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梅 楼嘉军 王慧敏
摘 要:城市休闲化是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态,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章利用2009~2012年中国36个城市的数据,在对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城市休闲化水平区域差异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休闲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中低阶段,均衡化发展态势显现;东、中、西三大区域城市休闲化进程快慢不一,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与休闲化发展相关的公共基础、居民消费、产业发展和特色资源等要素对城市休闲化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部地区城市休闲化水平差异相对较小。
关键词:城市休闲化;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均衡化态势
[中图分类号]F592.3;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4-0062-06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层面所形成的休闲化进程已经汇聚成全球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城市休闲化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城市休闲化是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态,一般是指一座城市在人均GDP达到3 000~5 000美元阶段以后,就将进入一个在居民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快速发展的城市休闲化时期。从国际经验看,欧美发达国家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起逐步进入人均GDP3 000~5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由此揭开了城市休闲化快速发展的序幕。如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发达国家人均GDP已经普遍达到3万~4万美元,城市休闲化也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从国内看,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发展大关,借鉴国际经验可知,自那时起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休闲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必须指出,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处于人均GDP5 000~8 000美元的发展时期,而在东部地区的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大城市则已经跨入了15 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由此我国城市休闲化在水平层次和区域结构上必然呈现出高度不平衡的发展特征。
从理论上分析,城市休闲化是城市内部与休闲相关的各要素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可能存在差异,会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的城市休闲化程度表现出不一致性和差异性。楼嘉军(2012)研究指出,我国城市休闲化质量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逐渐递减[1]。吕宁(2013)借助城市休闲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休闲城市的分类模型划分为3种方式,提出了休闲城市发展的不同模式和方向[2]。张广海(2014)发现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受经济基础、交通区位、资源条件、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广大的城市休闲化中低水平与少数的休闲化较高水平地区将长期并存[3]。尽管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印证出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性,但是围绕区域差异的变动及其背后的规律性特点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城市休闲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揭示城市休闲化水平差异的程度及特点,这既有利于在理论层面加深对中国城市休闲化进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理解,也能够在实践层面,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城市休闲化和谐统一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经验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构成
构建城市休闲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两个基本要素考虑:一是反映居民休闲消费水平方面;二是反映服务配套与资源支撑水平方面。按照指标构建的全面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公共基础、消费能力、产业能力和特色资源4个一级指标、50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综合来反映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
具体来说,本指标体系涵盖4个基本内容:一是反映城市绿地率、空气质量优良率、交通承运能力等13个指标在内的公共基础水平。二是表现为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可自由支配收入、休闲娱乐消费支出等12个指标在内的休闲消费能力。三是体现出一个城市文化娱乐旅游设施数量、住宿餐饮收入、国内外游客出游水平等18个指标在内的休闲产业能力。四是显示出一个城市拥有的国家层面的荣誉称号、高水平的休闲旅游资源类型与数量等7个指标在内的资源禀赋程度。
(二)评价模型
城市休闲化指标(Urban Recreationalization Index,简称URI)评价模型构建的思想是源于Cobb-Douglas Function原理,经过处理后形成的城市休闲化评价模型为:
总的来说,城市休闲化评价模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了城市休闲化评价指标变量间的相关性及交互作用;二是着眼于系统性观点,突出了评价变量中较弱变量的约束作用;三是因采用了指数形式,导致变量权重的作用不如线性评价法明显,但对于变量的变动却比线性评价法更为敏感。
