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霞 李赖志
摘 要:在国家干预、投资拉动等中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的几大动力源日趋衰弱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城市经济内生发展及其动力机制,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指导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文章在剖析内生发展的内涵及与外生发展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发现驱动城市内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和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对这三大因素的深入研究,提出增强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即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民生经济;输送科技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开创能力;推动本地资源优化机制,实现城市经济内生发展。
关键词:城市经济;内生发展;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4-0068-06
一、引 言
由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GDP的激励、体制改革红利、人口红利、“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过程”中的追赶效应等支撑中国过去30多年高增长的几大动力源泉均不同程度地减弱[1],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轨、刺激政策减效的新阶段,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过去30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我们也自知高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能耗推动的外生力量,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不平衡、产业不协调、资源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以及“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一直是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投资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造成大规模产能过剩,影响整体经济安全;产业附加值难以回归本地;很多企业的“急功近利”造成对当地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枯竭等。而同时,受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市场更是日益疲软,对我国部分外向型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影响巨大。因此,在国家干预与外资带动力羸弱的现实下,寻求内生发展将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过渡的最有力途径。内生发展本质讲就是一种以本地经济为核心、以创新科技为力量、以空间资源为承载的自生式发展模式,从内生发展的视角研究城市经济战略转型,既符合我国当前调整期的新要求,又有利于区域的长效发展。
二、内生发展及与外生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何谓内生发展
内生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被正式提出始于1975年瑞典Dag Hammarskj■ld 财团在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未来”报告中明确将其定义为“重视人、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化发展内涵”。随后,内生发展理论研究开始得到重视。鹤见和子等(1989)基于社会学视角阐释了区域内生发展。Garofoli(1992)指出内生发展就是在本区域内进行创新的能力。Barke(1997)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区域内生发展的重要价值。Ray(1999)总结了区域内生发展的主要特征,即全集、路径、民主和权利。Antonio Vázquez-Barquero(2002)认为追求内生发展可以满足当地需求,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发展过程。Diochon(2003)更重视从外生发展到内生发展转变的企业家精神作用。宫本宪一(2004)系统地从环境和区域经济学角度概括了内生发展理论要点。西川润(2004)进一步探讨了内生发展的政策性。Ward 等(2005)提出不同行动者会形成不同的内生发展主体。Ray(2006)专门研究了欧洲乡村新区域内生发展的状况。Alfred等(2010)提出了基于跨区域及内部合作和知识联盟的新内生发展模型。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如涂人猛(1993);陆学艺(2001);胡霞(2005);周大鸣,刘志杨(2006);张环宙等(2008);胡榕,彭福杨(2011);向延平,林彰平(2013)大多从实证层面论证内生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应用性,总体认为传统外生发展模式已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主张走内生发展道路;内生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发展,具有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植性特征,强调地区自主权有能力使区域内资金和力量朝着有利于地区发展方向集聚起来,形成造血机制,激发经济活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也重点提出“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可见,内生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在过去30年中,瑞士、奥地利等欧盟国家以及日本等地区成功实践了内生发展模式且效果显著,这对中国城乡地区的经济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内生发展是指以本地人和企业为开发主体,以本地的资源、技术、文化等为基础,通过重视人文发展、科技进步、民营企业与创新环境等,在自我导向的过程中全面培育内生发展动力的一种模式,目标是追求区域可持续发展[3]。向延平(2013)提出区域内生发展主要在区域内部和当地经济系统中操作,明确内生发展离不开区域内部产业区位选择、资源分布、本地市场效应等内容,为自我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讨新的路径和思考,寻求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和自力更生,强调本地市场、本地技术、本地资源和制度等内生发展要素,促进地区“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4]。
(二)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模式从增长角度来说,一般分为外生发展和内生发展两种路径。外生发展强调,增长的根源在于输入式要素的作用,如吸引外来投资、引进新技术、新创意、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着力拓展出口贸易等。而内生发展则是指遵循本地优势资源、主导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依靠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布局和调整经济结构,重视内需市场,可持续开发使用人、技术和资源,以实现地区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宗旨的发展方式。因此,和外生发展模式相比,内生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协调性,更强调对于当地市场的依赖(见图1),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如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80年代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写成《新发展观》中所说的,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5]。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又是通过外因来实现,因此要处理好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的辩证关系,使其成为合力,达成1+1>2的整体功效。
三、城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跃升的主要因素
