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6-11-19 15:47成水防
新课程·小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行为习惯小学生

成水防

摘 要: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起点,如若在此阶段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将终身受益。农村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但经济水平、人们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一大部分家长为了家庭生活、孩子教育,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导致不少小孩子沦为留守儿童,不利于农村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个人成长。以“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题,阐述了当今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及形成成因,随即提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举措,旨在引导农村小学生朝着健康优质方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生;行为习惯;表现成因;举措分析

一、当今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及形成成因

1.具体表现

据笔者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小学生主流习惯相对来说还算良好,即使有一些小毛病,也能很快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消除,但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太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做人的基本态度与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班级纪律、行动随便;二、三年级学生存在撒谎、欺骗他人的问题,有的学生不爱护公物、不注重公共道德;四、五年级的学生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学生。当然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没有爱心、态度冷漠、无集体荣誉感等等。(2)个人生活习惯。普遍表现为小学生不愿做、不会做家务事,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贪玩、不爱学习,生活作息无规划。(3)人际交往。一部分农村小学生为留守儿童,他们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谈心交流,不少孩子甚至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流;与邻里之间关系冷淡,不肯与邻里亲近;与同学在一起相处不懂礼貌谦让,因小事闹得不愉快。(4)学习习惯。小学生学习过于被动,不爱做作业,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吃苦精神。(5)心理品质。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自卑,有的学生任性急躁、蛮横霸道,很难调控和处理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个别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早恋现象。

2.形成成因

论及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成因,归结起来可分为三方面因素:第一,家庭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长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然而农村地区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也不可避免长期处于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与此同时,农村父母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很难正确地指导和教育孩子,再加上家庭硬性条件不太理想,所以,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社会因素。表现为:(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儿童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少年儿童培养的投入。(3)负面的消费文化对少年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危害。(4)村镇教育缺乏应有的教育职能。第三,教育因素。谈到导致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成因,不得不提教育工作的失误,如应试教育促使师生关系极为紧张,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不当。总而言之,促使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广大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必须努力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以此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举措分析

1.以身传教,充分发扬老师的模范表率作用

从某种层面上讲,模范表率的作用力量巨大,而模范表率作用的心理基础则为模仿,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小学教师就必须以身传教,充分发挥老师的模范表率作用,以此达到既定目标。然而,小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所以小学老师可以紧抓小学生这一特点,由老师先行导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动作与习惯,从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身边和社会上的榜样人物,以他们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作为素材,告知小学生成功的取得离不开自身良好习惯的培养,让他们明确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拓宽路径,丰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渠道

要想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就是要扩展培养路径,努力丰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渠道,加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老师要在课题教学中先行树立强烈培养意识,借助课程教学适时开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组织活动,例如,可针对小学生写作、写日记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针对数学学科的精准性特征增强小学生认真思考、自我反省的能力。其次,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如若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那么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定有益无害,所以老师可尝试带领小学生拜访孤寡老人、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从而进行更好的自我教育;最后,老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导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伤害他人说“对不起”、感谢他人说“谢谢”等等,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入手,极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3.善于指导,引领学生观看有益的节目作品

农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单调乏味,不少学校未设有专门供小学生娱乐玩耍的空间和设施,所以农村小孩子只能在做完作业之后与小伙伴们做游戏,或者看看书和电视节目,这样的课余生活看似没什么危害,但实则存在诸多隐患。书籍、电视节目中蕴含着好的信息、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广大小学老师务必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情趣,引导他们阅读一些好的书刊,观看一些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此外,农村有些地方还存在封建迷信、赌博等违法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只是家长用来消磨无聊时间的工具,但这却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告知小学生封建迷信的偏颇之处,严厉要求学生不可参与其中,坚决制止和防止此种有害现象的出现,杜绝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4.重视教育,兼顾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

第一,要注重家庭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要义,然后由家长引导孩子在接人待物上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行为,待人文明,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此外,还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全面。第二,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力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对具体的行为习惯有严明要求,告诫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启发学生自觉性;另一方面,则运用隐性教育达到既定目标,让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与完善。第三,要加强社会教育,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建立相应组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抑或带领农村小学生走进文明城市,学习多种良好的习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皆兼顾的基础上实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顺利养成。

总而言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易事,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共进,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3(26).

[2]李艳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3]李学权,杨长玲.让良好行为习惯伴随孩子健康成长[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8).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农村地区行为习惯小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