为进一步反映城市休闲化区域差异,本文利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来衡量。变异系数是衡量样本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指标,通常记为C|V。计算公式为: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我国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进行城市休闲化综合评价和区域差异分析。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10~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交通年鉴》、《中国文化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国家和省级有关管理部门公开出版或发布的统计数据。需要说明的是,选择2009~2012年作为观察期,主要是因为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高的阶段,城市休闲化进程步伐加快。研究这一阶段之后中国的城市休闲化问题,能够更好地揭示出城市休闲化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程度及背后的规律性特征,从而为推动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协调发展提供方向指导与政策建议。
进一步,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4]。本研究中的36个城市,位于东部地区的城市有16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福州、宁波、沈阳、大连、青岛、石家庄、厦门、济南、海口;中部地区的有8个,分别是武汉、郑州、哈尔滨、长沙、合肥、长春、南昌、太原;西部地区12个,分别是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宁、贵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拉萨。
三、实证分析
(一)整体水平分析
根据式(1),得出2009~2012年各年的城市休闲化综合水平(见表2)。
可以发现,2009~2012年期间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表现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各城市休闲化水平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第二,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总体均值为22.93,这表明整体水平偏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2009~2012年期间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变动趋势,本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3],作出其变化的趋势图(见图1)。
图1表明,2009~2012年我国城市休闲化整体水平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分布曲线整体位置有向右移动态势,波峰所对应的城市休闲化指数值逐渐增大。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休闲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潜力大。二是分布密集区主要集中于20~40区间段,高值区间段分布密度较低,主峰与其他小的波峰所对应的休闲化指数间差距有缩小趋势。这说明,我国36个城市休闲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中低阶段,且城市休闲化水平高值与低值间的差距呈缩小态势。三是分布曲线波峰峰值逐渐降低,其中,主峰峰值由0.055下降到0.045,这表明36个城市休闲化水平呈现均衡化发展态势。
(二)区域差异分析
从整体看,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探讨城市休闲化区域差异及其差异背后的制约因素,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利于不同地区城市休闲化均衡化发展。
根据式(2)、(3),计算得出2009~2012年三大区域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见表3~表7。
1. 城市休闲化综合水平差异及特征
首先,整体看,城市休闲化综合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其次,从三大区域的比较看,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要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的差异化程度呈现上升态势。表3显示,2009年与2012年相比,西部地区的城市休闲化综合水平的变异系数由0.4952上升到0.5594,年均上升2.87%;泰尔指数由0.0242上升到0.0310,年均上升5.48%。
2. 公共基础水平差异及特征
首先,整体上,城市公共基础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城市公共基础水平的差异程度有缩小态势。从表4可看出,城市的公共基础水平变异系数由0.7831下降为0.7656,年均下降2.29%;泰尔指数由0.2110下降为0.2098,年均下降为0.57%。其次,三大区域内部差异的变动方向有所不同,其中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呈上升趋势。2009~2012年间,东部地区的城市公共基础水平变异系数由0.8109下降为0.7841,年均下降为3.42%;泰尔指数由0.1500下降为0.1431,年均下降为4.82%。中部地区的城市公共基础水平变异系数由0.1877上升为0.1944,年均上升为3.45%;泰尔指数由0.0023上升为0.0024,年均上升为4.17%。西部地区的城市公共基础水平变异系数由0.3951上升为0.4638,年均上升为14.81%;泰尔指数由0.0167上升为0.0235,年均上升为28.94%。
3. 消费能力水平差异及特征
首先,整体上城市消费能力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水平的差异程度呈扩大态势。表5显示,变异系数由0.2698上升为0.2821,年均上升4.36%;泰尔指数由0.0345上升为0.0379,年均上升8.74%。其次,从三大区域比较看,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中部的内部差异普遍低于东、西部地区。2009~2012年期间,东部地区的消费能力变异系数由0.2430下降为0.2318,年均下降4.83%;泰尔指数由0.0146下降为0.0138,年均下降为5.80%。中部地区变异系数由0.1166下降为0.1154,年均下将1.04%;泰尔指数由2009年的0.0012上升为2010年的0.0024,继而又下降为2012年的0.0012。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由0.2329下降为0.2277,年均下降2.28%;泰尔指数由0.0066下降为0.0062,年均下降6.45%。
