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时代”我国基金公司的挑战与转型

2016-11-19 13:49王平
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竞争挑战转型

王平

摘 要:2012年以来,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浪潮。随着证券、信托、基金、保险、期货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和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面对这种新形势,基金公司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转型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大资管时代;基金公司;竞争;挑战;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4-0074-06

一、大资管时代的竞争格局

自2012年5月以来,我国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政”,逐步放松了对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管制,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私募基金以及信托投资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证券公司的集合理财产品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投资范围扩大,全面松绑资产证券化业务,并可获得基金托管资格;保险公司的资管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大幅拓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发行私募产品;并授权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向真正资产管理转型;期货公司获准以专户理财方式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基金公司可以针对单一或多个客户设立资产管理计划,允许其设立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实施备案管理等。2013年2月,证监会还发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1]

随着这些资管新政的实施,信托业的制度优势被削弱,公募基金的垄断牌照也被打破,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信托、期货等各金融机构在资管市场形成了混业经营和全方位交叉竞争的格局。对基金公司而言,能否在这种全面融合、竞争与扩张的资管市场中突围而出,决定了其在金融业中的最终地位。因此,顺应市场格局的变化,找寻独到的定位,保持自身竞争力,是基金公司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二、 我国基金公司的发展现状及与其他资管机构的规模对比

1998年3月,国泰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经证监会批准正式成立,揭开了我国基金公司发展的序幕。截至2015年3月,我国共有基金公司96家(见图1)。随着我国基金公司数量的增多,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不断增长。1998年,我国仅有5只公募基金,资产净值为107.42亿元;到2015年3月底,公募基金为2 027只,资产净值达到52 414.37亿元(见图2)。此外,基金公司的非公开募集资产(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特定客户资产)规模也迅猛增长,其2015年3月底的规模为23 913.43亿元,比2014年底的21 457.75亿元增长11.44%。

2012年11月,证监会允许基金公司设立子公司从事非公募业务,由于子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其发展速度更为惊人。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9月,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业务规模约4 600亿元;而到了2015年3月,基金子公司共管理专户产品10 804只,资产规模高达45 694.27亿元,短短一年半就增长了4.11万亿元,增幅达893%。

总之,经过17年的快速发展,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资产管理机构,其2015年3月底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2.20万亿元,略超保险业的资产总额,远超券商资管业务、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规模。但是,与银行、信托等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基金公司的规模还较小(见表1)。可见资管混业,基金公司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目前我国基金公司面临的挑战

2013年6月施行的《基金法》在发行条件、投资范围、基金管理等方面为基金公司大幅“松绑”,整个行业发展面临从未有过的机遇。但新《基金法》及其随后的配套政策也降低了公募基金市场准入门槛,基金公司在公募业务领域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在这种多元化、竞争激烈的资产管理环境中,基金公司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投资难度加大,业绩稳定性差

公募业务是基金公司发展的基础,是市场和社会大众评价其好坏优劣的客观依据。当前,我国公募基金主要投资上市股票、债券、存款等金融产品,这些传统工具可作为的空间越来越小,投资难度持续加大。首先,资管市场准入放开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数量上升,理性资金在市场中占比的提升将提高A股市场整体效率。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投资人取得优秀业绩的难度将加大,战胜指数将变得更加困难。其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股市的震荡使得超额收益的获取越来越困难,操作难度在加大。最后,2013年我国拉开了打击影子银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大幕,协议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将减少,使其配置收益存在一定压力。

投资难度的加大使得近年来我国基金行业的投资收益不稳定,业绩波动幅度大。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2014年虽然我国各类型基金均取得正收益,但不同类型基金净值的平均涨幅相差较大(见表2)。2012年QD11、债券型和指数型基金的业绩居前,而2013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表现出色,指数型和债券型的业绩垫底。2014年中国资本市场悄然转势,股债双双走牛,指数型股票基金平均净值大涨40.91%,在各类基金中表现最佳,而QDII的业绩垫底,与股票型基金业绩相差近30个百分点。基金投资业绩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长。

