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葵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来熟悉生字,掌握写作技巧与写作风格,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本;阅读兴趣;策略
文本是教学的依托,尤其是语文教学文本,更是学生与知识间的绝对牵引力。文本阅读也因此成为课堂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本阅读,学生能够形成对知识的第一印象,能够建立学习思维线索,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感悟、下意识品味,从而更充分地深入学习探究。因此,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于教学和学生自身学习素养的积累是大有助益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需求、阅读思维感受等方向去进行引导启发。
一、挖掘故事材料,增强阅读欲望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强、思维简单直接的特点,而中规中矩的阅读模式却往往不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首先获得学生的关注,让学生愿意去了解文本,有动力去阅读文本。教师为此要拓展文本材料,有效提升文本对学生的阅读吸引力。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的故事背景、情节分析入手,调动学生浓浓的求知欲,从而愿意因了解而主动阅读,而不是因形式而被动阅读。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选择故事趣味性强,情节富有变化的文本内容,以便“就地取材”,进行更好的牵引拓展,除了文本信息,还要尽量挖掘相关的元素,包括人物、发展、影响等。对于引导方式,教师可以设疑提问,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延伸、感知。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时,教师首先问学生“知道《西游记》吗?知道孙悟空为什么叫‘火眼金睛吗?”不出所料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所知介绍《西游记》故事背景,孙悟空的来历等,成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故事元素让单一、有限的文本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的关注焦点更加集中,令他们有追求、有方向地投入阅读。
二、利用生活情境,牵引阅读思维
文本阅读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距离感,因为书本和现实毕竟还有着不小的差异。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让文本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可以从熟悉的生活感知中理清阅读思维,加深阅读印象。小学生对世界、社会的认识还不深,他们的认知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此,教师应当利用偏好形象化理解的小学生思维特点,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搭建文本阅读的有利平台。教师可以从文本阅读内容中延伸、提取学生关注焦点下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带入文本内容,通过回忆、假设、想象来提升感知,牵引思维,让阅读变得有方向可行,有趣味可探。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切错的苹果》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平常吃水果时为什么不横着切的理由,学生给出了许多答案:横着切开两边不对称很难看,横着切不好用力等。接着教师进一步将学生引进“隔着布满灰尘的玻璃感觉天气是阴沉的,但擦干玻璃世界就晴朗明亮了。”的生活经验中,让学生带着“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清晰思维积极开始阅读。生活情境是学生所熟知的真实生活的浓缩,能够有效化解文本阅读中的抽象面、枯燥面,为学生带来贴近心灵的阅读牵引。
三、拓展审美情感,完善阅读体验
语文学习离不开审美,而情感就是语文审美的最高层次,情感是语言文字的灵魂,渗透情感的阅读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完善、深刻的阅读体验。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关注阅读内容,以了解分析为主,很少激发内心的深切情感,也因而无法真正享受阅读中心灵震动、升华的充实满足感。要想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靠外在牵引是不够的,还需要由内而发,调动内心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之美,体会到情感的精神跨越,从而调整好阅读心态,提升阅读兴趣。在实施中,教师可以组织话题讨论,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点亮情感火花,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借助图像、音乐开启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地震中的父子》时,教师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汶川大地震中的影音资料,有劫后余生的一家人紧紧相拥,也有父母拿着孩子的书包流着泪守候在救援现场,还有父母拼死守护身下的孩子。此外还搭配了最近街头巷尾都在传唱的感人歌曲《父亲》。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下,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无声的关爱、无私的奉献,情感随之自然而升。拥有了情感基础,学生的阅读才更能从文本跨越到思想,才能脱离固定条框,焕发出个性意识,发散出深度兴趣。
阅读是语文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文本阅读兴趣的激发对学生知识吸收效果、课堂学习感悟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多角度审视文本内容,深入性发掘文本关注点、趣味点、思维点,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切合学生认知感受的引导元素来强化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爽.东师附小个性化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集体指导补充模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
[2]赵子志.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