纵观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可以总结为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三种。中国城市经历了资源型、依附型后应致力于培育内生型创新发展模式,即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技术革新为引擎,以民营企业为载体,以人才集聚为核心,走自力更生的内生发展道路。内生发展并不是放弃对资源的依赖,而是要延长本地资源型产业链,降低资源投入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价值比重,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使资源、特别是优势资源得以充分有效使用。这就需要以民营经济为核心,营造有利的政策市场环境,支持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和人才力量使资源得以充分使用。鉴于当前阶段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本研究认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应该是内生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见图2)。民营经济带动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资源有效利用减少浪费和对生态的破坏;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作用于当地资源,使资源能够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
(一)以民营经济增长驱动内生发展
1. 民营经济驱动内生发展的现状分析
民营经济在国家宏观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取得巨大发展。但是,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外包等产业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正面临众多挑战。具体表现在:首先,民营经济的外向型依赖。受市场化改革、国家对区域的定位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指引,民营经济不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寻求外资合作,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导致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如2012年大连外贸依存度曾一度达到84%,2013年大连实现自营进出口676.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 367.5亿美元,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1.8个百分点[6]。这种外向型经济结构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会阻碍国内需求的增长,国内市场的潜力无法释放。其次,外向型民营经济极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众所周知,2008年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元汇率大幅波动,逼迫人民币不断升值,进而挤压了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产生大量的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民营企业,这表明外向型民营经济在面对世界经济动荡时具有显著的脆弱性,特别是遭受金融危机时就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经济转型倒逼内生发展。我国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尤其国际金融危机使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民营经济驱动内生发展的成功经验
韩国忠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经过快速的增长期后曾一度停滞,主要原因在于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消费疲软、就业率和生活水平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当地政府为走出困境制定了多项促进经济转型的政策方法,通过走内生发展之路使忠南地区迅速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值得借鉴学习。首先,从传统农业区域定位转为向IT、BT等高科技产业倾斜,建造成集研发、生产、居住、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区域;其次,保留当地农、渔、水等优势产业,发展以生活空间、环境及文化景象空间、经济活动空间的农渔村品牌特色;再次,扶持当地民营企业,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型的中小企业,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的经济发展理念;第四,推动合作共赢模式,通过网络化建设加强了忠南地区各个经济主体间的联系;第五,强化社会资本的注入,合理实施地方分权政策,构建新的治理体系;第六,各地区重视培育本土的领导人,制定留住本地人才的优惠政策,注重人才使用和开发[7]。
我国最具内生型发展的典型是浙江的民营经济,这个区域产业集群的萌芽与发展受本地历史文化与资源禀赋影响较深。同时,产业集群的内生性推动来自于产业内技术外溢效应,这启发了浙江的民营经济在内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做大型高科技项目,为集群区域提供良好的原生技术,充分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另一方面,对集群内主导产业不断扩展、开发、延长产业链,通过高端产业的发展积极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为承接集群区域内的高新技术外溢提供高关联度与广泛的承载主体。以浙江吉利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吉利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上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不断刷新业绩,已成长为最具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在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吉利占据一席。特别是,吉利成功收购瑞典著名品牌沃尔沃汽车事件来看,民营企业必然会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中,彰显中国实力[8]。因此,吉利的成功说明,企业应植根于当地区域经济资源的协同发展,依托当地产业链的价值延伸,通过技术研发与转移,以创新驱动其发展。
(二)以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发展
1. 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科技创新的历史新时期。基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企业在提高国际竞争力中,首要建设创新型企业,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发挥知识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与国外先进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民营企业还缺乏原创性创新能力,研发效率和技术竞争优势仍存在明显差距,大多企业仍依赖外生发展模式,处在要素输入式阶段。具体表现在:首先,原创缺乏,重大科学发现发明明显不足。数据显示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和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参与核心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就是国内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也经常出现空缺[9]。其次,重大技术发明匮乏。我国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科学仪器、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国产品牌的大型设备占有率在“十二五”时期仍不足20%。2013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60.6%和54.9%,在促进经济依靠创新驱动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35个技术领域中维持10年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来看,国外在华专利拥有量是国内的4.4倍,电信领域甚至达到了10.8倍[10]。再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研发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而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3%;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只有50%多一点,而发达国家却达到75%[10],如此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说明我国科技产出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研发投入拉动,而不是生产消费拉动,典型的外向型发展,不能创造经济效益。