(二)人才流失加剧,“一拖多”现象日益严重

基金业最核心的资源是人才,但近年来我国基金公司人员的流失率明显提高。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度)》,2013年受调查的83家基金公司离职人数共计1 675人,较2012年度增加334人次,增长了24.91%。行业整体离职比例为13%,已连续几年保持在10%以上。作为基金公司重要的投资管理人才,基金经理的离职更加频繁。Wind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4年,基金业共有758名基金经理离职,平均每年离职126人,并且离职人数呈递增趋势,2014年共有213名基金经理离职,远超2013年(138名),创出了基金业年离职人数的历史新高。随着基金经理离职潮持续升温,基金行业“一拖多”现象越发严重,目前每位基金经理平均管理1.87只基金(见表3)。此外,高离职率也使得基金经理日益新手化。据统计,目前国内公募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约为3.60年,而2012年以来成立的26家基金公司中,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仅为1.30年。

我国基金经理离职后,主要是转投私募,或进入券商、保险机构等。至于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不外乎私募基金利益的诱惑、公募基金投资和监管方式的制约、个人职业规划的变化、基金相对排名的考核压力、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同以及严打“老鼠仓”的压力等。基金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以及日益明显的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和新手化趋势,对基金公司的运营和产品业绩的稳定性必然产生冲击,也侵蚀着投资者对基金业的信心。因此,如何破解令人忧心的人才流失问题,是实现基金业长青的当务之急。

(三)销售渠道拥堵,高成本挤压公司利润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金销售市场虽然已形成基金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期货公司、保险机构和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等并存的多渠道销售模式。但是,各渠道间发展很不平衡,一直呈现出银行、券商代销和基金公司直销“三足鼎立”的局面。基金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银行渠道占比均在53%以上,券商渠道基本介于7%到14%之间,直销渠道则介于30%到37%之间。2013年,直销渠道占比虽然增加到45%,但仍低于代销渠道。自2013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基金产品审核通道,基金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上报数量和类型,同时缩短了产品审核期限。伴随新基金发行步入快速扩容期,原本不畅的销售渠道变得更加拥堵。

销售渠道的拥堵加剧了基金公司与代销机构之间的博弈,尾随佣金持续上升。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14年基金公司支付给渠道的尾随佣金为63.32亿元,占基金管理费(293.94亿元)的21.54%,创历史新高(见图3)。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尾随佣金占比差距悬殊,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公司由于更依赖渠道,其尾随佣金占比普遍较高。2014年华宸未来支付给销售机构的尾随佣金占其管理费收入的比重高达52.96%,浙商、财通、西部利得、摩根士丹利华鑫和国金通用的尾佣占比也超过40%。今后随着券商、保险、私募基金进入公募领域,对渠道的争夺势必将进一步加剧,从而更快地抬升基金发行成本,压缩基金公司的利润空间。

(四)行业丑闻频出,风控水平有待提升

自2000年10月“基金黑幕”曝光以来,基金业负面新闻不时出现。近几年来,基金“老鼠仓”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屡禁不止。2007 年,对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的查处是证监会对“老鼠仓”做出处罚的第一例。2009年,长城基金经理韩刚成为因“老鼠仓”获刑的第一人。2013年下半年,证监会改进了线索发现机制,加大了打击力度。随着监管层调查的深入,基金业投研人员涉案范围越来越广,被牵涉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多,涉案金额也越来越惊人,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到后来的十多亿元,极大地损害了持有人的利益。

基金“老鼠仓”等丑闻的一再频发,无疑是对公众信任底线的挑战,不仅涉案基金公司品牌声誉以及股权价值大幅折损,更给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基金行业屡爆丑闻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基金经理等从业人员道德缺失、监管层监控难度大以及违法成本低之外,还跟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风险控制水平低下有很大的关系。另外,近两年来,我国基金子公司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业务繁荣背后“重规模、轻风控”问题突出,子公司风控亟待加强。从目前监管层所制定的监管脉络体系来看,风控是未来我国基金子公司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总之,风险控制能力是基金公司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基金公司如何做好风控,基金从业人员怎样加强职业操守,从根源上铲除“老鼠仓”生存的土壤,依然是摆在我国基金业面前的重大考验。

(五)贫富分化严重,部分基金公司举步维艰

随着我国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贫富分化凸显。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天弘基金凭借余额宝的成功,以5 897.97亿元的公募资产规模排名第一,是2008年以来规模增长最快和最多的基金公司。与此相反,次新基金公司的资产规模则较小,大多不到10亿,其中排名最后的是华宸未来,其资产规模仅0.62亿元。伴随资金向大型基金公司集中,公募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前十大基金公司合计管理规模达2.41万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53.14%,比2013年底的49.32%大幅提升3.82个百分点。

