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困扰与对策

2017-01-21 01:13郝芳芳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城市经济就业机会社会

郝芳芳

摘 要:我国社会新形势下发展经济中旅游业是一个支柱产业。伴随社会发展大潮,发展城市经济中旅游业正在增强其经济作用与产业地位,旅游业对促进文化与环境、带动社会就业及拉动城市经济起到日益明显的作用,但发展旅游业也随之浮现出环境问题、旅游政策不到位、没有形成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等困扰。本文针对旅游业的潜在作用及当前的发展困扰,提出推动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旅游业;就业机会;城市经济

伴随社会发展大潮,全球经济潮流中旅游业已是最具强劲发展势头与产业规模较大的一个行业。发展城市经济中旅游业正在增强其经济作用与产业地位,旅游业对促进文化与环境、带动社会就业及拉动城市经济起到日益明显的作用。旅游业对刺激市场需求、带动社会就业、充实文化生活、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进步、拉动经济增长及完善投资环境等角度都起到特殊的作用,依据相关方面的测算,每增加1元旅游收入,就能为相关行业带动增加4.3元的收入。我国省级行政区有半数以上都将旅游业视为支柱行业,前些年在全球经济论坛中为各国排序旅游竞争力,我国在一百多个国家中旅游整体竞争力只是位于第62位,有些主要因素都是处在较低的位次,我国旅游业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1 我国社会经济中旅游业的潜在作用

发展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是旅游业的基础并对其起到制约作用,同时又间接与直接的对发展国民经济形成推力。旅游业有着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对我国产业促进优化结构调整,向社会输入大量就业,使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在强化国际交流时推动招商引资,促进社会、经济及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

1.1 增加外汇收入与资金积累

旅游业在国内发展对拓宽回笼货币渠道、增加回笼货币量及加快回笼货币速度都有利,所以能让资金周转加速,增加国民收入与资金积累,为旅游业在国际发展提供难能可贵的经营经验与构建坚实的基础。旅游业在国际上得到发展可以使外汇收入增加,旅游者到当地旅游消费本地产品,使产品出口中的保险、仓储及运输等费用得到节省,换汇成本实现降低;贸易保护区或客源国无法限制旅游出口,关税对其影响不大;旅游业便于创汇,不用储运、包装产品及其他进出口繁杂的手续。

1.2 扩大社会就业机会

旅游业属于经济的综合性行业,涵盖相关行业众多,主要有通讯、建筑、贸易、交通、娱乐文化及餐饮服务等行业。同样旅游业归属劳动密集型,多层次就业、较广的就业范围、偏低的就业门槛,吸纳了因升级调整一、二产业而转出的众多剩余劳动力与新增劳动力。一个区域发展旅游能促进流动物流、人流及信息与资金流,所以社会将因旅游业发展而产生众多就业。据国外学者相关模型分析,每提高三万美元旅游收入就能使直接与间接就业机会增加3-6个。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分析,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就能增加5个相关行业就业机会。

1.3 带动产业优化结构

我国调整部署经济结构的整体思路是让第三产业充足发展、第二产业稳步提高、第一产业夯实巩固。旅游业具有显著的关联作用,有着综合性特点,对发展其它产业发挥积极带动作用,不但给交通、航空、景区、餐饮服务、饭店及商业网点等直接创造客源市场,还能对发展体育文化、加工制造及建设好城市与农村等行业有着间接带动影响。第三产业因发展旅游业而增加其内部比重,不但对产业调整内部结构有利,对整个经济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也有利。因此,我国产业在新时期调整结构较大程度上要依赖快速发展旅游业。

2 我国社会新形势下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困扰

2.1 旅游区环境遭受旅游活动的冲击

旅游区环境遭受旅游活动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景区旅游环境与自然生态平衡对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以及景区环境遭受旅游中形成的垃圾污染。因素质不高的游客与旅游区不完善的自身设施,伴随规模扩大的旅游活动,景区日益增加垃圾遗弃量。大量垃圾任意置于旅游区内,如此自然景观被破坏,景区水体被污染。我国旅游区水体大多遭受程度不同的污染,在这其中不少旅游水体的嗅味、色度及透明度等都已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游客感官受油迹污染物、悬浮物及漂浮物的影响而降低旅游兴致。人满为患是我国旅游区的特色,尤其那些有名的景区与景点。景点的超规模超容量接待对当地自然生态平衡系统破坏严重,集中体现在:旅游区因大量游客践踏土地,造成土壤硬实,草木死亡;游客大量登踏爬山,使得长期形成的自然腐殖层与稳定落叶层被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裸露出大量树木根系,长此以往草木皆亡,对旅游区严重危害生态系统。旅游行为本事的不当就蕴藏着严重问题,这种影响被忽视,只对短期效益重视,大量接待游客没有限制,对未来持续发展旅游业形成损害。

