、科技小报;“三园”:生物园、DIM操作园、科技成果园。营造多维立体的科学教育校园环境。

校外活动阵地。建立 5类活动阵地。观察类:家庭饲养点,标本制作室;劳动类:学农基地,亲子花园;实验类:无土栽培室、暖室;调查参观类:垃圾填埋场、技术园区;宣传类:社区黑板报、电台广播。

(五)多元共享优化师资队伍

1.学科教师的“成长工程”

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教育类书籍、掌握一项科技小技能、上一堂创造教育课、写一篇科技创新教育论文(方案)、跟踪调研一个学生,提高广大教师的科技创新辅导能力。

2.骨干教师的“栋梁工程”

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采取委以重任与具体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家讲座、观摩课、研讨课、成果交流、科研论坛等形式,带动教师参与科技活动。

3.课程辅导员的“红蓝双师工程”

外聘辅导员与本校项目辅导员相结合。聘请有热情、有时间、有专长的家长及校外人士为志愿辅导员,既辅助教师开展工作,形成辅导合力,又提升校外辅导员的辅导能力,提高辅导实效。

科技活动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非一日之功,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发展与构建。通过顶层设计,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设置灵活、开放的课程内容,形成良性运作的课程实施机制,从而构建一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罗玲玲.创造力理论与科技创造力[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2] 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浙江省新昌县青年路小学 312500)

猜你喜欢
科技活动拓展性课程课程构建
“三适连环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我国科技活动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因素及对策建议
以实验探究为切入点的拓展性课程研究
由易到难分层设计 循序渐进系统推进
基于教材增设素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现状研究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黔东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