与规模分化加剧相对应,基金公司的盈利差距也在拉大,部分基金公司生存状况堪忧。据WIND资讯统计,有披露数据的47家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2014年的净利润为12.01亿元,位居榜首。易方达、南方、天弘、广发紧随其后,净利润分别为6.54、6.50、6.32和6.04亿元。与这些大型基金公司盈利能力突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次新基金公司却难改亏损现状,比如:2014年3月成立的北信瑞丰2014年净亏损1 718.00万元,2013年7月成立的国开泰富净亏损1 467.31万元。此外,一些小基金公司由于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落后,呈现出连年亏损的局面,比如西部利得基金公司。据西部证券财报披露,成立于2010年7月的西部利得除2010年盈利之外,2011~2014年均呈亏损状态,亏损额分别为4 248.49万元、1 331.27万元、4 338.04万元和3 725.07万元。

四、我国基金公司的转型思考

相比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其在仓位把握和运作流程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拥有自身鲜明的风格,而且一直以来都紧跟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灵敏,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及时地调整产能和投入。因此,面对大资管时代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财富管理需求,基金公司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政策放宽的契机,通过差异化竞争,突破原有的单一发展模式瓶颈,向全方位的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

(一)调整发展战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大资产管理时代的来临,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基金公司应对发展路径作出战略性调整,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基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小基金公司寻求发展的一大突破口。

一方面,基金公司应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拥有雄厚投研实力和营销力量的大型基金公司可以选择“全能型”财富管理公司的模式,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拓展更多的业务领域,为公募、私募、国内、海外等客户提供包括资产管理、财富配置、投资咨询、养老规划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而一些投研实力、营销力量较弱的中小基金公司或新基金公司则最好放弃“大而全”的经营目标,慎重思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品牌效应。比如,行业口碑好的基金公司可选择继续在公募业务领域延续优势;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可以重点发展专户或子公司业务;新基金公司则可率先在专户方面取得突破等。

另一方面,无论是哪个业务领域,各家基金公司的着力点也应该出现差异化。在公募领域,有的专门做固定收益产品,有的专注于指数基金,还有的重点打造主动权益类产品。在非公募领域,有的在对冲、期货类专户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有的主要发展海外投资服务,还有的重视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保险资金的管理。2014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虽然该通知在多项主要业务上给基金子公司戴上了枷锁,但不可否认,子公司业务的创新仍将是基金公司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平台。子公司既可以尝试更多地参与主动型管理业务,又可以试水资产证券化等相关业务,还可以布局对冲产品、新三板等。

总之,从本质上说,未来基金公司的生存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提供专业价值,如果只能提供与别人雷同的产品或服务,将很难在竞争中胜出,而具备差异化竞争能力的公司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快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基金公司在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过程中,产品创新是其重要的驱动力。今后,基金公司应在政府管制放松的背景下,根据客户需求,通过寻找更多资产类别,细分市场和投资策略,既为普通投资者设计出风险低、收益稳定的产品,又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组合。比如:股票基金和分级基金可在主题、行业、风格等方面进行细分;高度灵活的混合基金主要创新投资策略;债券基金以绝对收益为目标;被动型基金继续向细分化和可交易化方向发展;QDII进入更多资产类别;发展公募FOF产品等。结合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和全球基金业的趋势,基金公司可重点从以下两类产品寻求创新突破。

1. ETF

自1993年美国发行首只ETF以来,其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1月底,全球ETF超过5 400只,市值规模超过17.4万亿元人民币。近十年市值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30%,是全球金融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产品。[2]同时,ETF不断推陈出新,先后在投资区域、标的、策略以及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出债券ETF、货币市场ETF、黄金ETF、商品ETF、杠杆ETF、做空ETF、主动管理ETF等产品,迎合了投资者的多元化选择。我国第一只ETF成立于2004年,随后几年发展比较缓慢,到2010年才开始加快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106只ETF,资产合计2 155.60亿元,约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4.75%。今后,我国基金公司应加快ETF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布局,以促进产品交易的活跃及规模的有效增长。

2. 绝对收益产品

绝对收益产品是指利用包括卖空、杠杆或投资其他非传统金融产品等手段使得收益率受股指的影响大为降低,力争获得绝对回报的基金产品。近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逐步下滑,传统相对收益基金的业绩容易随着市场大起大落,不能令投资者满意。虽然我国几年前就推出了一些号称绝对收益的产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收益策略产品在2013年才出现。随着我国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的逐步完善,以及基金投资限制的放开,绝对收益策略产品发展的空间较大。

