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小凤
摘 要:本文从新课改出发,分析情境教学法中创设情境的意义,揭示了传统情境教学中教师主导一切的误区,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创设情境的主人。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学习兴趣;教师;学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思想政治课往往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如何扭转这一固定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感情色彩。”情境教学法恰恰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种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广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和采用。
现实中,有些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教学,问题情境过于老旧,与时代、生活脱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过于墨守成规,不能够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资源,总按照自己的预设有条不紊进行,无视学生的随堂反应,给学生留下刻板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事倍功半。
如果能尝试转换师生角色,由学生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自由奔放的氛围中进行问题探究,将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动态、高效生成,让课堂更具活力、更有成效。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让学生讲故事,成为创设情境的主人。
一、以自身经历唤醒情感认知
教育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才。根据新课改“三贴近”理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素材,设置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帮助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中轻松地找到探索新知的路径,架设一座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桥梁,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情感体验的过程自然水到渠成,也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我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消费经验,让学生讲故事。下面截取教学片段: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曾经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消费经历?
李同学:老师,我以前很喜欢一位男明星,会经常去买他代言的某品牌饮料。他也有代言一款电子产品,但是价格太贵了,因为家里不给买,我还为此大闹了一场呢。
同学们顿时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
教师:你觉得自己可能存在什么消费心理?
李同学:主要是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教师: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消费心理?
李同学:我觉得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对的,应该改变。
教师:其他同学赞成他的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发言,很快大家就总结出这两种消费心理的弊端,并辩证分析了从众心理,很好地消化了“盲目从众不可取”这一难点,李同学也在自我剖析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成长。
二、以新闻播报拓宽时政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形势、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课的题中之义。把重大时政热点创设为教学情境,可以摆脱空洞无力的说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内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确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
为此,我在每节课前三分钟安排了一项学生活动——新闻播报。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翻阅《人民日报》《泉州晚报》《晋江经济报》等搜集素材,或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材要求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关,然后将文字、图片、表格、数据、声音、视频等信息制作成一个简单的PPT。
例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一课中,王同学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视频,是关于2013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选举投票的新闻。你可以发现学生的眼神在发亮,这跟平常他们自己在家看新闻的表情完全不一样啊!在新闻播报之后,王同学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①:我国国家主席是通过哪种选举方式产生的?法国总统的选举方式又是哪一种?你觉得哪一种选举方式更好?为什么?问题②:为什么不同国家国家元首的选举方式不同?问题③:怎样正确对待公民的选举权利?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基本上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进行,却又富有层次性、思考性和思辨性,博得了全班学生的满堂喝彩。
这种新闻播报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时政敏感度、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学生又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国内外实际,提高自己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入问题设置和同伴评论,又能让学生更多地融入社会事件,深层次明白其利害关系,使其社会使命感得到增强。
三、以虚拟情境收获真实体验
教学情境既可以是实际情境,也可以是虚拟情境。给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虚拟场景中表演,如小品、辩论等,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更容易掌握知识,引发感悟。我比较喜欢引用成语典故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还可以进行续写,这种方式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尤为好用。
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课中,我想到了“白马非马”这一典故,课前我先让学生做了充分准备。
首先,陈同学搜集了关于“白马非马”的历史典故,并一人分饰三个角色,声情并茂地表演了起来。
旁白(陈同学):六国时,赵人公孙龙善辩。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
关吏(陈同学):马不准过。
公孙龙(陈同学)回答: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
陈同学向全班同学提第一个问题:公孙龙说白马非马,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大部分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认同。
陈同学接着问:从哲学角度看,你认为公孙龙的论断错在什么地方?
学生们略一思索,就能联系到本课知识,指出公孙龙错在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陈同学最后一问:如果你是关吏,你觉得应该如何回击公孙龙才能守住城门?
这一问题很有趣,相当于对故事的改编,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积极发言,气氛热烈。就这样,没有任何说教,却胜似千言万语,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很多故事和诗文都包含丰富的哲理,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化解哲学道理抽象深奥、晦涩难懂的问题,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可谓一举多得。虚拟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节约了教育资源。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笑声、掌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股制胜的力量,唤起学生追求知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丰富而有个性,最终实现知识给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 伟.新闻播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魅力[J].新课程学习,2014,(12).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