2. 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关键作用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0世纪初,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5%~30%是靠运用新科技、新成果实现的,而现在这一比例已提高到60%~70%[11]。图3比较了2012年各省市GDP与科技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越发达地区,其科技资源投入和创新效果越高,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越快,反映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呈高度正相关。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地区一样,发展主要依赖招商引资等外向经济,结果是项目有了,但技术和研发不是自己的,甚至连品牌、市场和生态环境也倒贴进去,教训深刻。因此,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开始谋求经济转型,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重点扶持自主创新10大名牌技术、自主创新32个名牌产品、20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成果、10强高新技术企业和10家创新先导型企业,开辟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12]。这一转型使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5年保持全国前列,当地的生态、资源、人才等要素也得到了长足的改善,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最典型的代表。
(三)以资源充分利用驱动内生发展
1. 资源利用驱动内生发展的现状分析
中国661个城市中,资源型城市就有262个,占总城市的近40%[13]。但是,受利益驱动,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资源日益枯竭和破坏,已无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困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而且长期的无节制的资源挖掘,还使一些城市地质环境破损严重,生态修复压力巨大,造成资源城市变成资源枯竭城市,正面临迫切寻求转型的困难时期。具体表现在:首先,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依赖矿产工业,对资源进行的是粗放式开采和利用,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改造对资源产业进行纵深发展,形成产业链。这种极强的依赖性单一产业结构,在转型期无法形成新的支柱和替代产业,内生发展很难实现。其次,城市经济竞争力弱。很多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存在企业“建城”的错位职能,除了承担经济职能外还承担着许多社会职能,造成这些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财政压力,严重制约变革的速度。再次,人才资源匮乏阻碍城市内生发展。资源型企业简单粗放的经营与管理方式,对技术更新升级要求不高,导致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普遍较低,而且还产生了大量的“职业病”人员,身体状况堪忧。当城市被迫转型时,首先淘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对城市的发展不但没有促进作用,相反还成为严重的负担,威胁着城市社会的稳定。最后,生态环境恶化亟待治理。由于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掠夺、野蛮开采,导致地质受损、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资源充分利用驱动内生发展的成功经验
因资源枯竭或资源利用不当而导致的发展问题,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德国莱茵—鲁尔区的转型。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煤炭、钢铁等为资源依赖的德国莱茵—鲁尔区开始衰落,沦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维持经济发展,德国政府首先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采取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共同发展;以市场驱动,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再工业化”;注重环境建设,着力控制生态污染,区内人均占有绿地达130平方米;制定并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规避区域差距,平衡生产力布局。美国休斯敦是石油中心,当石油资源频临枯竭,开采业整体下滑时,美国政府就开始加速石油科研开发,产业链延伸和引进科技项目,从单一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多种产业集群组成的综合性现代化大都市[14]。我国在治理资源枯竭城市中,选择了辽宁阜新作为转型试点城市之一。阜新是一个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的城市,在痛定思痛,寻求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地情民意,逐渐退出传统工矿业,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接替产业,将下岗工人培养成种、养殖业的现代农民;同时学习德国鲁尔经验,延长矿产品深加工链,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优先发展当地民营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人力和技术,走内生发展战略。
四、增强城市经济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内生动力是人民求富,民富则国强。即使经济再贫穷落后的地方,资源再贫瘠枯竭的区域,也会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他们创业激情强烈,求富欲望强烈,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因此,依靠当地民众力量、发展民营经济既能显著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又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鼓励民营经济,核心在于尊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会发挥微观主体的企业家精神,进而推动企业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企业家以利润为目标,聚合生产要素,挖掘经济潜能,有效地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协调整合。同时,企业家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客观上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当地政府应通过减少对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的干预,使“市长经济”转型为“市长服务型经济”、“投资发展型政府”转变为“运营服务型政府”,大力发展具有内生动力的民营经济。具体措施如下:①尊重市场机制作用。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应该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当地政府要激活本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释放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这就需要政府放权、授权,做好服务型、有限责任政府。②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遵循市场规律不代表政府无作为,而是合理发挥职能。受“GDP决定政绩”的影响,地方政府都患上了“投资饥渴症”,通过招商引资、过度开发、做大投资等外生力量来保增长,结果负效应凸显。政府应消除对投资的过度干预,转变为理性政府,立足本地社情民意,致力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重视城市规划和民生建设,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来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通过营建宜商宜居的环境来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③鼓励民营经济走内生发展道路。