2.2 对旅游业缺乏认识,没有形成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

尽管政府将旅游业定位成支柱产业之一,也组建了生态旅游领导协调小组,但相关主管部门一直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各部门的党委及政府单位未将发展旅游业列入重要议程,没有认真研究调查怎样将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尚未形成具体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导向。旅游业具备牵涉面广、带动性强及关联度大的特点,政府必须实施主导型战略,这样才能把体制局限打破,得到快速长久发展。实践反映只要政府有力主导,各单位紧密配合就能快速有效发展好旅游业。比如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银川市发展旅游业,因政府有力的主导,组建了跨行业、跨区域的旅游联合会,以打造大市场、大开发及大联合的路子为突破口,近些年成效显著,收获颇丰。然而更多的地方对旅游业不能明确定位,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缺少顺畅,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乃至少数景区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工资。大市场、大旅游的理念没有真正在各领导层确立起来,旅游业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更多仅仅是口号,没有落到实处。

2.3 政府实施的旅游政策不到位

我国在推动发展旅游初期是以政府推动为主,诸如政府单位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改造升级景区、建桥修路、发放消费券及举办旅游推介会等路径支持发展旅游业。我国在近些年多次改革休假制度,使居民休闲时间增加,推动了长远发展旅游业,但仍有不少企业或地方没按章执行,如执行不休法定假日的给予三倍工作的规定,造成有些职工无法实现旅游意愿,从本质上对旅游消费产生约束。此外,虽颁发政策意见加快发展旅游业,但各地受到紧张的财政影响,仍然存在对环境、道路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问题,无法落实普惠政策。

3 我国社会新形势下推动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3.1 对旅游环境强化科研保护工作

旅游科学属于一种应用型交叉学科,保护旅游环境牵涉到较广的学科,所以应深层次、多学科的研究调查开发景区的工作,便于更综合科学的治理与保护旅游环境,促使长久发展旅游。人类长久以来仅仅从健康角度来研究环境科学,很少从心理、精神角度来研究,然而联系人类、环境的另一方面正在于此,这充分体现在旅游活动中。要从旅游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环境承载旅游活动的能力,旅游环境受发展旅游业的冲击等角度来对旅游业、旅游环境的关系深入研究;要从确定生态质量标准、美学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满足特殊旅游的标准、评价环境质量的方法等角度来研究保护旅游环境的方法论;要从心理学、美学方面来研究保护旅游环境的工程方法;研究保护旅游环境的政策,为决策的正确性奠定基础。

3.2 针对发展旅游业精心制定总体规划

规划发展旅游业对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区域旅游业有着指引作用,是战略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总体规划属于纲领性指引。只有以总体规划为引导,才能永久利用旅游资源。其一,注重人性化特色。依据科学发展观,统一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旅游的住、行、食、游、娱、购这几大要素,以对民族文化推进传播有利、对国民素质提高有利为落脚点,推动人与自然和睦融洽。在配套设施上尽量体现细微服务与人性化特色。其二,注重持续发展。规划反映出的重要环节就是永久发展与利用旅游资源,在处理生态环境与文物文化、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关系上要做好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在开发利用中兼顾合理保护,在保护前提下开发、在开发基础上保护好,通过合理利用使社会效益提升。其三,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与体现特色。通过普查全国旅游资源,重点发展能突出自身特色的垄断资源,发挥集约性资金作用,将资源整合、结合条块,精心打造著名产品,在短时期内争取实现一条龙服务布局。

3.3 政府继续强化旅游扶持政策

首先,建议政府要完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借鉴美国经验,旅游协会应在旅游局管理下发挥非政府机构的作用。制定旅游方面的政策,对旅游产业明确扶持方针政策,使旅游市场规范秩序,稳定从业队伍;建议政府要积极提供公益服务,发布及时的旅游相关信息,涵盖宣传旅游市场、规划旅游资源、考核旅游人才及评价旅游服务质量等。其次,建议政府增加投入旅游建设的渠道。对旅游业加大政府导向投入,强化旅游建设基础设施,注重保护旅游资源,鼓励旅游业在资本市场加大融资步伐,扩大开放力度,强化各部门的协作等。最后,建议强制实施带薪休假等法定制度。我国应将带薪休假纳入法规中,让职工真正享受到休假时间,使休假质量得到保障,推动企业以福利、奖励等方式给职工享受到旅游。

4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社会新形势下要想健康发展旅游业,树立正确理念是前提,发挥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化优势。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打造发达的旅游网络,创造发展旅游的坚实基础,这就要对旅游环境强化科研保护工作;针对发展旅游业精心制定总体规划;建议政府继续强化旅游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伟清.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利用外资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03)

[2].张莉萍.浅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J].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2(06)

[3].李梦.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N].光明日报,2013(09)

猜你喜欢
城市经济就业机会社会
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对就业歧视的救济
举办大型赛事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杜绝学历歧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