4. 产业能力水平差异及特征
首先,整体上城市产业能力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出城市间的休闲产业发展差异程度逐步缩小。其次,从三大区域比较看,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逐渐扩大,且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要低于东、西部。从表6可看出,东部地区城市产业能力变异系数由0.7624下降为0.7048,年均下降8.17%;泰尔指数由0.1476下降为0.1208,年均下降22.19%。中部地区变异系数由0.3269上升为0.3375,年均上升1.06%;泰尔指数由0.0071上升为0.0076,年均上升6.58%。西部地区变异系数由0.5680上升为0.6157,年均上升7.45%;泰尔指数由0.0262上升为0.0336,年均上升22.02%。
5. 特色资源水平差异及特征
首先,整体上城市特色资源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显然,各城市特色资源拥有程度的差异有扩大态势,但扩大幅度较小。从表7看出,2009年与2012年相比,城市特色资源水平的变异系数由0.8654上升为0.8713,年均上升0.68%;泰尔指数由0.2835上升为0.2861,年均上升0.91%。其次,从三大区域比较看,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要普遍高于东、中部,且中部区域内部差异程度较小。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特色资源水平的变异系数由0.7327上升为0.7447,年均上升1.61%;泰尔指数由0.2835上升为0.2861,年均上升0.91%。中部地区变异系数由0.6388下降为0.6023,年均下降6.06%;泰尔指数由0.0259上升为0.0268,年均上升3.36%。西部地区变异系数由1.1216上升为1.1846,年均上升5.32%;泰尔指数由0.2517下降为0.1350,年均下降86.4%。
从以上5个层面的分析发现,三大区域城市休闲化进程快慢不一,差距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能力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低于公共基础、产业能力、特色资源水平差异,这从侧面反映出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能力尚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其一是城市居民的工资水平落后于经济增长,这使得休闲替代效应的主导作用让位于收入补偿效应的阶段,休闲消费受经济收入不足的制约[5]。其二是休假制度不完善。在我国,职工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制度目前落实不够,这导致居民没有充分的休闲时间,无法与商品世界有更紧密的接触,休闲消费欲望受到限制,休闲消费水平的提升过程也就比较缓慢,落后于城市休闲供给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研究发现,首先,我国城市休闲化整体上处于中低阶段,均衡化发展态势明显。其次,三大区域城市休闲化水平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公共基础、消费能力、产业能力和特色资源发展水平差异性显著。第三,三大区域城市休闲化发展进程不一,具体表现在:①公共基础方面,东部地区内部差异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增大;②消费能力方面,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均呈缩小趋势;③产业能力方面,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逐渐扩大;④特色资源方面,东、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扩大趋势,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下降明显。第四,相对于东部和西部,中部区域在综合水平、公共基础、消费能力、产业能力、特色资源水平方面的差异程度较小。
(二)建议
针对目前中国的城市休闲化整体发展态势和区域差异现状,本文提出如下3条建议:
第一,要有重点地推进各区域城市休闲化建设。东部地区城市要重视打造休闲特色资源,营造城市休闲空间,优化城市休闲功能区结构;中部地区城市要在公共基础、产业发展和特色资源方面共同推动,为居民休闲消费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与保障;西部地区城市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环境、促进休闲产业发展,尤其是要将城市休闲资源转化为休闲产品。
第二,要全面地促进休闲消费水平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公共基础、休闲产业、特色资源的发展能力,这表明城市的休闲生产与休闲消费是不协调的。因此,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居民将休闲需要转化为休闲消费,只有当休闲需要是通过对某些商品、设施和服务进行消费来得到满足时,休闲消费才会产生,如此才能促进休闲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休闲功能建设,缩小城市间、区域间的休闲化水平。
第三,要协调地打造均衡发展的中国休闲空间版图。根据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城市休闲化水平与城市内部休闲相关的各要素融合协调发展的程度相关,协调发展度高,城市休闲化水平就高。因此,要提升我国城市的整体休闲化水平,就必须要加大各城市内部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消费引领、休闲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休闲特色资源的挖掘,最终营造更趋协调的休闲空间布局版图。
[参考文献]
[1] 楼嘉军,李丽梅,杨勇. 我国城市休闲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 旅游科学,2012,26(5):45-53.
[2] 吕宁.休闲城市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J]. 旅游学刊,2013,28(9):121-128.
[3] 张广海,刘金宏. 中国城市休闲化影响机理研究及动态演进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8):92-99.
[4] 王青,陈志刚,叶依广,等.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时空特征分析[J]. 资源科学,2007,29(1):43-47.
[5] 赵晓.中国人为何休闲不起?[EB/OL]. (2013-04-08). http://news.nandu.com/html/201304/08/44317.html.