借鉴韩国忠南改革和浙江吉利企业的成功经验,民营经济首先应根植于当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依托当地产业链价值延伸,通过自主创新、科技力量、人才挖掘和培育,来提升企业的内生动力,从而带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科技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城市转型升级,首要的因素是推进自主创新,只有提高城市创新水平,才能推进地区内部知识扩散、企业成长、市场发育以最终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首先,科技创新会促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提高生产率,甚至产品更新换代,形成新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其次,科技进步能够影响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就业结构、行业生产率以及贸易结构,因而推动地区“内生发展”必须首先推动自主创新,使创造发明积极能动地介入到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制度性、结构性调整之中,实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整合与互动。具体而言:①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国家公共科技投入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先进性和孵化可能性分析、市场前景分析、生产用户分析等,用企业机制投入研发项目,使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产业化发展。②设立创新重大专项。这是为鼓励原始创新、重大科学发现、重大发明而专门设立的投入机制,目的是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和落后。③加大研发经费支出。城市中要建立大学,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和引导。与此同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近10年一直保持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却在20%左右,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很难形成新的产业及其技术轨道,未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至少要翻一番。④健全投融资体系。探索合理的投融资回报机制,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企业开展联盟融资、战略融资等,推进具有资本优势的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与合作,引导商业银行进入科技融资体系,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⑤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筑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增强这些机构为资源型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功能,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⑥激发创新和创造意识。建立创新奖励、提拔制度,充分调动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和吸纳高科技、顶尖人才,为城市提供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
(三)促进本地资源优化机制,实现城市内生发展
区域经济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要素禀赋结构。不同地区要素丰度差异决定了要素供给成本的不同,从而形成各个经济区域在产业分工中的产业特征依靠本地资源去谋求经济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既要防止陷入“资源优势陷阱”,沦为资源枯竭窘状,又要善于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并在可持续发展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此,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创新投融资方式,变资源为可增值的资本,变资本为可融资的资产。通过多渠道注入资源,做大资产总量,做优资产质量,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具体而言:①深化资源创新,着力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集约、节约、生态、永续利用、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在考量人均GDP的基础上,更要考核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状况,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发展。②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协调同步发展。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减少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培育和发展精深加工,借助资源型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增加非资源产业和低碳产业的比重,这对避免资源枯竭、增强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和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有重大意义。③延长优势资源产业链。通过实施资源的“就地转换”战略,尽量延长本地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条,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在本地经济系统内的价值增值,重点引进、培育一批下游产业,实现优势资源与现代制造业的对接,从而降低资源投入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陈彦斌.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摆脱高增长依赖[N].光明日报.2014-09-24(15).
[2] Nerfin M. Another Development: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M].Uppsala:Dag Hammarskj?觟ld Foundation,1977.
[3] 胡晓登.为中国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追加人本要素的哲学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6):101-104.
[4] 向延平.区域内生发展研究:一个理论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6):86-91.
[5] 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6] 大连市统计局.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机构继续优化[EB/OL].(2014-03-25).http://www.stats.dl.gov.cn.
[7] 王志刚,李腾飞,钟倩林.如何通过内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172-173.
[8] 夏梁省.民营经济内生发展模式与转型升级研究——以吉利集团和台州大溪镇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4):70-75.
[9] 郭铁城.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转型升级战略[J].决策咨询通讯,2009(2):44-47.
[10] 中国知识产权局.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诞生发展的中国专利事业[EB/OL].(2013-11-11).http://ip.people.com.cn/n/2013/1111/c136655-23505483.html.
[11] 刘满凤.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126-129.
[12] 郑莉,李新男,刘东维.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新阶段标志[J].中国软科学,2009(6):80-85.
[13] 中国首次界定262个资源型城市[EB/OL].(2013-12-04).http://www.qndb.net.
[14] 朱国,赵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及其成功经验借鉴[J].前沿,2010(2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