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炜
摘 要:小学教育阶段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迅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不断培养班级中的学生个体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学目标,更是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之一。小学阶段中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与生活;价值观
小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的体质等方面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在这一现实教育背景下,我简单地分析了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对其培养策略进行浅谈。
一、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人的生活都是在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完成的。没有价值观指导的生活是没有意义层面的生活,也并不是真正现实意义上的人的生活。价值观直接决定、制约和支配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生活和带有价值意义的各项活动。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1.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依据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出现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充分合理地运用典型案例来全方位地组织并开展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此教学目标必须具备典型性、形象性、开发性的特点。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小学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提问和思考,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逐渐提升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例如,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纸和环保》“保护森林,节约用纸”这一课时,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从森林来以及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调查等活动,认识节约用纸与保护森林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养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并能用实际行动爱护森林、保护森林。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全方位升华班级中学生的思想情感,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这一内容同时也比较符合小学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2.教师需要侧重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当前阶段中,在教师和学生家长普遍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阶段下的学生升学压力日渐增大。这一问题也导致大多数小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依据当前小学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现状,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品德与生活教师喜爱并关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为班级中的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习目标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教学价值是比较显著的。
3.教师需要运用创设学习情境的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师在创设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充分依据教材中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创设适宜学生进行学习的场景,进一步引发班级中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促使班級中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时,可以带领班级中的学生欣赏无声的音乐会。录像(无声)并询问班级中的学生“你欣赏到什么?”学生回答:“没有声音。”教师回答:“是啊,听不到美妙的音乐,这短短的几十秒多么令人遗憾啊!然而,就在这片蓝天下,有些人许多年甚至是一辈子都听不到声音,他们是谁呢?”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涉及大量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合理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情境,让班级中的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不断提升正确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文中简单分析了价值观的定义,细致地阐述了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活动中,如何提升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小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史彦华.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4):58.
[2]赵海燕.创设思想品德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J].新课程:下旬,2014(12):134-135.
编辑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