(三)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多元化销售渠道

一直以来,银行都是我国基金公司最为主要的销售渠道。2013年,在阿里金融的推动下,银行垄断地位出现变局。自2013年6月上线以来,余额宝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到2014年底其用户数增加到1.85亿人,资产规模达5 789.36亿元,占天弘基金公募规模的98.16%。余额宝的成功充分展示了互联网的巨大威力和无限可能。

尽管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基金产品风生水起,席卷了无数用户,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各个互联网平台销售产品,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一方面其渗透率还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为7 849万,较6月份增长1 465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09%。另一方面,互联网销售的主要是基于货币基金的风险非常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而作为公募基金收入利器的权益类产品,尚未寻找到合适的网销路径。在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权益类基金产品长期投资价值显现。今后,基金公司应进一步加强与网络的融合,利用低费率吸引客户走直销网络平台,把原来给银行渠道的费用让利给客户,绕过银行培养自己的客户群。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投资顾问服务,并尽可能将基金与投资者的生活和服务打通,将投资者培育成为基金公司的忠实客户。

(四)创新激励机制,切实提升投研实力

在当前基金业投研人员流动频繁,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基金公司破解人才流失难题最具可行性的就是创新激励机制。从国际经验来看,对基金投研人员进行激励最为有效的措施是股权激励。新《基金法》放宽了基金公司的准入条件,支持公司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并取消了5%以下股东变更核准。2014年4月,中欧基金率先实施公募基金股权激励,包括窦玉明、刘建平等5人在内的核心团队,通过个人出资方式获得原有股东的20%股权转让。此外,天弘、前海开源、创金合信、永赢等基金公司也先后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推行股权激励措施,实现利益捆绑,对基金公司当前所面临的人才瓶颈起到正面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核心人员稳定性,促进公司稳步发展。

除了股权激励,基金公司还应不断创新其他激励方式。比如:中邮为明星基金经理打造工作室,兴业全球再升级1+1持基激励计划,上投摩根推出种子基金的激励计划,招商、国泰、融通、民生加银等基金公司推行事业部制改革等。其中,事业部制度的引入,将基金业运行了16年的“大而全”投研架构打散,重组为一个个事业部,投研人员的利益分配模式也得到重构。对单个事业部来说,权和责都被放大:研究成果和投资业绩成为事业部的价值标签,产品规模的升降与事业部收入直接挂钩。[3]总之,无论采用哪一种激励方式,基金公司在自身机制上下功夫,谋求提高自身业绩和挽留吸引众多优秀人才加盟,已渐渐成为基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五)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提高公司风控水平

目前,公司治理问题仍是制约我国基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14年6月,证监会公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基金公司要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支持基金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基金公司股权结构,推进基金公司组织形式多样化,支持专业人士设立合伙企业担任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层的支持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基金公司治理,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保障。

目前我国基金公司的主要股东多是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引入更多的产业资本、民营企业以及个人等进入基金公司的股权领域,有利于从优化股权结构方面来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产业资本和民企一般是较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少有直接利益瓜葛,主营业务和基金公司大多不存在利益输送之嫌。美国基金业的实践也表明,股东结构多元、股权相对分散、经营保持相对独立的基金公司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方向。随着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和股权的分散,基金公司上市成为可能。2013年9月,汇添富就率先变更为股份公司。基金公司上市既方便管理层和专业人员真正实现股权激励,又能让公司的制度约束更强、治理结构更优化。

此外,基金公司完善治理结构还需要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合伙制在国外的资产管理机构中比较常见,引入合伙制可以将公司利益与合伙人自身利益捆绑在一起,体现了资产管理行业对人力资本的尊重。除了合伙制,公司型基金也是应该尝试的方向,通过强化基金内部治理结构来减轻管理人与持有人的利益冲突。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美国的共同基金多是公司型,公司型基金有自己的董事会,董事会为基金持有人利益服务。[4]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刘少杰,杨倞,等.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新常态下的大资管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华宝兴业基金.ETF的起源与发展[N].新闻晨报,2015-03-05(A27).

[3] 徐皓,陆慧婧. 基金公司事业部制度改革破冰,打破16年投研组织架构[EB/OL].(2014-04-21).http://www.nbd.com.cn.

[4]李湉湉.公司治理:股权破局上市可期[N].中国基金报,2014 - 06 -16(03).

猜你喜欢
竞争挑战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感谢竞争
沣芝转型记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