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厌学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11-19 08:41黄楠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4期
关键词:厌学青少年

黄楠

摘 要 重点分析家庭方面对青少年厌学情绪或行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和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厌学;家庭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30-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一项调查统计,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比例中约占到20%,排名首位,而面临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未成年人数约有3000万人。在诸多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中,厌学是最普遍也是最具危险性的问题。2014年,我国在教育上的支出高达4133.55亿元,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及家庭,更是对学生的教育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这一背景下,青少年的厌学依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家庭方面对青少年的厌学展开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研究,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厌学的危害性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不仅会阻碍青少年接受正式教育,同时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极大的危害。

学习成绩下滑 青少年产生厌学心理后,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进而受到来自于家庭以及教师的严厉苛责,从而产生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青少年厌学情绪的加剧。

人际关系紧张 青少年因为学习成绩的下滑,难免会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歧视。在这种消极的氛围中,青少年会更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对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也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厌学青少年,通常并不是由于某些生理或者心理的缺陷,他们有好好学习的决心,却在家庭和教师的苛责声中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不良的学习成绩更加使他们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严重者还会面临退学,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2 青少年厌学的家庭影响因素

青少年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青少年自身认识不足、心理素质不稳定或承受能力较弱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考试制度、家庭及学校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就是他们人生途中的第一位“老师”,并且是终身的老师。如果父母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个体的成长缺失,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分析青少年厌学的具体原因,也必须从家庭这一方面着手。

家长期望值太高,过于关注学生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社会上谋得一份出路,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这种望子成龙的想法虽然是正常的,但是大部分家长高估了自己孩子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期望值过高。他们在学校布置的课程内容之外,还为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爱好班,这些不仅加重了青少年的学习负担,还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压力。有的家长还放弃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学生取得的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心理预期,就会受到父母更加严厉的管教。因此,学生会认为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父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快乐,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就会开始讨厌学习,产生厌学的念头。

父母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子女的思想和性格。有的父母甚至吹捧“读书无用论”,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就是一桩赔本买卖,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教育成本,却没有得到较高的回报,久而久之,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影响了这些家长的言行,同时也造成青少年的厌学心理。还有的家庭,父母出手阔绰,市井气息浓烈,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有势,因而对孩子无限溺爱和放纵,从而使子女在耳濡目染下,形成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不良个性,根本无心向学,甚至会看不起努力学习的学生。

家庭教育环境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导致青少年情感缺失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他曾把儿童比作一块未经雕琢的大理石,需要六位雕塑家才能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分别是: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在这六个因素中,家庭被排在首位,说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心浮华,家庭教育环境也开始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便是其中最引人注意的问题。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军不断向沿海发达城市移动,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是居住环境差,无法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设备和学习环境;

二是流动人口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不能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同时他们也缺少家庭教育的观念。

除此之外,单亲家庭出身的青少年也容易产生厌学问题。这些家庭在离婚前,往往冲突不断,谩骂、争吵、暴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青少年每天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对他的学习和生活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3 对策研究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要想改变青少年厌学的心理和行为,家长就要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孩子应该是一个家庭的重心,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家庭的全部,父母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样无疑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同时,分数也不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能出人头地的全部标准,家长应弱化分数的比重,多多关注青少年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真正的好学生应该是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而不仅仅只是高分低能。

其次,家长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为青少年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家长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也才能得到孩子的信赖和尊重。

重新建立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大部分青少年的厌学心理的产生还是由于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有好好学习的决心,却没有能够学好的信心。同时,父母、教师甚至同龄人对自己的苛责与嘲笑,又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形成了厌学。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重新建立起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对自身的认知大多数都来源于父母。父母对孩子有积极的评价,孩子就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都是负面的评价,先天条件再优秀的孩子也会成为庸庸碌碌之辈。同时,父母还应该不断给孩子提出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和计划,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必须让青少年明确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自己。只有青少年自己重视了,他才有动力,才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其次,帮助青少年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他们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成功的喜悦会增强青少年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父母也要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学生有了欲求,自然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4 结论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青少年的厌学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形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家庭教育。因此,为了改变青少年的厌学心理,必须首先从家庭教育着手,从这个问题的根源进行改造,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及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金祥,王水玉.学生厌学的环境诱因及防治策略[J].教育探索,2005(5).

[2]张霁舒.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家庭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3]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论、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1).

猜你喜欢
厌学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大学生厌学情绪浅论
写给厌学的孩子们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