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泛波 丁洲权
摘 要:课堂教育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成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生成性课堂教学已经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广泛关注,而且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的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分析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特点,研究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的积极策略,以此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互动的特点,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推动数学课堂活动的发展。作为生成性教学活动,这一过程主要受到师生以及各种原因的影响,因此需要积极调控这种生成性因素。所以,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进行研究,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进行。
一、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的特点分析
1.多样性
生成性主要是在真实的教学课堂中出现的,而且在师生的活动中比较明显,生成性的资源主要来自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是一种动态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不同,会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不同的感受。例如,学生会突然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或者是课堂中的突发现象等。这都体现了课堂生成问题的多样性,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短暂性
由于课堂生成的时间比较短暂,寄托于动态教学中进行的师生互动等。实际教学中一些精彩的生成常常在学生的一个精彩的回答、简短的辩论或者是学生的一个随意的行为中体现。因此,教师如果积极捕捉到了这一现象,并加以合理利用,就能够对课堂起到调试的作用。
3.教育价值
对于生成性资源来说,本身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教师根据生成的教育价值来选择资源、判断资源等。因此,动态的生成性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对于生成资源并不是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的,其中一些资源有助于教学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等。因此,应该加强对其的开发与利用。
二、小學数学生成性教学的策略分析
1.课前的预设策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做到课前的精心备课,首先要将课上出现的可能情况进行预设。第一,吃透教材,对文本的重难点应该进行生成点的预设,努力找到文本中的三维目标生成点;第二,要对学情进行研究、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生活体验,才能做到很好的预设;第三,还要进行可能的预测,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答案进行预设。其次,重组教学内容的结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预设过程中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个性化的教材得以形成,加强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紧密相连,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有,还要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信息工具的应用,拓宽视野。最后,在教学环节上进行弹性设置。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前将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内容进行合理预设,加强弹性与留白的预设,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经验等,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2.非预设生成的教学策略
(1)积极发挥错误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学生所发生的错误,并且积极针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分析原因。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估算水平,让学生通过估算的方式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
(2)点化归真
针对一些学生会在课堂中提出的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首先,教师要积极正视这种情形,以平和的心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其次,要及时消除学生的歧义。最后,由于学生提出问题以后,老师与学生的思路会出现混乱现象,这时就应该积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调整教学思路,为学生点明学习方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3)以退为进
每个学生主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该积极规避盲从。非预设性的生成信息,主要有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成果,还有一些潜在的数学规律的片面认识等。大多数的学生不能进行正确判断。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规避盲从。最后,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还要学会抛出问题。针对非预设性的生成信息,需要师生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因此要想使老师的失误得以避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问题抛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延长自己的思考时间,又能积极促进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成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以及学生独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加强课堂生动性教学策略的实施,以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丽娜.生成性教学的失范与规范[J].教育科学论坛,2012(9):85-86.
[2]吕敏霞.生成性教学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36-38.
[3]岳润华.让生成性教学点亮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5(12):205-206.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